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姿蓋世,武定四方,文治武功無一絲瑕疵的千古一帝李世民

十萬鐵騎把雁門關圍的如同鐵桶一般,隋煬帝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當時隋煬帝認為自己已經是必死無疑,好在大臣們還有鬥志,於是隋煬帝寫了詔書綁在棍子上丟進了河裡。

  也許是隋煬帝命不該絕,他的詔書讓李世民撿到了。李世民當時才十六歲,擱在現在,李世民還是受未成人保護法保護的未成年,隋煬帝要是知道被李世民撿到了,估計得哭死。然而李世民不是常人,所以實際上隋煬帝應該慶幸是李世民撿到了詔書,要換做是別人,即便是朝廷的將官,了能也會嚇得裝作沒有撿到,但李世民是誰?這位可是馬上得天下千古一帝,所以他當即決定去救隋煬帝。

  李世民當時無兵無將,於是他只得去屯衛將軍雲定興,但云定興也沒多少人馬,所以根本不敢去,於是李世民提出了疑兵之計——行軍的時候多佈置軍旗、晚上紮營後不停的擂戰鼓,假裝援軍是中原來的朝廷大軍。當時雁門關周邊已經沒有足夠馳援隋煬帝的大軍,但中原卻有足夠數量的軍隊,所以突厥發現中原來的朝廷大軍,當即直接跑路!

  這可是救命之恩,而且李世民顯然是以為少年英傑,隋煬帝按理來說肯定要拉攏,結果隋煬帝可能是嫌李世民年少,於是也就沒給什麼賞賜——李世民後來之所以非常積極的想砸隋煬帝的飯碗,估計也和這件事有關。

  李淵於晉陽起兵時,地盤不大、軍隊也夠強,天下比他牛的梟雄多了去了,不過這一切顯然都不重要,因為他一個好兒子,李世民親自領軍衝鋒陷陣、出生入死,很快便提李淵打下一片龐大的領土、以及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李淵的三個兒子都不是庸才,但打天下顯然還是得靠李世民——隴右薛舉父子、劉武周、王世充和竇建德,這四人都是梟雄,紙面上的實力、無論那一家都不比唐朝弱,所以李淵這個時候其實是沒底的,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笑到最後,統一天下,所以為了讓李世民賣力,他許下了封李世民為太子的承諾。

  原本是幫人打工,現在一下自己就做了老闆,李世民自然更加賣力。

  薛舉號稱西秦霸王、薛舉長子號稱薛仁杲,但凡外號有霸王和萬人敵這幾個字的,都不好招惹,所以李世民想徐徐圖謀。

  薛舉父子顯然沒把李世民看在眼裡,所以薛仁杲直接領兵二十萬浩浩蕩蕩殺向大唐,正在徐徐圖謀的李世民自然大怒,薛舉父子敢主動招惹大唐完全是不給他面子呀!而且最可恨的是統兵的還是薛舉的兒子,簡直叔可忍嬸不可忍,於是李世民親自領軍出征,一舉擊潰了薛仁杲數十萬大軍。

  薛舉原本以為李世民是貓,結果沒想到是隻大貓,當即慫了,於是便想投降,但此時他已經稱帝,於是便有點擔心——因為投降的天子大都沒有好下場,在部下的勸說下,薛舉決定拼一把!而此時李世民剛好因為瘧疾病倒,把軍隊的指揮權給了劉文靜和司馬殷,並叮囑他們要堅守不出。

  李世民雖然英明,但也沒看出這兩人是豬隊友!

  唐軍打了勝仗後,劉文靜和司馬殷認為薛舉父子是浪得虛名,所以便有些輕視薛舉,於是便主動出兵攻打薛舉,想給他一個下馬威,證明唐軍沒了李世民照樣能打,結果霸王畢竟是霸王,一戰打得唐軍聞風喪膽,軍隊陣亡了一大半。

 李世民已經返回長安養病,薛舉的身體也有些撐不住可,於是便讓自己的兒子領軍繼續攻打唐軍!  

