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蟒窩村位於蟒川鎮的東南部,是一個群山環繞著的小村子。

關於“蟒窩”村名的來歷,當地有兩個傳說。其一是大蟒醉臥之地。

蟒川原名“杜店鎮”,該鎮以生產“杜店酒”而聞名。這杜店大麴乃純糧秘製,絕世陳釀,過往商客,必暢飲之後方才離開此鎮。

杜店鎮北往汝州城中的一個大山凹裡,盤踞著一條百年大蟒蛇,只要看見路上行人,便將紅芯一出,吸人於半裡之外,以至於附近村民聞至變色,長此以往,路斷人稀。

無奈之下,全鎮百姓齊出祭品,燃起香火,希望上天能夠派出神仙,收伏大蟒,以保地方平安。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百姓的虔誠感動了隱居杜店鎮南山的青岡樹樹仙,他施展仙術,以青岡枝點化杜店酒,使之酒香更加濃郁,香飄百里。

那盤踞大山的大蟒,忽一日,被一陣奇異的酒香所吸引,以至於不能自持,竟爬出洞來,直嗅著香氣奔杜店而去。這大蟒一進鎮,徑直爬進酒肆,蛇首一探,把那幾缸好酒吸了個精光。出得門來,搖搖晃晃,不辨東南西北,徑直向杜店鎮東南踉蹌而去。

等它爬到一個大山窩裡,酒勁上來了,於是,盤作一團,醉死過去。後人就把大蟒經過的地方叫做“蟒川”,把大蟒醉臥的地方叫做“蟒窩”。

而今蟒窩村西邊的一座石崖上,還掛著條條白色的石痕,據說,這裡就是大蟒最後的葬身之地。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另外一個傳說,卻與流傳於中原大地的“王莽攆劉秀”傳說有關。

話說當年王莽攆劉秀時,從蟒川經過齊溝,人困馬乏,看到一口水井,苦於沒有汲水工具,自言自語說:“如果能將水井搬到就好了”。話音一落,水井驟然傾倒,劉秀喝到了甘甜的井水。有井的這個莊從此就改名叫做了“漫子莊”,意思是井水自己會溢出來。

後來劉秀被王莽繼續追趕,一路來到蟒窩附近。眼看王莽越追越近,劉秀心急如焚,策馬疾馳,不覺到了蟒窩西面,只見兩邊大山相對持,中間一片水霧迷茫。

正著急間,忽然,旁邊隨波漂來一塊黑乎乎的巨大石塊。劉秀來不及細想,大喝一聲“好石!”縱身驅馬跳上石頭,再飛馬躍到對面的山崖邊,一路向西疾駛而去。

那漂浮而來的石塊卻不是什麼石頭,原來是一隻修煉了千年的神龜,這一天,本想浮出水面曬太陽,卻不料被劉秀一聲斷喝“好石”而定在了那裡。天子無戲言,從此,神龜變成了石山,匍匐在溝邊上,巨大的龜蓋變成了山頂上的巨石,其中的龜紋還清晰可見。

於是,村民就將這座被劉秀馬蹄蹬傾斜了的山嶺,叫做“鱉蓋坡”,最神奇的是崖邊巨石上,至今清晰地留著人的腳印和幾個圓圓的馬蹄痕跡。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王莽見就要捉到的劉秀一路西奔而去,氣的一病不起,在蟒窩好生將息了好久才悻悻離去。後人就把王莽留宿的這個地方就叫做了“莽窩”。天長日久,以訛傳訛,“莽窩”被寫成了“蟒窩”。

蟒窩村的來歷頗為傳奇,蟒窩村的自然條件也是秀麗異常。這裡四面群山環抱,幾個自然村像一顆顆明珠點綴其中。

每年初春,這裡山花爛漫,蜂飛蝶舞;盛夏時節,峰巒青翠,瓜果飄香;時至金秋,滿山五彩繽紛,彷彿上帝打翻了五彩顏料盒;到了草木蕭瑟的冬日,白雪覆蓋下的山野,又如同一幅濃淡相間的中國畫。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蟒窩共有八個村民組,十二個自然村。這些自然村可以用一句順口溜來概括:“上蟒窩、下蟒窩,南蟒窩,三個蟒窩都靠坡;往東一走是慄樹墳,南邊一拐是溝口;上閣老窩、下閣老窩,翻過來坡就是王柺子莊;上鐵爐溝,下鐵爐溝,娘墳就在溝下頭。”

從這順口溜中可以看出:蟒窩雖然自然條件優美,但因是處於群山之間,山高土薄,再加上山勢比較陡峭,縱起縱落,所能用的耕地並不多,交通也有些不便。

村中人口2022人,490戶家庭,第一村民組以姓李為多,第二村民組和第八村民組以姓何為多,第五六村民組基本上姓王,第四村民組基本上由姓陳和姓馮兩大姓組成,第七村民組以霍姓和馮姓居多。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村中最早的居民,據說是一個王姓老祖先。王姓先祖當年從郟縣過來,一路打工討飯,途中遇到一個孤苦伶仃、看似瘋瘋癲癲的女子,就將其收留,後娶其為妻。他們成家後,就在上蟒窩搭起一個窩棚,在此安家落戶了。

