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小林將讀一年級的寶貝女兒明明接回家,幫助明明打開書包,拿出作業本來,對照著老師發在家長群裡的作業,陪著明明一起寫。明明心不在焉的一邊寫著作業一邊瞟著窗外,“媽媽,宣宣在外邊呢,我想出去玩!”

小林點頭對孩子說,“好的!把拼音再拼讀一遍就可以出去玩了!“

“為什麼?你又不是我的老師!“明明”啪“的一下將作業本扣過去。

“明明,你再讀一次,老師說了,作完作業要將拼音再拼讀一遍,而且你剛才都沒讀對,這樣下去,老師會批評你的!“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我不!就不!我就要現在出去玩!“明明跳到椅子上,高聲叫了起來。

小林忍住氣,對明明說,“不行!作業全部完成才能出去玩!“

明明哇哇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跑進臥室,將小林放在梳妝檯上的口紅攥在手裡又跑到小林的面前,“你不讓我出去玩,我就把你的口紅扔嘍!“

小林沒搭理她,繞過明明進了廚房,身後傳來“啪!“的一聲,斷成兩截的口紅滾到了屋角。

“我就知道你早就不喜歡我了!你不是個好媽媽!你們都不喜歡我!“明明的尖叫伴著哭聲震著小林的耳膜。

“明明,媽媽讓你寫作業和喜不喜歡你是兩回事!“小林提高了聲音。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你天天不是說我,就是兇我,你不是好媽媽!“明明捂著耳朵跑進臥室,大力的關上了門,小林站在孩子的房門外聽著門裡邊傳來隱約的哭聲,心裡五味雜陳。

最近,同事小林總感到與女兒的溝通處於一種無力感,無論事情的起因是什麼,結果總是以相似的結局收場,小林總是在想,難道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真的是太嚴厲了嗎?

其實,小林和明明正是陷入了親子關係中最糟糕的狀態--情感操縱。

01、什麼是情感操縱?

情感操縱也叫做情感控制是軟暴力的一種形式,通過以感情為武器操控別人的行為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在大眾普遍認知裡,情感操縱的實施者多是父母,前一陣子,引發全民熱議的電視劇,《小歡喜》裡的英子媽媽,就是一名控制慾超強的媽媽代表,她會事無鉅細的幫女兒做決定,小到早上吃什麼,大到高考志願的填報;

這些控制還遍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允許女兒去做志願者,沒收女兒喜歡的玩具、食物,甚至上學放學也會監督孩子。

如果英子有稍許反抗,就會把諸如“你是媽媽的一切!”“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等等掛在嘴上。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進而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這種情感操縱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情感操縱的實施者具有強勢地位,其一切行為和方法都是公開的、直接的、明顯的。所以在心理學上這種情感操縱也被稱為顯性情感操縱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但是,在親子關係中還有一種情感操縱更隱性,實施者通常目的就是“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為所欲為,支配或控制他人,而且用了微妙的、卑劣的、欺騙性的方式來掩飾其真實意圖。這種情感操縱則被稱為隱性情感操縱

並且隱性情感操縱的實施者通常是孩子

也許有人會說,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孩子是明顯處於劣勢地位的,作為成年人的父母無論是情商還是智商都強勢的碾壓孩子,他們怎麼還會反過來控制父母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福克斯新聞網的特邀臨床心理學家,美國阿肯色州心理協會主席,人格問題專家佐治。K。西蒙就曾經在心理學著作《當愛變成了情感操縱》一書中就運用了一整篇的文字,結合其多年的臨床諮詢案例詳細描述了,親子關係中孩子是如何運用隱形情感操縱來控制父母的。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02、孩子為什麼要使用隱形情感操縱來控制父母呢。

孩子總是在親子關係中處於劣勢地位,巧妙的運用情感操縱可以使孩子獲得支配父母的權利

《當愛變成了情感操縱》這本書中寫道:“孩子會為了他們想要的東西而鬥爭…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公開的、肢體的形式鬥爭通常會失敗,會受到社會懲罰…孩子會學著調節他們公然的攻擊傾向,尋找其他策略來贏得生活中的鬥爭。”

