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訓:天選的貴族藝術家

李思訓:天選的貴族藝術家

唐 李思訓


導語:青綠山水第一人;北宗之祖;皇族宗室;大李將軍……標籤太多,個個都很響亮。

大唐的畫壇,豔壓高富帥王維的大神,非李思訓莫屬。當然,他豔壓的不止一個時代。他是整個中國畫史繞不開的殿堂級存在。

站在山水畫史的重要拐點上

李思訓出生即在別人的終點。比晚他半個世紀、少年天才名門之後的王右丞(王維)更加高級。除了宋徽宗,大概大李將軍是藝術家隊列中最大的顯貴。

先來看看這位藝術家的顯赫家世。李思訓(651——716)唐代書畫家,字建睍,一作建景,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地區人),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晉封彭國公,卒後追贈秦州都督,於橋陵陪葬。其祖父為唐長平王李叔良,叔良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唐武德元年,叔良官拜刑部侍郎,並進爵為王。武德四年,突厥人入侵,李淵命叔良率五軍擊之。叔良被流矢射中而薨,死後被贈左翊衛大將軍、靈州總管,諡曰肅。李思訓的父親名叫李孝斌,官至原州都督府長史。

這樣看來,李思訓絕對是藝術家中的投胎小能手,既不用像徽宗那樣承擔治天下的大任,一不小心就成亡國之君;又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教育背景來發展其繪畫才華。更生在大唐的巔峰盛世,決定了其典雅富麗堂皇的畫風。真是上天要給中國一位貴族藝術家。

看過門弟,再看其藝術地位。史論家們稱其"金碧山水畫對後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後世山水畫中的青綠山水就是對他這一派畫風的延續。明代莫是龍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繪畫上的南北宗論,則將他列為'北宗'之祖。"

在此插播一句:"南宗"就是以五代南唐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方派山水畫派。北方派以五代後梁荊浩、關同為代表。而"南北宗"始祖分別為王維和李思訓。南宗是文人畫,北宗是行家畫,抬高南宗貶低北宗,提倡文人畫的南宗,貶抑行家畫的北宗。故雖然"南北宗"之說影響畫壇深遠,但一直有所爭議。我想,大李將軍若活過來,一定對此表示反對:我的畫可是貴族級別的頂級審美,怎麼成了行畫?

有專家根據山水畫的成長軌跡,將李思訓的貢獻定格在第三階段。前面兩個代表是顧愷之和其《洛神賦圖》、展子虔和其《遊春圖》。而,大李將軍則站在重要的第三個拐點。為何如此定論呢?

李思訓:天選的貴族藝術家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思訓:天選的貴族藝術家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局部

 

中國最早的山水畫成為獨立畫科,始於東晉顧愷之,他的《洛神賦圖》表現了洛水和樹木,但這些風景山水只是為人物故事的陪襯。這些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密切關係。魏晉南北朝是個特殊時期,正是社會變革中,以地主階級為主導,後來到唐朝才出現知識分子。山水畫的崛起,便是由變革期的小地主們的需求被倡導起來。陶淵明的田園詩啟蒙了山水畫,但是還需要慢長的探索過程。後來,到了隋朝小官員展子虔,他的《遊春圖》已經靠近了陶淵明。山水為主導樹木蔥蘢,人物很小,已經有層巒疊嶂煙波浩渺來形容山水了。展子虔除了人物,已經在描繪自然了。已經比顧老師有很多改變了。

蓋章狂魔乾隆帝聽說明皇喜歡李思訓,為了彰顯品位下令全國找尋大李將軍作品。重賞之下有了《江山樓閣圖》,故是否真作存疑,但是風格一定是近似的。此作品,青綠山水,用石青和石綠,早期用泥金多,叫金碧。也可以叫做著色的風景畫,和其對應的就是水墨山水。李的作品中有大山大河和樓閣,但感官上有了很大的跨越。最顯現的變化一是有色彩更加豐富豔麗,二是構圖上更加考究,第三已經基本上看不到尷尬的描繪。對色彩的需求是皇室宗室的特點,是富貴的體現,濃烈的色彩也是皇家的最愛。構圖相對展子虔的中規中矩有了進步,大面積的江水綿延了大面積畫面,構圖上是山水畫重要的進步。成熟度上展子虔遺留了顧愷之的幼稚,而李思訓則更具有趣味。可遊可居的特點出現了。這三點便是李思訓在山水畫上的進步,並且是超快速。這些確立了大李將軍的山水畫史的傑出地位。

  "國朝山水第一人"

