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以為搭上了一輛“順風車”,沒想到駛向了“不歸路”

如果我們穿越歷史,回到1940年上半年的日本,就會發現,日本朝野上下都在說“

不要錯過這班車!”。

這不是電影裡的流行語,也不是對這個國家發展的期盼,而是希望日本搭上法西斯主義的車,與希特勒的德國、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結盟。

當時日本認為,這是一班通往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快車,千萬不能錯過。只有後人才清楚地看到,日本要搭上的這班車,其實正在駛向民族災難的不歸路。

其實,即使作為一個失去理智的國家,日本的行為也是有自己的邏輯的,不管這個邏輯是多麼可笑。如果說當時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另一種就是“日本邏輯”。

一、一個灰色的軍事同盟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直和英、美等西方國家保持良好的關係。但是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改變了亞洲的地緣政治格局,引起英美等國的強烈不滿。

1933年2月,國際聯盟大會以42票贊成,1票(日本)反對,通過《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決議,重申不承認偽滿洲國,要求日軍儘快撤離中國東北地區。然而日本並沒有反思自己的行為,反而認為這是英美等國的欺侮,於是毅然退出國際聯盟,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

日本以為搭上了一輛“順風車”,沒想到駛向了“不歸路”

二戰時期,整個日本都瘋了

喪失理性的不只是日本。如果說日本是國際社會在亞洲的“異端”,那麼德國、意大利則是歐洲的“異端”。彼時,墨索里尼、希特勒已經先後登上政治舞臺,法西斯主義嶄露崢嶸。日本退出國際聯盟之舉,“鼓舞”了這兩個野心勃勃的獨裁者。因為他們看到,日本侵佔那麼多中國領土,國際社會卻無法對其實施有力制裁,任其逍遙法外。

於是,就在日本退出國際聯盟6個月後,德國為了擺脫凡爾賽體制的束縛,也退出國際聯盟。希特勒還公開批判以英美為主導的國際體制,表態要重新武裝德國。意大利則不宣而戰,悍然入侵非洲東北部的埃塞俄比亞。

這些舉動極大地動搖了國際聯盟構建起來的國際秩序,三個法西斯國家由此相互走近,抱團取暖。

1936年11月,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日德防共協定》。此舉引起英國的警惕。然而當時日本的軍部根本不把英國放在眼裡。它認為英國已日薄西山,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日本。日本應該和以迅猛之勢興起的德國攜手,實現強強聯合,打破英美主導的世界舊格局。他們甚至宣稱,《日德防共協定》是“抑制對世界和平的威脅”的“劃時代”的外交成果。

在意大利也參加這個協定之後,一個灰色的軍事同盟已然成形。

日本以為搭上了一輛“順風車”,沒想到駛向了“不歸路”

三個法西斯國家由此相互走近,抱團取暖

二、三國同盟

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國,受到英美等民主國家的強烈反對。日本一方面在國際社會備受孤立,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的頑強抵抗而深陷戰爭的泥沼。恰在這時,希特勒通過威嚇等手段,取得了蘇臺德地區。德軍進駐捷克斯洛伐克,一時威勢赫赫。

日本願意加強與德國的合作,藉此加強國際地位,孤立中國。希特勒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需要日本在牽制英法軍事力量方面發揮作用,承認了“滿洲國”,同時策動強化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國的合作。

1938年初,德國外交部部長提議,結成三國同盟。此事成為日本政治和外交的最大議題,全國輿論分裂成贊成和反對兩派。不過最終還是日德意軍事同盟的主張佔據上風。

日本軍方如此賣力地推動三國同盟,可是就在這時,德國卻戲耍了日本。德國與日本簽訂《日德防共協定》,本來是以蘇聯為潛在敵人,然而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違反《日德防共協定》,單方面與蘇聯締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日德同盟的談判因此陷入僵局。

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日本走向二戰深淵的道路上,其實也有一些可以避免災難結果的機會。1939年8月便是難得一次的“回頭的時機”。假如日本由此認清德國的面目,重新界定自己的外交戰略,那麼它有可能糾正自己的錯誤,此後的命運也可大為改觀。遺憾的是,日本沒有抓住這次機會。

日本以為搭上了一輛“順風車”,沒想到駛向了“不歸路”

三國同盟最終形成

三、駛向民族災難的不歸路

1939年9月1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締結一星期後,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勢如破竹地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震驚了整個世界。德國的羞辱被迅速忘記,日本報紙全部都在報道德國最終將取勝的消息,進行有利於德國的宣傳。

大多數日本人相信,德軍不久將在英國本土登陸,歐洲將成為希特勒的天下。於是,“不要錯過這班車”就成為日本的口號。日本國民在中國的泥沼裡已然筋疲力盡,夢想在與德國的同盟中求得光明。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一屆內閣首相近衛文麿任命松岡洋右為外務大臣。松岡洋右曾在美國西海岸的俄勒岡大學學習,深知美國的國力是不可估量的,向來討厭德國。

可是甫一上任,松岡洋右就一馬當先,奮力執行軍部的政策,積極推動與德國結成以美國為假想敵的軍事同盟。松岡洋右自己解釋說,這樣做是為了“曲線救國”,美國因德日同盟而不敢與日本開戰,會調整與日本的關係,最終增進日美兩國的親善關係。

日本以為搭上了一輛“順風車”,沒想到駛向了“不歸路”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被迫對日宣戰

就是懷著這樣的“賭徒”心態,松岡洋右將外務省的有識之士清除,迫不及待地尋求與德意的結盟。在他擔任外務大臣兩個月後,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三國同盟簽字。日本如願以償,沒有“錯過這班車”。

社會各界為此歡欣鼓舞,即使有一些媒體人質疑三國際聯盟盟,但是沒有一張報紙把心中的反對意見用筆寫下來,而是為三國聯盟歡呼。

可是後來的歷史證明,這不是什麼“春風”,而是一股邪惡的“颶風”,它們將世界捲進了二戰的驚濤駭浪中。

對一個後發國家而言,在發展的過程中確實需要“搭車”。但是在世界的大道上有許多車輛,有向前奔馳的,有徘徊不前的,也有逆行的。到底應該選擇搭什麼樣的車,需要認真選擇,選擇的標準是國際正義、世界和平的“交通規則”。假如一味在意眼下國際形勢的變幻,拘泥於外交小利,昧於大勢,就會心存僥倖而搭錯車,那麼即使是一個國勢向上的新興大國,也必然會“車毀人亡”。日本帝國就是前車之鑑,後來者能不慎乎?

日本以為搭上了一輛“順風車”,沒想到駛向了“不歸路”

日本投降油畫

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敬請留言,必定認真回覆!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