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讀書檔案


《實踐論》——讀書檔案

經常看到有大牛推薦《毛澤東選集》,買了一套後也只是當做經典放置一邊。週末讀到一篇文章,介紹讀《毛選》應該先從《實踐論》和《矛盾論》開始讀,這兩篇代表了毛澤東思想的哲學觀和認識世界的方法論。受此文的鼓動,也因為《實踐論》太過有名,今天讀完了《實踐論》。最直接的感受是:把認識世界的過程講的如此透徹,太牛了!

寫《實踐論》的讀書筆記實在太難下筆,感覺處處都是經典。實在強烈推薦感興趣的朋友自己去讀原文,我這裡摘抄的隻言片語根本無法反應《實踐論》的偉大觀點。

1、閱讀這本書的目的

瞭解《實踐論》為何被許多大牛推崇

搞清楚《實踐論》大概在講述什麼

2、閱讀後的收穫、感受

人想要成功,想要取得工作的勝利,一定要讓自己的認知規律符合事實的運行規則,否則只會失敗。

這本書講出了認識規律的基本流程,首先從實踐經驗中總結,總結出一般規律,然後把總結出來的規律、概念應用在實踐中,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完善理論,讓理論隨著實踐來逐步完善。

總結的規律、概念是否正確,是否有價值還得回到實踐中,得看是否能夠用來指導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脫離實踐的理論,任何不能指導實踐的理論都是空想。

如果不能從實踐中,從世界中總結出一般規律,那麼對事物的認識只是停留在第一階段,只是停留在感知階段。

要從感知階段上升的理性認知階段,需要從繁雜的世界中進行抽象,發現這複雜背後的運行規律,找到這些複雜現象背後的共性,形成認識這類事物的概念。有了概念,才算是認識了事物,才算是上升到了理性認識的層次。

書中關於認識客觀規律的觀點和強勢文化的觀念不謀而合,都強調要認識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讓自己的認知符合客觀外界的規律性。

3、閱讀此書後,會採取哪些行動

定期反思總結工作,試著找到一些工作背後的規則

4、3個月後會做什麼,有什麼樣的改變

總結出1~2條工作的規則

5、原文摘抄

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

人們想要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

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認識的感性階段,就是感覺和印象的階段

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覆了多次,於是在人們的腦子裡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的突變(即飛躍),產生了概念。概念這種東西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繫,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繫了。

認識的真正任務在於經過感覺而達于思維,到達了逐步瞭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瞭解它的規律性,瞭解這一過程和那一過程間的內部聯繫,即到達於論理的認識

因而能在周圍世界的總體上,在周圍世界一切方面的內部聯繫上去把握周圍世界的發展

低級認識階段,認識表現為感性的,在高級階段,認識表現為論理的。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

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

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現象,才能暴漏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

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

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驗的和間接經驗的兩部分。

任何知識的來源,在於人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覺,否認了這個感覺,否認了直接經驗,否認親自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他就不是唯物論者。

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沒有把握呢?因為他對於這項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瞭解,或者他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類工作,或者接觸的不多,因而無從談到這類工作的規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況好環境給以詳細分析之後,他就覺得比較地有了把握,願意去做這項工作。

認識的過程: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情,屬於感覺的階段。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於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

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於它來源於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只是主觀自生的靠不住的東西了。

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東西,這種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沒有反映事物本質的。要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就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

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於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於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

許多自然科學理論之所以被稱為真理,不但在於自然科學家們創立這些學說的時候,而且在於為爾後的科學實踐所證實的時候。

由於客觀過程的反映和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使得人們的認識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體上相應於該客觀過程的法則性的思想、理論、計劃或方案,然後再應用這種思想、理論、計劃或方案於該同一客觀過程的實踐,如果能夠實現預想的目的,即將預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在該同一過程的實踐中變為事實,或者大體上變為事實,那末,對於這一具體過程的認識運動算是完成了。

客觀過程的發展是充滿著矛盾和鬥爭的發展,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也是充滿著矛盾和鬥爭的發展。一切客觀世界的辯證法的運動,都或先或後地能夠反映到人的認識中來。社會實踐中的發生、發展和消滅的過程也是無窮的。

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於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在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致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