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民族都宣稱自己歷史悠久,然而民族可能是現代發明

記者 | 董子琪

《移民》

现代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然而民族可能是现代发明 | 一周新书推荐

W.G.塞巴爾德1944年生於德國,1970年起任教於英國東英吉利大學,2001年因車禍去世。這本《移民》是他的成名之作,此次也是第一次引入中文世界。小說集包括四個短篇,每篇小說都是在回憶一個人的一生境遇,共同講述了背井離鄉的猶太移民在原居地和異國他鄉的經歷。小說的人物並不是隨意選擇的,第三個故事的主人公是移居紐約的舅公,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大銀行家的管家,最後卻住進療養院、主動接受休克療法,舅公的“美國夢”到最後有著淒涼的底色,而他認為回憶過去是愚蠢的,“回憶令人的頭沉重而暈眩,好像人不是在時間的逃避中往回看,而是從頂點消失在雲端的塔樓的極高處落到大地上。”

移民文學的特點是什麼?在海外以中文寫作的張翎,曾在界面文化的採訪中將自己的寫作形容為“陷落在那個世界和這個世界的中間灰色地帶”。在塞巴爾德的移民故事裡,讀者也可以感受到猶太人在故土與新國度之間的糾纏與失落。更讓人難辨真假的是,小說中不僅有文字敘述,還加入了人物影像,那些活躍在故事中的人物以其真身為文字佐證,使得小說更像是一部細節豐富、歷時悠久的家庭回憶錄,也令人想起帕慕克的某些回憶錄,關於過去的無窮碎片、私人情感自有它的價值。在這本《移民》之外,新民說還出版了塞巴爾德的另一部作品《奧斯特利茨》,小說以“奧斯維辛”的諧音命名了一個猶太男孩,並展現了他探尋自己身世的故事。

《詩人的遲緩》

现代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然而民族可能是现代发明 | 一周新书推荐

范曄是《百年孤獨》的中文譯者,也是北京大學西葡語系的副教授,這本《詩人的遲緩》 相當於范曄的私人書單,書單涉及西語世界由古至今數十位作者,包括尼加拉瓜的魯文·達里奧、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墨西哥的富恩特斯、秘魯的阿格達斯和巴爾加斯·略薩、阿根廷的博爾赫斯和科塔薩爾等等。在書中,西語作家的人生與作品以某種有趣而隱秘的形式交織,比如科塔薩爾喜愛爵士樂,因為爵士樂有著強烈的即興色彩,並向偶然開放著無窮的可能,科塔薩爾的作品也有相通的即興和偶然的特徵。

這本書曾於2014年首次出版。在作者簡介中,范曄這樣介紹自己:“范曄,七十年代生,象寄門下臨深履薄堂倉皇右使。”界面文化的“新譯者”系列曾採訪過范曄,他是這樣解釋這個複雜的稱謂的:象寄,出自《禮記.王制》,是翻譯的古稱;臨深履薄,形容翻譯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受,倉皇也是表示戰兢的心情;右使,出自《倚天屠龍記》,明教左右護法使者,以左使為尊,右使次之,而且那裡面的右使(範遙)也姓範。除這本書之外,范曄編選的《紙上的伊比利亞》與《鏡中的孤獨迷宮》也是西語文學入門的不錯選擇。

《罪惡之城的騎士:雷蒙德·錢德勒傳》

现代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然而民族可能是现代发明 | 一周新书推荐

這本《罪惡之城的騎士》是目前四部錢德勒傳記中最新的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譯成中文版的錢德勒·雷蒙德傳記。雷蒙德·錢德勒是硬漢派犯罪小說的代表人物,著有《漫長的告別》,不少著名作家諸如村上春樹、奧登對他都推崇備至,然而讀者對錢德勒的瞭解卻總是摻雜著各類秘聞和真假軼事。

