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的六种成就


《佛说阿弥陀经》的六种成就


四、佛经的“六种成就”(序分——通序)

“六种成就”者,此六成就之事能使后人生起正信,说明所说之经是佛亲口所说,为了防此后人认为是他人伪造。此“六事”是佛临涅盘时,阿难请佛四件事之一。四事:一是佛灭后依何安住;二是如来灭后以谁为师;三是恶性比丘如何调伏;四是未来经初以何安立。佛言:一者我灭度之后依四念处安住;二者我灭度之后以戒为师;三者恶性比丘默摈置之;四者佛经之首以“如是我闻”安立。此六事:一是如是为如成就,二是我闻为闻成就,三是一时为时成就,四是佛为主成就,五说法处为处成就,六闻经之人为众成就。

“如是”

此是“如”成就,也名“信”成就。言“成就”者,有具足、获得之意,是说能够成办此事,即由此六事能够成就佛所说之经。今言“如是”者,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因为信所以说此事如是,如果不信则言不如是,所以说今言如是者是“信”的意思,也就说明一切众生唯有信心者则入佛法。如是是说佛说的经是真实不虚的意思,“如”是本来如此,“是”是真实之意。此是说明阿难所说如佛所说,名为“如”,阿难所说之理与佛所说不异,名为“是”。也就是说“如”即如佛所说,“是”即是佛所说。

“我闻”

此是“闻”成就,言“我闻”者,是说佛所说一切法皆是我阿难亲自所闻,非我阿难自己所伪造所说。因为一切佛经并不是佛当时说法时的真实记载,而是佛灭后当时听佛说法的大众共同结集的结果。因此,佛经初言明“我闻”者,是为了能够引起后人的正信,说明一切佛经皆同佛真实所说无误。今言“我闻”者,可断众人三种疑惑:一是疑释迦再来,二是疑他方世界佛来,三是疑阿难已成佛。若释迦再来者,生起众生“惰”心,认为佛没有涅盘,我们还有所依靠不思精进;若他方世界佛来者,增加众生“妄”心,认为他方世界佛所说法会更好,生起虚妄分别之心;若阿难成佛者,增长众生的“慢”心,认为阿难还未证四果罗汉岂能成佛。言“我闻”者,说明既非释迦再来,也非他方世界佛来,更非我阿难成佛;而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我现在只是在重佛所说,希望大家能够证明我所说皆是佛当时所说无误。言“我”者,佛法明无我之意,而又在众经之初言“我”者有三意:一者邪见心说,如凡夫外道;二者慢心说,如诸学教人;三名字说,如诸罗汉。阿难了知诸法实相,非我非无我,随世俗故,方便称之为我,即无我而我,不闻而闻,所以名为“我闻”。

“一时”

此是“时”成就,言“时”者,时间虽然是刹那生灭,无有真实的实体可得。但一切诸法万物的存在皆因时间来表示,因此时间是标致者诸法的存在性,人们通过时间来认识、了解不同的事物。佛说法也是如此,有时间性才能说明佛说经以及结集佛经之事成就。《大智度论》言时间有假实二法:一是迦罗时,谓实法时,为律部所用,因为佛制戒心须有实有的时间,才能有结戒的意义成立,令正法久住;二是三摩时,是假名时,为经部所用,因为经是通化道俗,若言实有时间者,则学人闻之生起邪见。今为了说明所结集的佛经能够成立,所以说“时间”是实法时,这样才能够起到引导众生、教化众生的作用。言“一时”者,是表明阿难所诵佛所说之法可信,如《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如果说说法无有时间者,则后来听闻佛法的人不能相信,为了能令后人闻法而知是佛所说。今言“一时”者,非定指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某一时,而是指佛正在说经之时。因为佛法地点为定,有时天上、有时人间,不同的众生生存空间,时间概念也不相同,所以不能用某一处所的时间作为佛说法的时间计算,而用“一时”为佛说一切经的时间。

“佛”

