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大家都應該聽說過在歷史上有呂不韋人物,他在傳說中有可能是秦始皇嬴政的親生父親,最後自殺了。呂不韋曾經當過秦國的丞相,呂不韋被罷相的時候,接他班的是後來的著名的秦國丞相李斯。李斯時候幹嘛呢?他是秦國的常侍,就在呂不韋被罷相的同一年,李斯向嬴政上了那道著名的《諫逐客書》,第二年,他就作為秦國的大使去出訪了韓國,去拜訪了韓王,看起來就是去傳遞了一個友好的信息,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但是六年之後,韓就成為了秦國滅掉的第一個國家。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今天我們來說贏政統一天下的第一步,沒有這一步,他就當不上皇帝,更別說第一個皇帝了,其實韓國沒有咱們想的那麼血腥,因為韓國的力量比較弱,它早就成為了秦國的屬國,所以當嬴政17年,強大的秦軍壓境的時候,韓國基本上是沒有任何的抵抗,秦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把韓國給滅了,滅了之後,秦國對於韓國以及韓國的貴族進行了一個寬大的處理,並沒有誅殺遷徙,他們的人身安全都得到了保護,特別是國王,韓王並沒有誅殺,也沒有流放,而是讓他繼續留在原來他所生活的地方附近。就是不能在繼續當國王了,但是你在這附近住,你還有很優厚的待遇。那麼嬴政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也是為了穩定,韓國再小,它也有民眾,也有貴族,要是壓的太狠,就會彈簧似的一下蹦起來。第二點,嬴政也是在做給其他國家的君王看,我們雖然滅了韓國,但是我們優待俘虜,我們並沒有深刻的去處理它們,所以你們看看,將來有一天,我要是打到你們那的時候,給你們留一個後路,這件事情如果用現代的軍事術語,政治術語來比喻的話,那就相當於統戰政策是一樣的。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但是嬴政的統戰政策未必成功,因為沒過多長時間,韓國的先民造反了。秦軍在嬴政17年的時候滅了韓,18年的時候就把趙國的首都邯鄲給攻破了,一年一個國家,速度可太快了,等到嬴政20年的時候,還想繼續擴張,但是被一件事情給打亂了節奏,這件事情在中國歷史上太有名氣了,它就是由燕國的太子姬丹派遣的勇士荊軻去刺殺秦王,我們知道荊軻刺秦失敗了,但是在當時雖然他們殺得了嬴政,卻給嬴政心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陰影,受刺激了,我之前對你們不錯,你們怎麼還來殺我呢?說明你們這些王國的那些王室不能留,你們是狼崽子,你們養不熟。打荊軻刺秦開,始嬴政的心裡對於其他各國的人充滿了戒備。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對於燕國,他採取了相當嚴酷的報復,第二年就下令秦軍去攻打燕國,並且順利地攻下了燕國的首都薊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通過了燕國之後,嬴政又想一想,我之前打下來的那些國家,我對他們的貴族也不錯,他們會不會也會存著一個反我的心呢?是不是也想殺我呢?帶著這樣的想法,他取消了韓國國王以及韓國那些貴族的優待,讓你們痛快的給我搬,搬到哪兒去呢?當然要搬的遠一點,目的就是要阻斷這些貴族和本土人民之間的聯繫防備。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可是出現了意外,因為當時去收復韓國的時候,韓國表現出來這種順服的姿態讓嬴政覺得沒有必要把韓芒牽扯的太遠,而只是遷移到了離韓國首都新鄭不太遠的郢城,嬴政的本意是讓韓國貴族領情,同時,也防範著韓國貴族,但是沒想到貴族不但不領情,防範的效果也沒起到,因為在秦國滅了韓國之後,韓國的那些民眾,反秦的情緒一直就存在,一直想要去復興自己的祖國,一直都在做著地下工作,韓王也被牽扯,這些民眾忍不住了,在新鄭爆發了大規模的反秦叛亂,這場叛亂被秦軍鎮壓過之後,嬴政生氣了,為什麼你韓國的民眾會叛亂?就是因為你韓王還留著他們還有一個念想,如果你韓國國王沒有了,你們用什麼旗號來反叛,於是韓王被處理掉了,這件事情發生在嬴政的21年,其實這一年,還發生了兩件秦國的大事,影響了未來嬴政的政治走向。