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在历史上有吕不韦人物,他在传说中有可能是秦始皇嬴政的亲生父亲,最后自杀了。吕不韦曾经当过秦国的丞相,吕不韦被罢相的时候,接他班的是后来的著名的秦国丞相李斯。李斯时候干嘛呢?他是秦国的常侍,就在吕不韦被罢相的同一年,李斯向嬴政上了那道著名的《谏逐客书》,第二年,他就作为秦国的大使去出访了韩国,去拜访了韩王,看起来就是去传递了一个友好的信息,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但是六年之后,韩就成为了秦国灭掉的第一个国家。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今天我们来说赢政统一天下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他就当不上皇帝,更别说第一个皇帝了,其实韩国没有咱们想的那么血腥,因为韩国的力量比较弱,它早就成为了秦国的属国,所以当嬴政17年,强大的秦军压境的时候,韩国基本上是没有任何的抵抗,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韩国给灭了,灭了之后,秦国对于韩国以及韩国的贵族进行了一个宽大的处理,并没有诛杀迁徙,他们的人身安全都得到了保护,特别是国王,韩王并没有诛杀,也没有流放,而是让他继续留在原来他所生活的地方附近。就是不能在继续当国王了,但是你在这附近住,你还有很优厚的待遇。那么嬴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也是为了稳定,韩国再小,它也有民众,也有贵族,要是压的太狠,就会弹簧似的一下蹦起来。第二点,嬴政也是在做给其他国家的君王看,我们虽然灭了韩国,但是我们优待俘虏,我们并没有深刻的去处理它们,所以你们看看,将来有一天,我要是打到你们那的时候,给你们留一个后路,这件事情如果用现代的军事术语,政治术语来比喻的话,那就相当于统战政策是一样的。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但是嬴政的统战政策未必成功,因为没过多长时间,韩国的先民造反了。秦军在嬴政17年的时候灭了韩,18年的时候就把赵国的首都邯郸给攻破了,一年一个国家,速度可太快了,等到嬴政20年的时候,还想继续扩张,但是被一件事情给打乱了节奏,这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太有名气了,它就是由燕国的太子姬丹派遣的勇士荆轲去刺杀秦王,我们知道荆轲刺秦失败了,但是在当时虽然他们杀得了嬴政,却给嬴政心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阴影,受刺激了,我之前对你们不错,你们怎么还来杀我呢?说明你们这些王国的那些王室不能留,你们是狼崽子,你们养不熟。打荆轲刺秦开,始嬴政的心里对于其他各国的人充满了戒备。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对于燕国,他采取了相当严酷的报复,第二年就下令秦军去攻打燕国,并且顺利地攻下了燕国的首都蓟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通过了燕国之后,嬴政又想一想,我之前打下来的那些国家,我对他们的贵族也不错,他们会不会也会存着一个反我的心呢?是不是也想杀我呢?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取消了韩国国王以及韩国那些贵族的优待,让你们痛快的给我搬,搬到哪儿去呢?当然要搬的远一点,目的就是要阻断这些贵族和本土人民之间的联系防备。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可是出现了意外,因为当时去收复韩国的时候,韩国表现出来这种顺服的姿态让嬴政觉得没有必要把韩芒牵扯的太远,而只是迁移到了离韩国首都新郑不太远的郢城,嬴政的本意是让韩国贵族领情,同时,也防范着韩国贵族,但是没想到贵族不但不领情,防范的效果也没起到,因为在秦国灭了韩国之后,韩国的那些民众,反秦的情绪一直就存在,一直想要去复兴自己的祖国,一直都在做着地下工作,韩王也被牵扯,这些民众忍不住了,在新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叛乱,这场叛乱被秦军镇压过之后,嬴政生气了,为什么你韩国的民众会叛乱?就是因为你韩王还留着他们还有一个念想,如果你韩国国王没有了,你们用什么旗号来反叛,于是韩王被处理掉了,这件事情发生在嬴政的21年,其实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秦国的大事,影响了未来嬴政的政治走向。