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就應該“勞逸結合”

學習就應該“勞逸結合”

育鄰夢

學習就應該“勞逸結合”。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世間萬物都遵從自然規則,比如接受地心引力、陽光照射的時間為白天、月色高掛的時候為夜晚......人生的成長也遵從自然規律,人需要餓了吃、困了睡、渴了飲、累了休息。因此,人類的生產生活都是工作、休息交替進行的,白天勞作、完善休息,一週七天、五天工作制。學習成長就是每個人在孩子階段的工作,學習之餘同樣需要得到休息、放鬆,陪伴孩子游戲才是給予童年最好的禮物。

學習就應該“勞逸結合”

成長就是釋放生命的風箏

遊戲活動有利於童年的身心全面發展

人生的成長行為是社會性的,一方面需要從社會中獲取成長所需的養料,另一方面需要融入集體才能知道自己身處的社會地位與成長價值,並藉助個人能力為社會建設做貢獻以提升個人社會地位與成長價值。人類社會是分工、協作的大家庭,每個人的成長活動都需要獲得外界的幫助,同時也在幫助他人的成長活動中找尋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定位。孩子的成長需要向長輩和比自己大的同伴兒學習,同時也需要通過遊戲將自己已掌握的智慧、技能傳遞給弟弟或妹妹,也就是成長活動中自己不會的能夠找尋到幫助者、同時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成長。那麼,帶孩子出去玩、與孩子一起遊戲會有哪些好處呢?

1、遊戲能夠促進孩子身體機能全面、協調發展

遊戲的基本動作是跑、跳、爬、滾,這些動作就是成長活動中最基本的運動形式,是保障個體身體健康和獲取成長資源的基本生活行為。遊戲能夠在自然的條件下通過孩子自主意識完成各項綜合運動,能夠促進孩子全身血液循環,鍛鍊心肺功能,增加身體運動控制能力和動作靈活性,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所謂:“健康的生命在於運動。”

遊戲運動能夠增強孩子身體綜合素質,促進孩子身心協調發展。現今,學校教育中很多學校為了追求孩子們學習上的高分時常出現“體育老師身體欠佳的現象”,孩子們應有的運動鍛鍊得不到充足的保障。長時間坐著學習,對孩子們的身體發育並不好,週末帶孩子出去玩,打打羽毛球、游泳、爬山等,讓孩子去運動一下能夠增強孩子的體質,提高免疫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好的孩子學習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學習收益率也會更好;身體不好的孩子上課容易犯困,連熬夜都熬的沒有別人好。

運動提升人體對各系統的組織協調能力,提升生活、學習效率。經常運動的人大腦神經組織協調能力更強,能夠更好的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提升學習效率,學習效率提高了同樣的學習時間,自然能習得更多的知識內容。所以,運動是改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成績。有老師曾經對高三學生做過運動助學實驗,就是將高三年級分為普通、好、優三個層級,普通班級每天增加運動助學一小時以上、好的班級每天增加運動助學半小時至一小時、優等班級按照原有的學習規律學習。一年之後的實驗結果是,普通班級的高考成績最好、中等班級次之,原本的優等班級高考成績最普通。

2、遊戲運動能夠提升人體的統合感知功能

遊戲不僅僅是孩子自己完成動作,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與同伴而一起完成動作,動作不達標或者靈活性不夠都將影響孩子完成遊戲任務的質量,進而影響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為了獲得相對於同伴的遊戲優勢,很多孩子都會刻意表現的更加優秀,他們會刻意增強自己對外界的感知能力,遊戲時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遊戲不僅僅需要身體完成規定的動作,同時需要使用大腦統合調度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身體重力、身體動覺和嗅覺等綜合生命系統感知外部環境,根據這些綜合信息作出最準確有利的行為反應,比如孩子之間的追逐遊戲,孩子就需要靈活掌握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距離、判斷最有利的前進路線。所以,遊戲能夠從根本上統合孩子感知系統的平衡發展。