卻說這個看似有些瘋癲的祖奶奶,其實是一個奇特的有福之人。

據說,每年夏秋兩季莊稼收割進場的時候,只要她往旁邊一坐,雖然悶不吭聲,那麥子就像下暴雨似地沿著石磙不斷往下傾瀉。麥子打好後,開始裝車往家裡拉的時候,那看似不大的麥堆怎麼裝也裝不完,一直等到有人開口催她回去,那看著還不少的麥子幾口袋就裝完了。

有一次,家中用席子圈起來一圈黑豆,這個老祖奶奶看到小雞在啄食黑豆,急忙伸開雙臂上前去轟趕,結果,她兩隻胳膊往外一揚,那本來很結實的、纏著黑豆的圈繩脆聲裂開,黑豆撒了一院子。

等家人再想把這些黑豆重新圈起來的時候,那原有的圈卻怎麼也裝不下了,只得另外又紮起來一個圈口,這才將剩下的黑豆裝完。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福分,蟒窩村人丁興旺,很快發展成了幾個自然村。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由於四周山巒疊嶂,樹木蔥鬱,所以蟒窩自古以來,水資源比較豐沛,每條山溝都有涓涓流淌著的清溪。

雖然溪流眾多,但流經村中的河流主要有三條。一條是上蟒窩北面的老蟒溝,一條是下蟒窩的蟒河,還有閣老窩的溝口河。這三條河流雖只有一二十米寬,但在村中縱橫交錯,再加上幾座水庫的洩洪道,足可以滿足村民的用水需求。

水資源豐沛,河中的魚蝦自然而然也就特別多。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據蟒窩村第二村民組的78歲退休教師何寬、第五村民組的74歲退休老教師王振松老師、第一村民組的李無山等回憶說:他們小的時候,每次從河邊走過,那河中的魚兒經常會躍出水面,透過清澈的水面,可以清晰地看出下面黑壓壓遊動著的魚群。

河中更多的還是烏龜。那時候人們還不注重什麼養生,對於烏龜這類滋補品也沒特別的嗜好。所以,幾座水庫和河中的烏龜就像漂浮在水面的水草一樣,幾乎將水面完全覆蓋。人們偶爾從河邊路過,如果順手撿起一塊石頭扔入水中,一片片“水草”聞聲潛入水中,不一會,又悄然浮起。

只是原來的六七座水庫,近年來大都由於年久失修,幾乎荒廢,只有鐵爐溝水庫至今還有水源,人們將上游水源閘住,將其變成了養魚塘。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蟒窩村的幾個自然村村名非常有特色,如“娘娘墳”和“閣老村”等。從這些村名可以推測出,這裡在古時應該出過比較知名的人物,可惜因年代久遠,知情者大都已經故去,很多歷史淵源及出處已無從考究。

上閣老窩村南邊,有一道山嶺,陡峭萬仞,被當地人稱作“南天門”。南天門下面的一道嶺上,有一片山嶺,上面的酸棗刺全部沒有倒鉤,據說是當年劉秀從此地路過時,曾被生長在溝溝坎坎上面的酸棗刺扎傷,就下令讓這些刺順著生長,於是,這道嶺上就形成了獨特的“順生刺”。

從南天門往南走不遠,一段陡峭的山坡間,接近山頂的崖壁上,有一個巨大的洞穴,這就是當地有名的“銀洞”。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關於銀洞的傳說,還頗有些神奇的味道。

據說洞裡面住著一位神仙,村民每每從這裡走過,都會聽到陣陣仙樂,伴隨著清晰可辨的唸經聲。這位神仙還很善良,對村民提出的要求基本上是有求必應。

那時,村中百姓生活普遍比較困難,遇到家中來客或者是逢年過節操辦喜事等,如需要桌椅炊具,只需到洞口燃上一炷焚香,將自己的願望訴說出來,不一會兒,洞口附近就會看到有你需要的金筷子銀碗出現。村民使用後,只需將器物放置在洞口便可。這樣的現象一直持續很久,村人無不感念神仙的慷慨厚德。

後來,村中出了個貪婪的人。在一次許願後,他照例得到了幾個金筷子銀碗,隨即拿著這些東西逃之夭夭。從此,那個銀洞裡面,再也聽不到神仙的唸經聲,百姓去祈禱也得不到心願的滿足了。

故事也許傳說的成分居多,但是銀洞卻是實實在在地存在。

聽幾位村民講,他們小的時候,曾結伴進去過銀洞。初時,洞口有篩子大小,坍塌下來的石塊將洞口下面幾乎填滿,人只能匍匐著前行。洞頂和兩邊全是光滑的青石壁,前行不久,巖洞赫然開朗,像一座宮殿般高達六七丈,再向前行,洞底開始向下傾斜,再往前,裡面陰暗異常,故而,人們大都在此止步不敢再往前行。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溝口的東坡上,有一座駱駝山,山形和駱駝形狀甚是相似,據說,這座駱駝便是銀洞中神仙的坐騎幻化而成。

