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內部有什麼?地殼最薄處僅為10公里,人類科技剛好能打穿

火星內部的地核只有地球的一半,也有內外核的區分,硫含量較多,佔到了15%左右,輕元素比地球內核多。但火星內部的岩漿活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火山幾乎沒有活動,近乎死氣沉沉一般。

出品:川陀太空

火星方向上的探索已經深入到火星內部,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NASA部署了火星軌道探測器、地面漫遊者,從探測火星基本環境參數,到尋找火星生命,現在進入到探索火星內部環境,試圖從表面下方尋找生命的階段。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目前已經在火星表面對火星內部結構進行深入考察,根據NASA的最新消息,洞察號探測器攜帶的SEIS內部結構地震實驗裝置記錄了許多有趣的音頻信號,這是都是火星內部的微弱振動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分別在2019年5月22日、2019年7月25日兩次記錄到火星地震。川陀太空認為,根據火星地震的數據,結合NASA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火星內部地殼結構與月球更像,這說明火星內部也是一個極度缺乏水的環境。

火星內部有什麼?地殼最薄處僅為10公里,人類科技剛好能打穿

圖注:洞察號探測火星

火星地震與月球相似

因為地球內部的微弱振動與地殼中的流水有很大關係,地殼裂縫中其實是有大量的液態水、礦物質,這些物質可平穩地傳遞振動能量,就像一個傳接器那樣。但是在月球上,根據阿波羅宇航員記錄到的月震數據,由於月球內部沒有液態水,月殼中的裂縫沒有礦物漆、液態水填充,因此振動信號沒有連續性的特點。

這一點已經得到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確認,SEIS內部結構地震實驗裝置所監聽到的火星地震如同小漣漪一樣,與地球上的地震信號有很大的差別。火星內部缺乏液態水、礦物等介質,因此火星地殼應該是坑坑窪窪的既視感,振動傳遞過程比較曲折,持續時間較長。

火星內部有什麼?地殼最薄處僅為10公里,人類科技剛好能打穿

圖注:火星也有一個內核

火星內部有什麼?地殼最薄處僅為10公里,人類科技剛好能打穿

圖注:火星表面下方可能有生命

火星地殼厚度分佈不均

火星地殼分佈在NASA火星全球勘測者任務期間已經查清,在烏托邦平原等地有明顯的質量瘤,這是撞擊盆地的特點,暗示這裡有大量的撞擊天體物質留存。這一點在月球也有發現, 比如雨海就是一個巨大的質量瘤,撞擊天體的物質留存在月殼上,參與到月球的演化中。同理,火星上也有此類情況,火星地殼在被撞擊過程中出現了分佈不均的現象,較厚的地方比如南半球一些高原可達到80公里厚度,而撞擊盆地的地殼厚度就很薄,比如火星上的希臘平原,只有10公里厚。這個深度剛好是人類能夠打穿地殼的最大深度,蘇聯科學家執行的科拉超深鑽探最深處就達到了1.2萬米,相當於12公里。

火星內部有什麼?地殼最薄處僅為10公里,人類科技剛好能打穿

圖注:火星重力異常區(紅色斑點處)

火星內部有什麼?地殼最薄處僅為10公里,人類科技剛好能打穿

圖注:科拉超深鑽達到了12公里深度

根據NASA在過去數十年掌握的數據,火星內部的地核只有地球的一半,也有內外核的區分,硫含量較多,佔到了15%左右,輕元素比地球內核多。但火星內部的岩漿活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火山幾乎沒有活動,近乎死氣沉沉一般。研究火星也是在預測地球的未來,作為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火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內部環境或許能夠說明一部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