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教权与君权之争,亨利四世上演西方版“卧薪尝胆”

导语

历史就像是一本回忆录,一直以来用心记录着中外的风云时刻。很多历史故事在无形之中也教会我们很多道理,就在我国公元前496年,出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同时在西方统治当中,也上演了一出“卧薪尝胆”的故事,只不过在这背后竟是两大势力的明争暗斗,是教权和君权的一较高下。但是正义从来都不会缺席,到头来都是正义的一方取得胜利,因此君权势必会战胜教权。

中世纪欧洲教权与君权之争,亨利四世上演西方版“卧薪尝胆”

教权在欧洲生根发芽,展现出取代君权的噱头

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那就是教权已经开始凌驾于君权之上,更为过分的是教皇还能不受限制来罢免君王,这样一来君主就像是一个傀儡任其摆布,丝毫没有一点点一国之君的样子。君王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只能够毫无怨言听从于教皇,就像我们今天要了解的罗马帝国国王亨利四世。在他身上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君权在教权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为此亨利四世还上演了一出“卧薪藏胆”从而成功的扳倒了教皇,结束了长期以来教权至上的生涯。

中世纪欧洲教权与君权之争,亨利四世上演西方版“卧薪尝胆”

其实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基督教,只不过当时他们的势力比较弱,能够站稳脚跟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只是在后来遇上了好时机,这才让教权一步步扩大,甚至高于君权。这就要从欧洲当时的生活环境讲起了,这里常年都发生战争,而最遭罪的就是平民百姓,他们不仅流离失所,还面临着妻离子散。就在这个时候基督教就像是救世主一样出现在欧洲的国土上,他们推崇信仰上帝就会永生的教义受到了百姓拥护,起到了教化作用。以至于后来基督教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最好武器,受到了很大的重用。而这样的征兆则奠定了教权凌驾于君权的基础。

中世纪欧洲教权与君权之争,亨利四世上演西方版“卧薪尝胆”

但是真正让教权得以发展的原因,其实是来自于法兰克帝国的解体,我们都知道国家一旦面临解体的结果,必然会引起天下大乱。于是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人钻空子来发展自己的势力,这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个好机会。就这样教皇就成为了其中最大的的获利者,而他们信奉的基督教也成为了香饽饽,其宣传的教义和思想也已经深入人心。这个时候,君权已经在慢慢淡化,教权的魔爪也已经延伸到这些地方。在群众的心里似乎基督教就是救世主一样神圣而伟大,而他们赖以信赖的国王能力有限,解决不了群众问题。不得不说环境造就英雄,这样混乱的国际环境赋予了教会有利契机。放眼国际来看,机会永远是最重要的,各国之间相互斗争必然会战火纷飞,对于人民的影响非常不利。如果抓住这个机会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会得到大家充分的信任,教皇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中世纪欧洲教权与君权之争,亨利四世上演西方版“卧薪尝胆”

教权凌驾于君权之上,上演了一出“卡诺莎之辱”

就在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城市,矗立着一座卡诺莎城堡,这里曾经也是一个耻辱的地方,主人公正是罗马皇帝亨利四世和教皇之间的矛盾。故事还得从法兰克解体之后说,此时教皇已经被奉为至高无上的人,就连君王都得听他差遣。其中罗马帝国时期并且还是亨利四世在位期间,当时的教皇非常猖狂认为教权高于君权,并且自己还能够罢免君王,神圣不可侵犯。这样一来亨利四世当然不干了,下令废除教皇权利,人民不再信仰他们的教义。但是此时国家性质已经变了,君王不再具备号召力。反而是让教皇把自己牢牢抓住,让全国人民都反对君主的一切政策,顿时亨利四世成为了孤立的个体,谁也想不到高高在上的国王会败在教皇手中,当时他也意识到教权已经深深凌驾于君权,要想保住国王宝座只能臣服教皇。

中世纪欧洲教权与君权之争,亨利四世上演西方版“卧薪尝胆”

因为之前国王曾经对抗过教皇,触犯过高高在上的教权所以引来了教皇强烈不满,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教皇谅解与支持。为了保住国王宝座,无奈之下亨利四世效仿古人走了很远路程前来向教皇请罪,不料却吃了一个“闭门羹”,在这其中充分展示了教皇的小心机,他为了折磨亨利四世早已搬到了远方的卡诺莎宫殿,为的就是让他千里迢迢来求自己。想必此时国王心里比吃了黄莲还苦,堂堂一代国王被小小教皇使唤的没有一点尊严,这将是人生奇耻大辱。