此是“主”成就,也是“教主”成就,即指能说法的释迦牟尼佛。佛是说法主,我们所见的一切佛经皆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所说,所以这里的主成就就是释迦牟尼佛。每个劫的每个世界都有不同的佛来这个世界成佛,过去劫名为庄严劫有千佛出世,这个世界是迦叶佛住世;现在是贤劫也有千佛出世,这个世界是释迦佛住世;未来是星宿劫也有千佛出世,这个世界是弥勒佛住世。所以对我们世间众生来说有教主才能体现佛说法可信,如果没有教主则不能令后来众生生起正信。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此是“处”成就,谓佛说法之处所,若无处所则众人不能信受,因为一切法皆自有其出处,佛说法也不例外,应有说法之处所,才能令后人信受。“舍卫国”者,是古印度五印度的中印度,是佛常为众说法的地方。译为中文是“丰德”的意思,为此国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此国国主为佛在世时的护法波斯匿王。“祇树给孤独园”是舍卫国中的一个精舍,本为祇陀之园,后有须达多(给孤独)长者用黄金买来供养为佛说法的精舍。一般来说佛说法教化众生是随机施教,并没有固定的方式,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固定说什么经,但经佛弟子综合起来,那些场所比较说什么经最多,就以某一场所作为说某一部经的处所。如鹿野苑说阿含经,舍卫国祇园精舍精舍、大林精舍说方等经典,灵鹫山说涅槃经等圆教经典。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是“众”成就,谓常随佛听闻佛法的人,虽然听闻佛说法的人有三界六道众生,但其中常随佛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佛说法是方便对机而说,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所对之机,佛也就失去了说法的意义,也就不能成佛陀的教法。所以佛经说:佛说法四十九年无一法可说,四十九年度众生无一众生可度。言比丘者,翻译为净乞食、破烦恼、净持戒、能怖魔等意,是指常随佛听闻佛法的比丘众,一般来说比丘有三义:一者破恶,谓能除身口七非,远离一切恶业;二者怖魔,谓断三界之烦恼,能令魔王惊怖;三者乞士,谓从俗人乞食以资身命,从如来乞法以养慧命。

“皆是大阿罗汉从所知识,……及释天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此以下是明听闻佛说《阿弥陀经》的听众,在此听众中有出家众和在家众两类,从“长老舍利弗”到“如是诸大弟子”是明出家众,从“并诸菩萨摩诃萨”到“如是等而下之诸大菩萨”是明在家众。出家众皆是大阿罗汉,已证四果的罗汉,在家众也是诸大菩萨,有的是过去诸佛,今倒驾慈航来护持道场,非普通的在家众。最后一句“及释提桓因无量诸天大众俱”是明天人众。所以说佛说法时不只有当时常跟随佛说法的听众,还无量的诸天等各方世界的听众。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今现在说法”

此是序分中的别序,因为前面的六种成就,所有佛经共同的开头,一切佛经皆以此六种成就开头。今“佛告长老舍利弗”者,是佛说《阿弥陀经》的理由,也就是说佛为什么要说这部经,所以名为别序。这也是在说明佛说的这部《阿弥陀经》与其它经的不同之处。一般来说佛说经皆是弟子请问,佛才为众生说法。这主要是说明一者表明众生对佛法的的恭敬,请佛为众生说法;二者有请而说者才能契机,听法者才能至诚恭敬,如果是不请而说者,则有人会轻贱佛法,则招感三恶道之苦果。“舍利弗”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智慧第一,在佛的众弟子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称为长老,是指德高望重之人。因为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此法门意义甚深一般人难以理解相信,如果不是有很高智慧者是不能承当接受此大法的责任,所以佛埤对舍弗说,以代表大众接受此甚深之法。而今《阿弥陀经》言“佛告长老舍利弗”者,则说明了唯有这部《阿弥陀经》是佛无人请问而自说的,这也主明了净土法门的甚深之意。“十万亿佛土”者,是说明其数目非常大,不可以用我们现在所用的一般的数字来计算。一佛土相当于我们现在天文学上所说的二万万七千万个太阳系(3000X3000X3000=2700,0000),因为以一日一月所照的地方为一个世界。这也是说明极乐世界并不是理想中想像的世界,而从此证明极乐世界是实有,令末法时代的众生能生起信心,而修净土法门出离六道得到解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