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一个是嬴政此时此刻的丞相,第二个就是秦国的老将,著名的王翦被罢官,回家去了,表面上看,这就是一个普通的记载,但是事实上在记载背后有着更深层的联系,因为昌平君作为宰相被安排到了郢城,这不是普通的出差,更不是挂职下来锻炼回来之后,接着往上提,而是被贬出来了,因为昌平君是华阳太后那一阵的外戚,这是嬴政的亲戚,应该来讲的和嬴政的爸爸是一辈的,而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被贬呢?而且昌平君的被贬和王翦的被罢官,中间是有深刻的联系的, 就是嬴政要攻打楚国了,昌平君也是楚国的官员,他不愿意让嬴政去打楚国,所以他被打下了。那王翦呢?王翦本身就是秦国的大将,本身就应该替秦国去打仗的,他不可能像昌平君一样说不能打,那不可能说这话,那么老将王翦又为什么被罢了官呢?这件事说起来还是因为嬴政。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因为这一年嬴政已经34了,作为一个最强大的国家的国王,呼风唤雨要什么有什么,那么大家想一想人在时候会犯一个什么毛病呢?自我膨胀,在之前荆轲刺完秦之后,嬴政生气派兵去打燕国领兵的就是老将王翦,在这场战争之中,有一个叫做李兴的少年将军作战英勇,而且立了功,他带着兵,对燕太子姬丹穷追不舍,最后也是他把姬丹的首级献给嬴政。大家知道嬴政恨死姬丹了,虽然两个人原来是童年的小伙伴,可是姬丹是荆轲刺秦的主谋,这也是嬴政志在必得的仇敌,所以李兴非常得嬴政的赏识,打完了燕国,秦军班师回朝,一边修整,一边策划新的计划,下一步对于其他的那些周边的国家,是一个什么态度?我们梳理一下,这时候韩国已经被攻灭,赵国的首都邯郸也已经被攻占,如今,燕国的首都也被攻占了,那么秦国的下一个目标是哪儿?嬴政锁定在了楚国上,所以我们今天说昌平君和王翦出事,就出在了对待楚国是不是出兵这件事情的态度上。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嬴政当时是一个什么态度,他觉得楚国已经非常的衰弱了,不堪一击,我可以速战速决,嬴政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呢?是因为在不久之前,王翦带着秦国的主力部队去攻打燕国的时候,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着另外一小只的军队对楚国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结果胜利而归,这就向秦王嬴政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灭楚国似乎并不困难,所以嬴政当时意气风发,而且我的将士们刚刚打完胜仗,我准备一鼓作气一统天下,嬴政端着酒杯,特意问李兴,寡人准备攻取楚国,将军需要多少军队?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现在李兴的情绪,战场之上,刚打完仗,首先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这种兴奋还没过去呢,而且我立了功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被秦王问话,而且是这样重要的文化,他胜利者的兴奋就上头了,直接回答20万够了,嬴政一听转身问王翦,王将军,您看呢?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区别于李兴的脱口而出,王翦反而显得谨慎许多,想了半天,非60万不可,这就差了三倍,那么今天我们来说60万是个什么概念?相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这就等于全国所能动用的野战军的总数,王翦知道事实吗?他当然知道,那么王翦为什么还要要数字呢?这说明在王翦的心里想要攻灭楚国,那是相当困难的,必须要倾全国之力实行全民总动员,这才有成功的可能性,这是打了多少年仗的常胜将军,王翦给出来的一个建议,但是相对比李兴的建议呢,王翦显得有一点点的泄气,嬴政心里边现在什么感觉,他有点膨胀,所以他的选择大家一下子就能想得到,他选择了李兴,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嬴政还嘲笑了一下王翦,说什么说王将军年纪大了,怎么变得如此胆怯,转身说李将军果然壮勇,你说的。,会开完之后,嬴政任命李兴为大将统领20万秦军进攻楚国,王翦直接免职贬斥出京,回老家养老。这就把王翦给贬回去了,所以我们从这儿看,就知道嬴政开会的时候表面上是征求大家的意见,其实在他心里面早就已经有答案了,这也看出来意气风发的领导人,意气风发的嬴政,他的政治上仍然此时此刻没达到成熟,他的人格还没有特别的完善,不稳,办事容易冲动,这是王翦。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那么昌平君呢?我们回头想想,昌平君的态度在史料上,并没有直接的记载,可是回头来说昌平君是国家的丞相,作为一个丞相来讲,国王要攻打别的国家,打楚国这么重要的会议,他可能不出现吗?