 士氣沮喪的唐軍岌岌可危,李世民病一好,李淵在吃任命他掛帥出征,首嘗敗績的李世民並沒有慌,他趕到前線後,緊閉營門耐心等待機會。

 兩軍相持的時候,薛舉去世了,霸王一死,李世民的部下紛紛請戰,但李世民不許,直到薛仁杲的軍糧快吃光時,李世民才下令出擊,李世民率領幾十名衝營,大敗敵軍,李世民領兩千鐵騎準備馬不停蹄的繼續追擊,但被自己的舅舅阻攔,薛仁杲此時依舊有堅城、雄兵,李世民領兩千鐵騎追擊實在太危險,但李世民沒有聽。

  領著兩千騎兵一路追擊,薛仁杲見李世民脫離了大部隊,於是聚集大軍在城下佈陣,但他的部下已經被李世民嚇破了膽,紛紛主動投降,薛仁杲於是只敢躲進城中,唐軍主力到達後,薛仁杲也怕了,選擇了主動投降。

  薛舉父子不是小蝦米,擊敗薛舉父子後,不僅李唐的國力大增,李世民的威望也是蹭蹭上漲。

  這一仗李世民雖然贏了,但顯然是有瑕疵的,一是打了一場大敗仗、二是薛舉死了李世民才擊敗隴右集團,所以劉武周跳了出來裝備和李唐較量一下。

  劉武周領軍準備拿下李唐的龍興之地——晉陽,守晉陽的是李世民的三弟李元吉,李元吉能力還是有一點,所以李淵準備讓他也立點功,畢竟君主最需要的就是平衡,但是沒想到李元吉不爭氣,一敗再敗。

  李淵覺得自己還能夠掙扎一下,於是把裴寂領援兵馳援,結果被宋金剛打的唐軍全軍潰敗,僅有裴寂一個人逃了回來,李元吉見勢不妙,趕緊帶著自己的家眷跑路。

  廟小王八多,眾人見劉武周這麼牛,於是紛紛起兵響應,李唐在黃河東岸只剩巴掌大一點的小地方了,於是李淵終於慌了。

  這事還得李世民來,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後,李淵又不慌了,忙派遣李世民掛帥出征。

  李世民雖然憋屈,但天下是自己的呀,所以沒辦法,只能夠繼續埋頭苦幹,但敵軍兵鋒甚盛,李世民也不敢打,所以屯兵採取守勢,李淵一看就又有點慌了,於是派遣數名大將分兵數路攻打敵軍,結果又被一一擊敗,李世民一看是家底要敗光的節奏,忙主動約戰劉武周的驍將尉遲敬德,打得尉遲敬德落荒而逃;尉遲敬德找了幫手再次攻打李世民,結果又被大敗,接著李世民開始開掛,幾乎每戰必勝,敵軍節節敗退。

  尉遲敬德等劉武周的將領帶著數萬精兵主動投降,宋金剛被李世民的騎兵捉住後砍了腦袋,劉武周則被突厥斬殺!

  剿滅這兩股勢力後,有點見識的人都知道天命在李唐,所以投靠李唐的人越來越多。

  王世充是曾擊敗過李密的牛人,不過此時的李世民羽翼已成,所以並不把王世充看在眼裡,唐軍在李世民的帶領下主動出擊,攻打王世充!

  早已嚇破膽的王世充決定據城死守,但沒想唐軍依舊勢如破竹,三個月時間,王世充就只剩下一座洛陽城,此時的洛陽城知道單憑自己根本打不過李世民這頭猛虎,所以便忙向竇建德的求援。

  唇亡齒寒,竇建德知道自己如果不救王世充的話,李世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因此決定親自領大軍馳援。

  唐軍晝夜不停的的攻打洛陽,早已疲憊不堪,因此將士們都有了撤兵的心思,所以在知道竇建德的領軍馳援後,不少將領都建議撤兵,但李世民確定親自領軍去攻打竇建德。

  因為要圍困洛陽的緣故,所以李世民只帶了數千玄甲騎,而竇建德的大軍有十幾萬、號稱三十萬,所以很多人都不看好李世民這場軍事行動。

  竇建德打了一個多月都沒有攻下虎牢關,早已滿肚子的怒火,因此在得知李世民主動離開虎牢關後,竇建德下令傾巢而出、連營數十里。

  竇建德原本以為李世民是因為缺糧才出城,所以他手下的兵馬肯定不多,但沒想到李世民主動迎了過去。人的名,樹的影,竇建德見李世民主動迎戰,他以為唐軍主力已至,於是便想試試水,於是下戰書,雙方約定幾百人比武。