中世纪欧洲教权与君权之争,亨利四世上演西方版“卧薪尝胆”

只不过当时局势已经顾不上谈论尊严,亨利四世为了将来崛起,来了个“卧薪尝胆”。他带领着自己妻儿来到卡诺莎宫殿,当时天气非常寒冷,还飘着大片雪花,就是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光着脚站在雪地里足足有三天三夜,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精神上的羞辱。看到这种惩罚,教皇才勉强通过一个额头吻表示赦免君主的罪行,从侧面也能反映出教权的势力非常稳固。这件事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相当于昭告全天下民众教权是最高级别的,所有人都必须听从于他。

中世纪欧洲教权与君权之争,亨利四世上演西方版“卧薪尝胆”

而令人吃惊的竟然是这位教皇只是一个出生平凡的人,确切来讲他家只是靠制作皮鞋为生,这么一看亨利四世简直就是受了奇耻大辱,是人生一大污点。为什么会臣服于教皇,确实是情势所逼,因为自己曾经驱逐教会想要打倒他们的势力,最终导致王国内部起了纷争,本想借助于教会来平息这些纷争却不料引狼入室,助长了教权的气焰。或许这是国际之间的游戏规则,只要你能力足够强大就可以掌握自己手中的权力。

中世纪欧洲教权与君权之争,亨利四世上演西方版“卧薪尝胆”

在国际舞台上,这些事情已经是很平常的现象,一个王国存在两种势力自然是会引来很多纷争,当然如果你能忍受一时屈辱他日必能成功平反。亨利四世舍下尊严和面子苦苦乞求教皇的原谅,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保住王座更重要,只有顺从于教权才能创造更多机会,这样的屈辱看起来非常丢脸甚至被人看不起,但是只有他心里明白这只是暂时的选择,自己是效仿中国古代的“卧薪尝胆”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这点耻辱在亨利四世看来是值得的。

中世纪欧洲教权与君权之争,亨利四世上演西方版“卧薪尝胆”

之前我们讲到亨利四世付出了很大牺牲才换来了教皇的原谅,自己和妻儿在冰天雪地里站了三天三夜,这样的诚意感动了很多王国人员,也是获得很多同情和谅解,所以教皇也是迫于无奈才给予额头吻表现谅解。紧接着亨利四世回到了自己国家开始暗中整治内部,没多久就清除了一切反对势力,而他自始自终都没有放弃铲除教权的想法。更何况经历了这次耻辱,势必要把教权消灭掉,让教皇不再凌驾于国王头上。伴随着亨利四世不断打压,教皇也已经看出了其中苗头,想要重蹈覆辙来废除国王,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亨利带领着大部队成功占领了罗马地区,用自己的行动一雪前耻。

欧洲舞台的“卧薪尝胆”引发一系列国际问题

通过这次“卡诺莎之辱”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国际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机会能够带动一种势力的崛起,而教权也是在大好机遇当中应运而生,所以要懂得把握一切机会。并且不仅在国际之间甚至是王国内部都会夹杂着各种矛盾,能做的只有强化自己,不让其他势力有可乘之机,哪怕自己受到一些伤害和屈辱都可以。为了顾全大局,亨利学会了向教皇妥协,这样的举动一方面能够换来教皇原谅自己不当行为,从而暂时保住国王宝座,另一方面来看又可以让教皇放松对自己的警戒状态,方便日后发动反抗,这次低头从策略来看也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也正是因为他肯放下自己的尊严才成功打垮了教权,彻底废除了那些不平等的规定,挽回了王室的一些损失。所以说这次事件也就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就看我们怎么去看待,如果采用发展眼光来看那么最终的胜利还是会到来的,即使在这其中有一些波折那也是值得的。

中世纪欧洲教权与君权之争,亨利四世上演西方版“卧薪尝胆”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在政治上,中外都是一样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有了这些矛盾才能够促进国家体制不断完善,进一步强化国力。因为教皇在紧急时刻救了人民所以受到了群众拥护,而他们所宣扬的教义也是非常深入人心,教权的威严已经远远超越君权,这才上演了一幕幕教权凌驾于王权的可悲往事,由于环境因素造成教权不断膨胀,连国王都得卑躬屈膝求得原谅,这不仅是在羞辱他们的精神还是在贬低存在多年的王权,因此才有了亨利四世所蒙受的“卡诺莎之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