成長貴族高門的李思訓自幼便被加長聘請名師教畫,在二十歲時於唐高宗(650-683)時為江都令,因武則天朝(684-704)執政殺戮唐宗室而聰明地選擇棄官隱居,也許正是這個時期,他寄情山水,藝術上有了質的飛越。至唐中宗神龍(705~707)初年,因為李家宗師已經不多,遺留者如李思訓便得以出任宗正卿、歷官益州長史,到唐玄宗開元(713~741)初年,更是被委以重任,官至右武衛大將軍。畫史上稱其"大李將軍"。而在明皇時,已有"國朝山水第一人"的美名,後世更稱其"北宗之祖"。在世與後世時都名滿天下。

李思訓擅畫青綠山水,作品中洋溢的都是貴族的調子。他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題材上多表現幽居之所。畫風精麗嚴整,以金碧青綠的濃重顏色作山水,細入毫髮,獨樹一幟。在用筆方面,能曲折多變地勾劃出丘壑的變化。法度謹嚴、意境高超、筆力剛勁、色彩繁富,顯現出從小青綠到大青綠的山水畫的發展與成熟的過程。它和同時期興起的水墨山水畫,都為五代和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奠定了基礎。其作品均散佚。《宣和書譜》記載尚有《山屆四皓》、《春山圖》、《海天落照圖》、《江山漁樂》、《群山茂林》等十七幅,《九成宮紈扇圖》。

李思訓:天選的貴族藝術家

李思訓《御苑採蓮圖(南宋人畫)》故宮博物院


李思訓:天選的貴族藝術家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思訓:天選的貴族藝術家

李思訓 京畿瑞雪圖紈扇軸 

  

其作品所反映的主要是唐朝貴族階層的生活理想與審美趣味,加上當時文人隱居習尚與佛道思想的影響,畫面中也不時流露出出世情調。除了在創作中取材實景,以描繪秀麗奇異的山川自然和富麗堂皇的樓閣宮殿之外,還刻意表現神仙題材,將山水畫賦予濃郁的理想色彩。《歷代名畫記》中,唐代畫評家張彥遠曾說:李思訓畫樹石山水,飄渺雲霞、遒勁筆格,巖嶺之幽幽窘然,神仙之事事時睹。果然是將軍之勢,青綠的富麗堂皇中不失骨力雄渾。

其名作《江帆樓閣圖》表現遊春情景,近景山嶺間有長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闊, 煙水浩淼,意境深遠絹本,縱101.9釐米、橫54.7釐米,青綠設色,現存中國臺灣省臺北故宮博物院。在這幅畫上,他以工整細緻的手法,描繪了春天坡岸山岩,江水浩森的秀麗景色,是中國早期山水畫的代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之一。

此外,《御苑採蓮圖(南宋人畫)》為吳景洲先生於1947年"傾囊得之",1955年捐獻故宮博物院,卷後有其長題,考定此卷 為張醜《清河書畫舫》中著錄的"唐大李將軍御苑採蓮圖"。後經有關學者考證,此卷為南宋人作,雖非出自李思訓父子之手,但仍反映出早期青綠樓閣繪畫的一些特點。

因時代久遠,李將軍之作大多遺失。但其山水畫宗師之位,不可替代。

李思訓:天選的貴族藝術家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  


李思訓:天選的貴族藝術家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 局部


小李將軍的貴族調子依舊

有著李思訓這樣的神級老爸,其子李昭道怎會泯然於眾人。雖然官職不如其父,藝術成就卻有追趕之勢。

大李將軍也可以被當做優秀的藝術教育家,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家族成員中湧現出了多位藝術人才。其中,比較有名氣的包括胞弟李思誨、兒子李昭道、侄兒李林甫、孫兒李湊等。而在這些人當中,又以其子李昭道畫壇成就最大,所以後世也經常將他與父親李思訓相提並論,有"小李將軍"之稱。李昭道,生卒年未詳。字希俊,曾為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官至太子中舍人。

小李將軍延續其父青綠山水畫脈,有不少佳作出現,如《秦王獨獵圖》、《海岸圖》、《摘瓜圖》等,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春山行旅圖》軸,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明皇幸蜀圖》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最知名為《明皇幸蜀圖》,雖此圖也有人人為是大李將軍之作。但,因為時間問題,更佔上風的定論為李昭道。畫面中繪著壯麗險峻的山川,山下山中有些很小的人騎著馬,這些是唐玄宗到四川避難的隊伍。雖然是逃難之圖,但是有著貴族階級華麗悠然的畫風。將安史之亂的文字歷史轉化成畫面,有了歷史和政治上的紀實意義。

結束語:青綠山水畫在李思訓之後幾乎是斷裂的。到了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使之達到了高峰。元代小青綠盛行。明代有過小高峰。清代陷入低谷。近代有了張大千的復興,何海霞的傳承。

青綠這種貴族的藝術,由貴族藝術家成就其巔峰之作。李思訓作為天選之人,藝術使命完成的極出色。

藝術史上的長安,群星璀璨。李思訓的光芒最耀眼。

本人積累多年有各類電子資料,如有美術考研或美術研究的朋友需要相關書籍或圖集,請關注並留言,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