首先,孩子在親子關係中處於劣勢地位,父母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對孩子提出諸多的限制與要求,尤其當孩子出現行為偏差時,父母都會希望孩子改正。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但是,有些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多簡單粗暴:直接呵斥、批評甚至打罵。雖然父母的這些作法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由於孩子年齡小,認知水平有限,不能夠完全理解父母的苦心。孩子會認為自己的自主權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使親子關係出現矛盾或誤解,

另一方面,孩子由於認知水平的限制,不足以處理大量的問題,缺乏生活的經驗與能力,還需要父母的協助,但是,孩子還想掌控主動權,孩子們的能力又不足以對抗父母,所以孩子會為了達到自己的小目的,而想別的方法來實現。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通過在與父母長期的生活中,孩子會發現,有的時候,一些

特別的方法比如說通過說一些話、做一些事(或者不說、不做)能夠讓父母在衝突中改變主意、讓步、或者甘拜下風。如同一個情感“按扭”一樣,孩子一旦按下去,原本親子關係中處於劣勢的孩子就可以扭轉局勢,為所欲為。

其實,在親子關係中,孩子利用情感來操縱父母而達到目的的淵源由來以久,比如:在嬰兒時期,孩子會用哭聲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只是這樣的方式只是孩子的一種本能反應,但隨著孩子漸漸成長,會有意識的使用一些手段來達到目的。

03、孩子使用情感操縱的慣用手段: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1、 威脅

案例1、兵兵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路過玩具貨架,兵兵喜歡上一輛電動小汽車,媽媽覺得價格太貴了,而且家裡有好幾個相似的玩具,所以不想給兵兵買。兵兵不肯,抱著媽媽的大腿哇哇大哭不離開。超市裡購物的人聽到動靜紛紛走過來看熱鬧,媽媽覺得很沒面子,又不好意思當眾責罵兵兵,只得拿了電動小汽車拖著兵兵趕快離開了。

案例2、小美要看電視,媽媽說,“先吃完飯再看吧!”小美不同意,直接將碗筷推到一邊,大聲叫“不給我開電視,我就不吃飯!”媽媽害怕孩子餓著,沒辦法只得將電視機打開。

分析:兵兵媽媽好面子,小美媽媽心疼小美,兩個孩子都是利用了家長的心理而迫使家長放棄原則,放棄抵抗,進而實現了自己的目的。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2、 迴避問題,轉移話題

案例:星期五,林林放學後想出去玩,爸爸拉住林林問,“今天是不是有數學測試題啊?你考的怎麼樣?”林林拍拍頭,說:“對了!爸爸我剛想起業,我的語文書還在小明家呢,我現在就去拿回來。“

分析:爸爸對林林的問題簡單而直接,但是林林卻在故意迴避問題,轉移話題,藉此分散爸爸的注意力。因為這次考試林林的成績並不理想,如果說出來,爸爸肯定會批評他甚至不許他出去玩,那麼利用將語文書找回來,這一看似合理化的理由,即可以避免和爸爸起衝突又能達到出門去玩的目的。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3、 扮演受害者 推卸責任

案例:大寶和小寶在客廳裡玩遊戲,一會兒小寶就大哭了起來,媽媽趕過去,發現小寶摔倒在地上,趕忙將小寶抱起來,小寶一邊哭一邊指著哥哥叫:“哥哥。。。。。。推。。。。。。”媽媽轉過頭問大寶:“是不是你將弟弟推倒了?這樣可不行啊。”大寶也哭了起來,“我沒推他,我就是輕輕碰了他一下,我就知道你們早就不喜歡我了!你們都喜歡小弟 !”媽媽心裡一緊,將兩個孩子都摟在了懷裡,輕輕摸著大寶的頭,“胡說,你們都是媽媽的寶貝!”

分析:大寶明明將小弟推倒,卻成功的利用了,媽媽自從有了小寶之後,對大寶略有忽略而愧疚的心理,將自己由一個事件的施暴者變成了受害者,併成功的獲得了媽媽的同情心,轉移了媽媽的注意力,推卸了責任。

孩子由於在親子關係中長期處於弱勢地位,那麼只有嘗試著利用操縱父母的情感,來達到支配父母而實現自己的目的,但這並不屬於良性、正常的親子關係,而且孩子還容易在使用情感操縱過程中迷失自我,引發一系列的危害。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04、隱形情感操縱的危害