他可能不表态吗?这是不可能的,史书上没记载,那是因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昌平君人本来在就被人为的刻意的抹掉了,所以再推理这件事情,我们知道昌平君他不但是参与了会议,甚至很有可能他也说了一些嬴政不爱听的话,为什么?因为他不是外人,但是虽然他是嬴政的亲戚,可是他也是楚国的外戚,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有学者分析说,他是上一任楚王的庶子,不是嫡子,那么现在的楚王是谁,是他的兄弟,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昌平君有可能在自己秦国的会议上同意说快去把我兄弟的国家灭了吧?他可能这么说吗?他不会这么说的。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而且当秦王嬴政提出这种做法的时候,他也不会没有想法,不会没有意见的,在他的心里边有可能有许多的苦恼,有许多的痛苦,这些都是需要表达出来的,都得跟嬴政去说的,当然我们不排除昌平君是一个非常沉稳的政治人物,压根儿就不说,你爱咋地咋地,割我的肉,灭我的祖国,我不吱声,我不表态,得了吧,最少我不支持,可是如果昌平君真的这样做了难道他就能够在秦国的政治位置上,他就能够在秦国的处境一如从前吗?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要忘记他的身份,他是楚国的公子。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刚要消灭掉楚国的时候,他在秦国位置上坐的,我们只能用如坐针毡来形容他,而且他的政治处境一定是非常非常微妙的,再加上昌平君再被贬出去之后,又带领着楚国的残余军事力量反秦,那么我们就可以推导出来,最起码在这次会议上嬴政要打楚国,昌平君最低也是和王翦一样的审慎态度,很有可能他直接提出来不行。但是嬴政最大,嬴政力量大,还是把他给贬了,当然嬴政把昌平君弄出来,这也是一箭双雕的事,因为贬到了郢城,而在郢城刚刚发生新政的叛乱和韩王被处死这件事情,昌平君作为丞相,到影郢去,不能有一个好名声,你是去处理相关的善后事。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第二条是昌平君是个老人,他和嬴政的爸爸是一辈子的,而且再来说他是华阳太后外戚,嬴政自己亲政了,现在觉得自己的羽翼丰满了,我不需要外戚了,当然容不下其他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政治力量存在,所以等于说,他是在排挤老臣来营造自己全新的政治班。一朝天子一朝臣就这意思,吕不韦死掉,换了昌平君,昌平君死掉,没了接班人,王翦换成李兴,那么李兴到底有没有能力带着20万大军去战胜楚国呢?根本没有,而且李兴不但没有他还丢了大人了,李兴这场仗打的是战国以来秦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惨败,都不是失败是惨败,这场战争惨到秦国的史官都没有在秦记里面留下正式的记录,大家知道,秦国的历史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假如说秦国赢了,肯定是快马加鞭大喇叭通报全国,但是要对于失败的消息,他们会怎么处理呢?严加保密,对外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瞒就瞒,实在瞒不过就轻描淡写的酌情处理,那有朋友可能讲了秦军这不是虚伪吗?其实根本不是虚伪,秦军费这事干嘛?我直接就说明白呗,我输了,我赢了怎么着吧。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多爷们儿,但是它没这么做为什么没这么做呢,主要还是为了不影响士气,不去影响国家的形象,这得从正面的去引导,因为这时候不是秦国一统天下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大家士气都高涨的时候,我给他加把火是什么样?我给他泼盆冷水是什么样?所以秦国当时非常非常注意舆论的导向,不该说的话不能说,目的就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我要保持着我的形象,我的状态让外边的人不敢来打我,这对外对内呢,要让我的士兵知道咱们是战无不胜。我们打仗没败过,我们的军队是强大的,咱们只要出手就能有。

秦始皇为何如此注重舆论导向:只报喜,不报忧


这就是秦始皇如此注重舆论导向的原因。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各种色彩,如果您对历史感兴趣,那么请关注我,听我一一道来,共探历史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