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一個是嬴政此時此刻的丞相,第二個就是秦國的老將,著名的王翦被罷官,回家去了,表面上看,這就是一個普通的記載,但是事實上在記載背後有著更深層的聯繫,因為昌平君作為宰相被安排到了郢城,這不是普通的出差,更不是掛職下來鍛鍊回來之後,接著往上提,而是被貶出來了,因為昌平君是華陽太后那一陣的外戚,這是嬴政的親戚,應該來講的和嬴政的爸爸是一輩的,而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被貶呢?而且昌平君的被貶和王翦的被罷官,中間是有深刻的聯繫的, 就是嬴政要攻打楚國了,昌平君也是楚國的官員,他不願意讓嬴政去打楚國,所以他被打下了。那王翦呢?王翦本身就是秦國的大將,本身就應該替秦國去打仗的,他不可能像昌平君一樣說不能打,那不可能說這話,那麼老將王翦又為什麼被罷了官呢?這件事說起來還是因為嬴政。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因為這一年嬴政已經34了,作為一個最強大的國家的國王,呼風喚雨要什麼有什麼,那麼大家想一想人在時候會犯一個什麼毛病呢?自我膨脹,在之前荊軻刺完秦之後,嬴政生氣派兵去打燕國領兵的就是老將王翦,在這場戰爭之中,有一個叫做李興的少年將軍作戰英勇,而且立了功,他帶著兵,對燕太子姬丹窮追不捨,最後也是他把姬丹的首級獻給嬴政。大家知道嬴政恨死姬丹了,雖然兩個人原來是童年的小夥伴,可是姬丹是荊軻刺秦的主謀,這也是嬴政志在必得的仇敵,所以李興非常得嬴政的賞識,打完了燕國,秦軍班師回朝,一邊修整,一邊策劃新的計劃,下一步對於其他的那些周邊的國家,是一個什麼態度?我們梳理一下,這時候韓國已經被攻滅,趙國的首都邯鄲也已經被攻佔,如今,燕國的首都也被攻佔了,那麼秦國的下一個目標是哪兒?嬴政鎖定在了楚國上,所以我們今天說昌平君和王翦出事,就出在了對待楚國是不是出兵這件事情的態度上。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嬴政當時是一個什麼態度,他覺得楚國已經非常的衰弱了,不堪一擊,我可以速戰速決,嬴政為什麼做出這樣的判斷呢?是因為在不久之前,王翦帶著秦國的主力部隊去攻打燕國的時候,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著另外一小隻的軍隊對楚國進行了試探性的攻擊,結果勝利而歸,這就向秦王嬴政傳遞了一個信息,那就是滅楚國似乎並不困難,所以嬴政當時意氣風發,而且我的將士們剛剛打完勝仗,我準備一鼓作氣一統天下,嬴政端著酒杯,特意問李興,寡人準備攻取楚國,將軍需要多少軍隊?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現在李興的情緒,戰場之上,剛打完仗,首先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這種興奮還沒過去呢,而且我立了功了,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被秦王問話,而且是這樣重要的文化,他勝利者的興奮就上頭了,直接回答20萬夠了,嬴政一聽轉身問王翦,王將軍,您看呢?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區別於李興的脫口而出,王翦反而顯得謹慎許多,想了半天,非60萬不可,這就差了三倍,那麼今天我們來說60萬是個什麼概念?相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這就等於全國所能動用的野戰軍的總數,王翦知道事實嗎?他當然知道,那麼王翦為什麼還要要數字呢?這說明在王翦的心裡想要攻滅楚國,那是相當困難的,必須要傾全國之力實行全民總動員,這才有成功的可能性,這是打了多少年仗的常勝將軍,王翦給出來的一個建議,但是相對比李興的建議呢,王翦顯得有一點點的洩氣,嬴政心裡邊現在什麼感覺,他有點膨脹,所以他的選擇大家一下子就能想得到,他選擇了李興,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嬴政還嘲笑了一下王翦,說什麼說王將軍年紀大了,怎麼變得如此膽怯,轉身說李將軍果然壯勇,你說的。,會開完之後,嬴政任命李興為大將統領20萬秦軍進攻楚國,王翦直接免職貶斥出京,回老家養老。這就把王翦給貶回去了,所以我們從這兒看,就知道嬴政開會的時候表面上是徵求大家的意見,其實在他心裡面早就已經有答案了,這也看出來意氣風發的領導人,意氣風發的嬴政,他的政治上仍然此時此刻沒達到成熟,他的人格還沒有特別的完善,不穩,辦事容易衝動,這是王翦。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那麼昌平君呢?