如同許多名人傳記一樣,這部書吸納了大量未曾公開的信件和檔案,為讀者披露了傳記主的人生軌跡。雷蒙德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他的童年籠罩在父母失敗婚姻的殘酷陰影之下,父親酒後不斷動用暴力,迫使他和母親離家出走。雷二十多歲時為了追求新生活而回到美國,他在腐敗叢生的洛杉磯遇到了畢生摯愛:比他年長十八歲的茜茜。人到中年,雷因酗酒葬送了一份報酬豐厚的工作,直到這時才轉向犯罪小說的寫作,他的寫作生涯喜憂參半。他執著的寫作理念、未竟的文學抱負,以及茜茜過世後一度輕生的念頭,都讓他漸漸遠離初入文壇時的初衷。但是,他筆下的私家偵探菲利普·馬洛激勵著一代代犯罪小說家,啟發著他們的“黑暗創作”。

除了揭露錢德勒的私人羅曼史,這部書也勾勒了他的創作發展脈絡,可以看作一本“硬漢派犯罪小說指南”——不僅為我們講述了錢德勒為《黑麵具》雜誌撰稿的故事、《長眠不醒》《漫長的告別》等作品的寫作與出版過程,也探索了菲利普·馬洛的登場與改變。這部傳記屬於南大社的守望者·傳記系列,該系列中還包括《加繆傳》《不止是簡·奧斯汀》等作品。

《傳統的發明》

现代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然而民族可能是现代发明 | 一周新书推荐

什麼是傳統?傳統都是古老的嗎?為什麼說有一些傳統是被髮明的?現代人為何要發明傳統?所謂傳統的儀式和符號,在現代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是“用新瓶裝舊酒”,還是“用舊瓶裝新酒”?這本書讓讀者意識到,我們通常認為古老的過去可能並不是真的過去,而是相當晚近的發明。

書中探索了“被髮明的傳統”的諸多案例,包括蘇格蘭和威爾士民族文化的形成、19和20世紀英國皇家儀式的演進、殖民時期印度和非洲參與帝國儀式的起源。所謂“被髮明的傳統”指的是曾經出現並確立在歷史長河中的、被公開或私下接受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具有儀式和象徵意義,暗含著與過去的連續性,比如19世紀重建英國議會大廈時選用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這種與過去連續的暗示明顯是人造的,與真正的習俗不同。更有意思的是,更為急速的社會轉型時期會催生出更多“被髮明的傳統”,一個很重要的例證就是近現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的創造。作者指出,現代民族一般都宣稱自己是古老的,根植於最遙遠的古代,然而這種現代概念中的“某國”與“某國人”,不管有多麼強的歷史性,必然包含著被髮明的成分。

本書兩位作者中埃裡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1917—2012)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特倫斯·蘭傑(Terence Ranger,1929—2015)是英國著名的非洲史學家、不列顛學院成員。這部《傳統的發明》 是霍布斯鮑姆的代表作品,也是這本書引入中文版12年之後的全新修訂版。

《人類飛翔史》

现代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然而民族可能是现代发明 | 一周新书推荐

夏爾·多爾菲斯(Charles Dollfus)是法國一位具有豐富駕駛熱氣球和飛艇經驗的飛行員,亨利· 布歇(Henri Bouché)於1914年加入法國空軍,1915—1918年任法國空軍中尉,後晉升為上尉,曾多次駕駛偵察機執行空中偵察任務。本書從古代有關飛行的傳說講起,介紹了人類航空史上五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無動力飛行器階段、有動力飛行器的試驗階段(1843—1900)、活塞式發動機及裝備此類發動機的飛行器階段(1900—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階段(1914—1918)、大範圍使用航空器的早期階段(20世紀30年代)。這本書為讀者展示了近1700幅黑白圖片,涵蓋了自古以來飛行器的諸多設計圖紙、機型結構照片、飛行路線圖、戰爭場景圖、航空版畫插圖及人物照片等,大部分資料來源於《畫報》。