  這樣的小規模衝突正是李世民喜聞樂見的,他自己讓答應,雙方的騎兵廝殺一陣,不分勝負,竇建德於是派出更精銳的騎兵想給李世民一個下馬威,愛馬的李世民見對方的馬這麼忍不住就表揚了幾句。尉遲恭一看李世民喜歡敵軍的馬,當即領著數人闖入敵陣,生擒對方將領、並且把寶馬給李世民牽了回來,唐軍於是一下子聲勢大增。

  夏軍此時有些怕了,底層的士兵開始當逃兵。李世民一看機會來,忙派遣一名將軍領著數百騎兵去是試探性的攻擊一下,結果沒想到那名將軍一下就把敵陣打穿了,人多勢眾的夏軍見到數百唐兵時,嚇得落荒而逃,善於把握時機的李世民忙趁機領著數千騎兵出擊。

  夏軍兵敗如山倒,生擒竇建德後,一戰擒兩王的李世民聲勢大增,李唐的部分百姓如同迎接皇帝一樣迎接李世民。

  一戰擒兩王后,李唐基本上統一了中國,雖然之後竇建德的部下劉黑闥發生叛亂,但很快被李世民領軍平息。

  李世民登基稱帝后,不斷對周邊的部落用兵,取得了超越漢朝的軍事勝利,聲威遠播、四方賓服,李世民更是被草原上的部族尊為天可汗。

  漢武帝是把周邊的部落打怕了,李世民則是把周邊的部落征服了,李世民的葬禮上、朝貢的蕃臣主動用割耳、刺面等最高的禮儀哀悼他們心中的天可汗,部分極端的蕃臣甚至哭得死去活來的請求自殺殉葬,當時唐高宗和滿堂朝臣都目瞪口呆,他們實在想不明白這些人為什麼視李世民如同父母!

  李世民視各族為自己的子民、一視同仁,各族也都視李世民為自己的君主,這大概就是他們如此傷心的原因,因為他們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的君主。

  在軍事上,而唐太宗成功了收服了周邊的部族,使他們在唐太宗在世期間不敢禍害大唐,甚至即便唐太宗去世後的很多年內,這些部落依舊對大唐保留足夠的敬畏。

  李唐結束戰亂、統一華夏才數年,李世民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此時的天下依舊是百廢待興,在軍事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李世民此時不得不面臨另一場戰爭——治理天下、富國強民。

  領兵打仗是一把好手的人,卻未必是能治理天下的人,此時朝野上下懷疑的人肯定不少,但對李世民而言,他不僅要打造一個盛唐,而且要打造一個前所未有的盛唐。

  李世民之前是武官,手下的文臣並不是很多,所以他拋棄成見、大量啟用太子系的官員,即便是太子的心腹魏徵,李世民也依舊重用。在身邊擁有大量賢臣後,李世民的目光開始轉向地方上的官吏,他派遣使者巡視全國、考察官吏,把他們的功過記錄下來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

  有了賢臣,如果不能夠聽取他們的意見,那麼有和沒有都沒有區別,雖然每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作為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很少有皇帝能夠自始至終都虛心納諫,但李世民做到了——有一次魏徵公開在朝堂上和李世民吵架,李世民當時氣得都動了殺心,但冷靜下來後,他的怒氣不僅消失了、而且他還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可以做自己鏡子的諫臣。

  李世民和魏徵的君臣關係成為後世君臣關係的典範、他成就了魏徵千古第一諫臣的美名。

  隋朝雖然強大,但二世而亡,李世民從中吸取了強大的教訓——皇帝如果不能夠剋制的慾望,那麼離亡國就不遠了,所以一方面李世民薄賦尚儉、不貪圖享受,另一方面則調整田地政策、減輕普通百姓的賦稅勞役,然後還大力鼓勵商業。

  馬上打天下,但卻不可以治天下,成為皇帝后李世民開始積極推行教化,積極提高儒生和孔子的地位,以恢復禮儀和淳樸的民風。

  在李世民的努力下,李唐的國力開始逐漸強大,百姓也越來越富足、人人安居樂業!

  一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時代終於到來,四夷的君主爭相遣使入朝,華夏文明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秦皇漢武雖也是千古一帝,但其晚年,國力都開始衰敗,唯有李世民、終其一生,李唐的國力始終蒸蒸日上,所以後世對其幾乎只有讚譽,他是公認的千古名君的典範!

  “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成吉思汗!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朱元璋

  ……即便是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等千古明君,對李世民也推崇備至‘’李世民的一生在文治武功上幾乎沒有任何瑕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