在閣老窩莊子北邊,還有一座鳳凰臺。

鳳凰臺的前面,有一座圓圓的土臺,當地人稱它為“鳳凰蛋”。傳說,南蠻子過來的時候,曾在這裡將鳳凰的眼睛弄傷,所以,在鳳凰臺南面下面有一眼泉眼,叫做“鳳凰潭”,至今旱澇不竭,傳說是當面鳳凰受傷時留下的眼淚。

按照自然地理位置,一般的山勢都是東西走向,如同波浪般順其自然高低起伏。然蟒窩村有兩道山嶺卻與眾不同,如蟒窩南面的蜘蛛山,這座山的走向和其他完全不同,不按章法,從其他走向的山中橫插出來,像是要將流經此地的河流攔腰截斷,又恰似兩條巨蟒自西北向東南方蜿蜒延伸。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上蟒窩是南北兩道嶺夾著,後坡也叫做西坡,和東坡叫做鱉蓋坡,四座山將其圍坐在其中,風水比較好,俗稱“羅圈椅子地。”

由於村子處於群山環抱之中,四周山勢高大險峻,如同天然屏障,將村子團團包圍。所以,蟒窩和附近其他村子不同,自古以來,從不用修建寨牆和其他保衛措施來防止匪患。

村子地處深山,平日除了村人,外來者很少,只要半夜聽見狗叫,人們披衣就往房後的山上跑。山坡上有很多嵖岈巨石,人們就躲藏在這些石頭與山坡的空隙裡,居高臨下觀望著村中的動靜,等待土匪走後才才下山。

蟒窩當時不設寨子,還和當時村中一個有名的外科大夫王家力有關。

村民王全水的老爺王家力,是當時四鄰五鄉有名的老中醫。他醫術高超,樂善好施。不但經常免費為窮苦人看病,還於青黃不接的季節,在北邊路上開設粥棚施捨茶飯。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王大夫不但醫術高超,而且為人非常有威望。他看病遵循“醫者父母心”,不管你是什麼身份,只要到了我的門上,都是病人,一視同仁對待。村名送他一幅匾額“積善餘慶.澤及四方”。

當時土匪猖獗,各自佔山為王,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時常進行毆鬥火拼,那傷員自然也是少不得的。這些土匪將傷員送到王釗這裡,都會得到精心的醫治,這樣的善舉也贏得了土匪們的擁戴。

久而久之,便在村子裡面形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偶爾有土匪在村子周邊相遇,劍拔弩張之時,只要王家力老先生往村口一站,雙方立即偃旗息鼓,哪怕過後再打一場惡仗,也絕不會在村中動手。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村中民風淳樸,村民自古遵循聖人言訓。

有一年,已經在四鄰五鄉享有盛名的名醫王家力之子王釗,騎著毛驢去縣城西關給人治病,遇到正在地裡幹活的舅舅,因趕路心急,王釗沒有下驢問安就直接過去了。此事被王家力知曉後,王老先生第二天一大早,等王釗回來,召集全家弟子在院中集合,不由分說上前就是一個嘴巴,大罵他不知禮義。

解放前,上閣老窩還有一個被人傳頌的王姓俠義之人王克昌。他寫的一筆好字,還會唱古書,為人也很仗義。每逢遇到村中被派工派活卻又待遇很低的事情,村中一般會讓王克昌帶隊前往。

到了那裡,王克昌先將大家分工派活,然後就隻身到大街上,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到大街上給人說書,等賺到一些零錢,就帶回來分給大家,以補貼鄉民零用錢的不足。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蟒窩雖然山高人稀,但自古以來,村民一直非常喜歡傳統文化。

解放前,村中就有人隨別人搭戲班子唱戲。那時候,大家的生活都比較貧窮,但只要一聽說哪裡唱戲,便扶老攜幼、翻山越嶺前往。當地有一首民謠“鐵爐溝,圓不溜周,搭不起臺子趁崖(ai)頭,坐不起凳子趁石頭”說的就是那時候人們看戲的場景。

解放後,村中成立了“越調劇團”,雖然條件差,演員全部是男子,但是大家愛好相同,利用農閒,排練了“臺灣人民盼解放”、“李青海殺親”、“青龍山”、“五鳳山”、“收姜維”“李雙喜討飯”等很多傳統名劇,也曾經在山西、靈寶、方城、南陽演出過。

2001年,村中正式成立了由十幾位村民組建的曲劇團,還有一個三人組成的小樂隊,已經排練出十七八場戲,每年利用節假日給村民義務演出。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如今,蟒窩村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短短三年時間,各級政府累計投入各項扶貧資金達5000多萬元,建檔立卡的210戶貧困戶,全部搬進了統一修建的免費扶貧新區。進村道路也得到了拓寬,還開通了客運班車,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建成了安全飲水取水點,建設了新村部、綜合文化廣場和村頭遊園,使村民們告別了“石頭牆,土坯房,道路彎曲泥粘腳”的落後局面,過上了城裡人一般的幸福生活。


汝州鄉村遊的好去處~蟒川蟒窩村(作者:阿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