秦國為什麼耗時百餘年能統一華夏,原因:明君強臣,層出不窮

春秋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最活躍的時代,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最輝煌的時刻之一,從公元前475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結束,華夏土地上列國頻頻發動戰爭,最終由一個六國最看不起的國家統一,這個國家就是秦國——至此,華夏人民正式進入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時期,那麼為何這個名不見經傳,一度要亡國的秦國最終能耗時百餘年統一華夏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明君強臣,層出不窮,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這些歷史關鍵人物,中國將會和歐洲一樣,進入一個小國(單指面積,不論國力)林立的情況。

秦國為什麼耗時百餘年能統一華夏,原因:明君強臣,層出不窮

秦國早期歷史

秦人始祖是秦非子,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的孩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憑藉著給周孝王養馬有功,而被周天子封為附屬國,號曰“秦嬴”,後來的秦莊公在擊敗西戎後,被周宣王封為西垂大夫,公元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至此,秦國正式成為了一個諸侯國,經過百餘年的艱辛創業後,秦人佔有了關中平原的大部分領土。

等到了秦宣公的時候,由於秦國立國時間較短,正處於一個不斷擴張的時期,巧的是,秦國一鄰國晉國也在瘋狂擴張,兩國很快就發生了邊境衝突,秦宣公、秦成公都不是長命君王,早早就撒手而去,此時秦國第一個霸主秦穆公出現,秦穆公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主動和晉國修好,娶了晉國的公主,本想以此扶持一個晉國傀儡晉文公,但晉文公反而藉助秦國的力量迅速鞏固了君位,稱霸中原,秦穆公心裡很憋屈,於是和晉國開戰,不料晉國正處於一個明君賢臣的巔峰時刻,秦國士兵全軍覆沒,後來秦穆公重用百里奚,開始著重發展本國,後邊的幾位國君沒有多大貢獻,幾乎年年開始和魏國幹仗,到了秦獻公的時候,秦國已經到了一個崩潰的邊緣,國庫財富土地空前流失,牧場上沒有戰馬可徵、製作兵器的原料基本沒有、軍營基本都是老弱病殘,河西盡失函谷關也給了魏國,山東六國時不時的謀劃如何瓜分秦國。

秦國為什麼耗時百餘年能統一華夏,原因:明君強臣,層出不窮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公元前362年,秦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他在位期間重用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的“商鞅”,商鞅來到秦國後和秦君徹夜長談,矢志變法強國,公元前359年,秦國頒佈了《墾草令》,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削弱貴族和官吏的特權,而後秦國正式開始變法:依法治國、實行什五連坐法、獎勵軍功、廢除世襲俸祿制度、鹽城私鬥,十餘年時間後,秦國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此時商鞅開始第二次變法: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執行分戶令,僅僅二十餘年的時間,經過兩次變法的秦國國力空前強大,一戰收復河西,百年國恥,至此洗刷乾淨。

秦國為什麼耗時百餘年能統一華夏,原因:明君強臣,層出不窮

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重用人才張儀,一招連橫外交策略,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使得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變為連橫親秦;秦惠文王去世後,秦武王不喜歡張儀,至此屬於張儀的時代過去,秦國兵不血刃的積累了很多財富,秦武王或許不是天縱之才,所以因為舉鼎而英年早逝,隨後繼位的秦昭襄王又把秦國帶到了巔峰,因為他重用范雎和殺神白起,范雎一招遠交近攻,使秦國國際地位提高,在各國遊刃有餘,加上戰神白起,百戰百勝,戰國時期,兵力總共死亡差不多兩百萬人,而僅僅白起一人,就殺了96萬人,戰國七雄,其餘六個國家一聽是白起打仗,都嚇得不輕,畢竟此人打了三十多年,一場仗都沒輸過。

秦國為什麼耗時百餘年能統一華夏,原因:明君強臣,層出不窮

含恨退出歷史舞臺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直接把太子給耗死了,等秦昭襄王剛死,他的兒子秦孝文王和下任秦莊襄王,一共在位4年,就迎來了嬴政即位。

秦國為什麼耗時百餘年能統一華夏,原因:明君強臣,層出不窮

嬴政即位後重要文臣武將李斯和王翦王賁父子,短短十年時間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華夏,統一文字、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給後世之君奠定了統治框架,可惜晚年秦始皇夢想長生,苛政虐民,在王權交替的問題上沒有搞好,最終使得趙高李斯有了可乘之機,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實在是可惜。

秦國為什麼耗時百餘年能統一華夏,原因:明君強臣,層出不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