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要素市場化為何如此關鍵?廣東利用“三舊”改造邁出一大步

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圍繞進一步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近日發佈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舉措。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廖永松認為,這一系列舉措瞄準城鄉發展用地之間長期存在的供需矛盾,提供了一套解決思路。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葉裕民亦指出,土地要素市場化是推進全要素市場化的載體,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對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意見》瞄準城鄉發展用地供需痛點

在廖永松看來,此次發佈的《意見》與此前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土地管理法》修訂乃至不久前建設用地審批權下放,是一系列互相關聯的舉措,也是一套綜合性的改革,對充分激發釋放土地要素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廖永松認為,《意見》中關於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的表述體現了我國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旨在進一步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尤其是在應對疫情帶來衝擊的大環境下,如何激活土地資源要素這一產業、企業發展的載體,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幫扶企業尤其是大量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健康發展,具有格外關鍵的意義。

廖永松指出,在過去,城鄉發展用地供需矛盾一直存在——“不少產業、項目用不上地,包括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後,一些地區發展鄉村產業用地仍難以得到滿足。但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仍有大量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比如,農民進城務工後,很多農村宅基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荒廢。”

與此同時,在過去一段時間,城市和鄉村邊界界定不清,比如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的城中村改革中,城市和鄉村的邊界依然不好界定;另一方面,農村集體用地的產權主體邊界亦不夠明晰。而不穩定的產權,往往會導致低效的資源配置。

“《意見》主要瞄準了這些矛盾和問題,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思路方向。各地政府推出的舉措,只要是沿著這個方向走,就能獲得足夠的政策支持。”廖永松說。

城市更新集聚人才形成經濟增長內生動力

為何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這麼關鍵?葉裕民指出,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國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意見》中提到的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就此提出的一系列舉措,對未來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的整體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城市更新是城市永恆的話題。”葉裕民舉例介紹,廣東珠三角不少城市的城中村產業效率低、土地利用效率低、居民收入水平低,但通過系統更新改造,建構人、產業、空間的高品質循環系統,促進都市邊緣區高質量發展。她指出,深圳、廣州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和經驗。

通過城中村系統更新,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手段,為城市的新市民和青年朋友大規模提供可支付住房。進而集聚留住高素質人才和就業隊伍,積累人力資本,吸引企業家“用腳投票”,形成促進國家與城市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在面對疫情帶來的低迷外部環境中,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這是解決中心城區現代化與都市邊緣區城中村連片低效發展的二元結構,推動整個城市一體化發展乃至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葉裕民說,這也是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如此重要的原因。

在葉裕民看來,土地要素市場化是推進全要素市場化的載體。可以與勞動力、資本等其他要素結合,使不同領域改革的成果相得益彰。

記者關注到,近年來,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被認為是提高土地利用效能的有效方式。在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進一步提升土地產值上,廣東已利用“三舊”改造邁出了一大步。

“《意見》中明確要研究完善促進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稅費制度,早在2017年廣東省就頒佈了《廣東省“三舊”改造稅收指引》,2019年又做了修訂,在這方面廣東省走在了全國前列。”律房律地研究院首席專家龔軍偉告訴記者。

根據此前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公佈的數據,自2008年實施“三舊”改造以來,截至今年2月底,全省累計實施改造面積82.4萬畝,節約土地19.16萬畝;累計完成“三舊”改造項目7905個,其中屬於產業結構調整類的佔總項目數55.2%,改造後當年實現產值約為改造前的2倍。今年廣東還將爭取完成“三舊”改造面積6萬畝以上,珠三角村級工業園改造將成為舊改的主陣地之一。

【記者】黃敘浩

【作者】 黃敘浩

【來源】 南方經濟智庫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