孩子年齡小不具備辨別事非的能力,一次兩次的得逞會使孩子產生自我陶醉心理,認為自己很聰明,輕而易舉就能將父母哄的團團轉,那麼孩子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隱形情感操縱。

隱形情感操縱,說到底是具有欺騙性的,孩子會為了實現個人的目的而一再的說謊、欺騙他人,那麼孩子最終將會陷入完全利已主義的境界中,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遇到問題推卸責任、缺乏擔當意識等等。這樣的行為模式在孩子成年後是

很難進入團隊協作中的

而且,孩子會經常性的,在與他人交往中希望通過利用、操縱他人的情感來獲利,但是,這世上沒有人願意被人利用和操縱,這樣的行為自然會被他人所排斥,孩子就會面臨人際關係緊張甚至引發交往障礙。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觀注孩子的行為模式,將孩子使用隱形情感操縱的意圖扼殺在萌芽狀態。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05、父母要如何引導孩子遠離使用情感操縱

1、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與愛

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和沒有達成公司目標的員工溝通時最常說一句話:“I.m not to judge you,I.m to help you.”(我不是來評判你的,我是來支持你的)

想要改變一個人,由內心深處自我改變的意識是最有力量的,但是如果當個體感到被批評被評判,那麼這種改變的力量就會喪失。

所以管理大師德魯克總結,當你想要讓一個人變得更好時,最不要做的就是讓他有罪疚感,只要支持TA,陪伴TA,就是最強大的力量。

這些經驗在親子關係中也同樣適用。父母希望孩子改變不成熟的行為時,要究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是不是在親子關係中,孩子總是感受到被忽視、沒有任何自主權、想要引起父母的重視等等而做出的這些行為;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父母希望孩子改變的同時,也要檢索自己的行為有哪些欠缺的地方,是不是從來沒有認真傾聽過孩子的心聲,沒有尊重過孩子的想法、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重視與關愛。。。

親子關係同樣需要陪伴與經營,開誠佈公的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認真傾聽孩子的意圖、尊重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注,使孩子在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歸屬感與認同感,當孩子明確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心意時,就不會用別的方法去試探和揣測,那麼也不會想要去控制父母的情感了。

2、適當的制定規則,尋找父母與孩子都能接受的方案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適當的為孩子制定規則。與孩子協商,以孩子能夠接受並且在家長可控的範圍內來制訂方案。

比如,家長會要求孩子放學之後先寫完作業再出去玩,孩子則通常希望先玩夠了再寫,那麼父母就可以和孩子協商,作業要先寫完,然後出去玩,臨睡前做預習和複習的程序。孩子通常也能夠接受。

有些孩子看起動畫片來沒完沒了,父母就可以和孩子約定每次看10分鐘,孩子可能會和父母討價還價要看20分鐘,那麼父母和孩子可以採取折中的方案,每次看15分鐘就關電視。

孩子在這些過程中,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的尊重與重視,並且獲得了充分的話語權,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並不是只有利用、操縱他人的情感才能達到目的,更多的時候選擇開誠佈公的交談、協商也一樣可以獲取利益,那麼孩子也會樂於這樣做。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3、不接受任何藉口,使孩子有所顧忌

父母在與孩子的互動中,要經常保持清醒的認知,當孩子面對父母的問題採取躲避、迴避、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時,父母不要被孩子牽引走,更不要接受孩子那些看似合理的藉口,而是要讓孩子給你一個針對這個問題的決對清晰的答案。

在這個過程孩子會意識到,父母有著比孩子更清醒的頭腦與認知,並且不會接受任何藉口,也不會被任何藉口所影響,那麼孩子在下次想通過情感來控制父母時,才就會有所顧忌。

“你早就不喜歡我了,壞媽媽”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陷入情感操縱

佐治·K·西蒙博士在《當愛變成了情感操縱》這本書中,最後總結:“我們獲得的完整和優質的生活,就是完整的自我覺醒的結果,我們必須不帶任何偏見、欺騙或否認地瞭解自己和他人,必須誠實地面對和應對性格的方方面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自由地承擔起磨鍊和提升自己的責任。”

引導孩子走出情感操縱的誤區,讓孩子能夠真誠的接受自己、接受他人、永遠保有對自己清醒的認知與評價,並以一種更積極、更勇敢的態度去面對挑戰與競爭,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