《西中有東:前工業化時代的中英政治與視覺》

现代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然而民族可能是现代发明 | 一周新书推荐

此書是美國漢學家密歇根大學中國研究教授包華石的首部中國論著。包華石曾於1993年和2008年兩次獲得列文森獎,是世界頂級的漢學家。《西中有東》使用了大量視覺材料,如歐洲肖像畫、版畫、印刷小冊子和中國園林、山水畫、石刻、扇面等,從具象中分析古代中國的政體、人民、施政權力、平等、自由等抽象的政治概念。包華石認為,通常被認為受18世紀啟蒙運動影響的、作為現代社會建構基礎的西方政治概念,也同樣出現在中國知識分子的討論中,權利平等或言論自由的社會價值並非西方文明產生的價值,而是一定歷史條件下人類理性發展的產物。全書從人民的定義、社會身份平等、自然宇宙觀、言論自由四方面著眼,具體分析了唐宋時期中國的政治討論與制度建設,以及後世英國對中國材料的譯介引述和對中國形象的褒貶討論。

2012年,包華石曾在對清華大學師生的講演中提出“文化政治”的“辯證性”,指的是文化衝突中一國知識分子對另一國文化的反應,而這種反應可能是辯護性的、是策略性的,因為知識分子會為了想象中的民族性而製造出一些並站不住腳的說法。比方說認為他國有一些本國不具有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包華石認為,這來源於西塞羅式的修辭學,主要目的是為了誇大自己而貶低別人。有意思的是,儘管17世紀的歐洲傳教士誇大自己、貶低中國,但18世紀的歐洲知識分子所重視的文明特點越來越向當時的中國靠攏。總的來說,包華石認為文化不具有本質性,文化是流變的,文化之間除了競爭,也有相互學習和交流,歷史並沒有具體的終點。

值得一提的是,包華石對文化衝突的解釋可能挑戰了某些強調中國文化本質上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學說,這些學說通常在與西方比較的視野中得出中國的抽象本質文化特性,比如認為中國更重視道、西方更重視量,中國講求實用理性、西方講究形式理性等等。

《論電影》

现代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然而民族可能是现代发明 | 一周新书推荐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是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巴黎第八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教授,也是國際上一位非常活躍的左翼思想家,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與藝術實踐。對巴迪歐來說,電影是一種教育,一種生活的藝術以及一種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寫了三十多篇論述電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學家看電影的一種視角與解釋方式。從具有現代性的導演,如茂瑙、安東尼奧尼、塔蒂、戈達爾,到美國當代電影如《黑客帝國》《木蘭花》《完美的世界》等,他用哲學家的角度為讀者呈現了過去五十年來電影發展的歷程。

巴迪歐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觀影寫作,曾為巴黎高師的左翼青年雜誌《新酒》撰文,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初在《閃電》等雜誌上繼續開展電影批評工作,1981年巴迪歐與娜塔莎·米歇爾共同創建半月刊《桅帆》,他為之書寫了系列影片評論,涉及法國喜劇片、導演戈達爾等等。之後15年間的文章多見於《電影藝術》,主題涉及“寓言辯證法”以及作為“哲學機器”和“民主標誌”的電影。巴迪歐認為電影是一種可以完全控制時間、控制其他藝術和人物的不純的藝術,確切地說,是把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不可分辨作為表現對象的藝術。

此書屬於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輕與重”文叢,這套叢書曾出版過巴迪歐的另一部作品《愛的多重奏》。

《愛的起源:從達爾文到現代腦科學》

现代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然而民族可能是现代发明 | 一周新书推荐

為什麼嬰兒出生後第一時間要將他放在母親身旁?為什麼在電影院看電影總比在家看更讓人興奮激動?為什麼經常待在一起的女性會發現她們的月經週期自動同步?《愛的起源》的三位作者都是加利福利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精神病學醫生與教授。三位醫師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和神經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試圖從生物學的角度揭開生命中愛的面紗,證明大腦結構與愛如何相互作用,人際關係如何滲透到人類的身體、心靈和靈魂,以及愛如何改變我們。

書中從人類的嬰兒時期寫起,講述長期缺乏父母關愛會使孩子失去大腦邊緣系統調節能力。在孩子年紀很小的時候,缺失關愛會讓他的心理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如果母親情緒憂鬱,那麼孩子猝死的概率也會增加;與母親的情感關係健康與否與體現在嬰兒的心率上,與母親關係更親密的嬰兒心率更加穩定,與父母的情感同步也會成為嬰兒心理發展的力量。這足以證明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懂,父母在面對嬰幼兒時也應更注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