我們回頭想想,昌平君的態度在史料上,並沒有直接的記載,可是回頭來說昌平君是國家的丞相,作為一個丞相來講,國王要攻打別的國家,打楚國這麼重要的會議,他可能不出現嗎?他可能不表態嗎?這是不可能的,史書上沒記載,那是因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昌平君人本來在就被人為的刻意的抹掉了,所以再推理這件事情,我們知道昌平君他不但是參與了會議,甚至很有可能他也說了一些嬴政不愛聽的話,為什麼?因為他不是外人,但是雖然他是嬴政的親戚,可是他也是楚國的外戚,楚國就是他的祖國,有學者分析說,他是上一任楚王的庶子,不是嫡子,那麼現在的楚王是誰,是他的兄弟,我們從人性的角度去考慮,昌平君有可能在自己秦國的會議上同意說快去把我兄弟的國家滅了吧?他可能這麼說嗎?他不會這麼說的。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而且當秦王嬴政提出這種做法的時候,他也不會沒有想法,不會沒有意見的,在他的心裡邊有可能有許多的苦惱,有許多的痛苦,這些都是需要表達出來的,都得跟嬴政去說的,當然我們不排除昌平君是一個非常沉穩的政治人物,壓根兒就不說,你愛咋地咋地,割我的肉,滅我的祖國,我不吱聲,我不表態,得了吧,最少我不支持,可是如果昌平君真的這樣做了難道他就能夠在秦國的政治位置上,他就能夠在秦國的處境一如從前嗎?那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要忘記他的身份,他是楚國的公子。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剛要消滅掉楚國的時候,他在秦國位置上坐的,我們只能用如坐針氈來形容他,而且他的政治處境一定是非常非常微妙的,再加上昌平君再被貶出去之後,又帶領著楚國的殘餘軍事力量反秦,那麼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來,最起碼在這次會議上嬴政要打楚國,昌平君最低也是和王翦一樣的審慎態度,很有可能他直接提出來不行。但是嬴政最大,嬴政力量大,還是把他給貶了,當然嬴政把昌平君弄出來,這也是一箭雙鵰的事,因為貶到了郢城,而在郢城剛剛發生新政的叛亂和韓王被處死這件事情,昌平君作為丞相,到影郢去,不能有一個好名聲,你是去處理相關的善後事。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第二條是昌平君是個老人,他和嬴政的爸爸是一輩子的,而且再來說他是華陽太后外戚,嬴政自己親政了,現在覺得自己的羽翼豐滿了,我不需要外戚了,當然容不下其他和自己不是一條心的政治力量存在,所以等於說,他是在排擠老臣來營造自己全新的政治班。一朝天子一朝臣就這意思,呂不韋死掉,換了昌平君,昌平君死掉,沒了接班人,王翦換成李興,那麼李興到底有沒有能力帶著20萬大軍去戰勝楚國呢?根本沒有,而且李興不但沒有他還丟了大人了,李興這場仗打的是戰國以來秦國曆史上非常罕見的慘敗,都不是失敗是慘敗,這場戰爭慘到秦國的史官都沒有在秦記裡面留下正式的記錄,大家知道,秦國的歷史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假如說秦國贏了,肯定是快馬加鞭大喇叭通報全國,但是要對於失敗的消息,他們會怎麼處理呢?嚴加保密,對外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瞞就瞞,實在瞞不過就輕描淡寫的酌情處理,那有朋友可能講了秦軍這不是虛偽嗎?其實根本不是虛偽,秦軍費這事幹嘛?我直接就說明白唄,我輸了,我贏了怎麼著吧。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多爺們兒,但是它沒這麼做為什麼沒這麼做呢,主要還是為了不影響士氣,不去影響國家的形象,這得從正面的去引導,因為這時候不是秦國一統天下的時候,如果這時候大家士氣都高漲的時候,我給他加把火是什麼樣?我給他潑盆冷水是什麼樣?所以秦國當時非常非常注意輿論的導向,不該說的話不能說,目的就是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之中,我要保持著我的形象,我的狀態讓外邊的人不敢來打我,這對外對內呢,要讓我的士兵知道咱們是戰無不勝。我們打仗沒敗過,我們的軍隊是強大的,咱們只要出手就能有。

秦始皇為何如此注重輿論導向:只報喜,不報憂


這就是秦始皇如此注重輿論導向的原因。


歷史就是這樣,充滿了各種色彩,如果您對歷史感興趣,那麼請關注我,聽我一一道來,共探歷史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