​運動能保護孩子的大腦,並且能夠強化大腦統合協調身體機能的能力。運動鍛鍊的好處很多很多,比如能夠磨礪人的大腦意志、加強人的認知能力和精力,還有利於保持個人情緒穩定。定期鍛鍊的人身體是會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夠給大腦細胞提供更多的血液,讓大腦保持活力。當然,任何運動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群人的集體性活動,能夠增強個人與同伴之間的分享協作,有助於開闊眼界,有時候一些個人“苦思冥想”不明白的事情同伴往往能夠“一句話點醒夢中人”。

3、遊戲是最自然的成長技能練習場

遊戲是最基礎的社交活動,遊戲中需要做到遊戲規則、指令等信息溝通與理解完美的結合,遊戲中的每個個體即需要將自己的感受傳遞給彼此,同時也需要準確理解同伴所表達的遊戲信息。這就要求孩子在語言表達與信息接收、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足夠的發展,這也就是生活中時常能看見孩子更願意與比自己大一些的同伴兒或者講話更流暢孩子一起玩兒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語言發育相對遲緩的孩子往往只能作為跟班。孩子們在彼此互動性遊戲中,能夠將自己最優勢的行為展示給同伴兒,同時從對方學習到最具“同理心”的行為教導,孩子【同齡人】之間的信息溝通更為流暢。

成長是什麼?成長就是通過模仿借鑑逐步掌握更多適應社會生活的技能。技能是個人通過反覆實踐練習而獲得的個人完成生活任務的能力:①技能是熟練完成生產、生活事務的方式或動作方式。《辭海》將技能定義為:運用知識和經驗執行一定活動的能力。通過反覆練習達到迅速、精確、運用自如的技能叫做技巧;《教育詞典》把技能定義為:通過學習重複和反省而習得的體能、心能和社會能力,個體對這種能力的提高也許是無止境的;《教育大辭典》的定義:主體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經過練習形成的對待某種任務的活動方式。該觀點突出了技能獲得的方式是通過活動或動作習得的,對技能的獲得方式有較為明確的回答。但忽視了技能與知識的聯繫,未能提示技能尤其是智慧技能與知識的本質聯繫。在技能訓練方法上,可能導致機械模仿和重複練習。②技能是認知指導行為實踐活動的統稱。技能是個人在認知指導下通過行為實踐完成生產、生活任務,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生產、生活問題,為社會建設做貢獻的能力。③技能屬於知識運用範疇。技能是對知識的綜合性運用、實踐,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實踐能力活動的統稱。技能是將知識經驗運用到生產、生活實踐,以使知識經驗更好的為社會建設服務。

人類社會生活就是一系列關於生活的遊戲,比如農業生產是將種子播種到土地之中,靜心照料獲得更多果實的遊戲;商業是將一種商品從甲手中傳遞到更迫切需要乙手中的物品交換遊戲......生活就是人將各自擁有的優勢資源拿出來與同伴交換的遊戲,是通過勞動改善、創造生活資源的遊戲。生活離不開人與人之間信息互通、物品交換真實的遊戲,但是生活不需要虛擬化的電子遊戲。因為,真實的生活遊戲創造實實在在的社會財富,虛擬化的電子遊戲只會消耗每個人的時間財富,而時間就是每個人所擁有的最寶貴的人生財富,誰擁有了更好管理時間的能力也就會分配到更多自然物質財富,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學習就應該“勞逸結合”

遊戲同樣益智

學習成長就是掌握適應社會生活的遊戲

常言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每個人的生活都在轉序屬於自己的成長大戲,都是各自成長戲劇中的主角。生活是一部沒有誰能夠幫您撰寫腳本的戲劇,每個人每天都在飾演不同的角色,出勤率高、兢兢業業,人一生之中註定要飾演兩種角色:孩子/學生、父母/老師,每個人都是自己成長生活中的規劃師、編劇、導演兼第一主演。​

1、遊戲是幼兒最重要的成長方式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成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中國教育家陳鶴琴也強調對幼兒的教育要遵循其身心發展的時序性,他告誡人們讓兒童做的事情不要太難,“若太難,就不能有所成就,若沒有成就,小孩子就要灰心而下次不肯再嘗試。”孩子的成長髮展應該是全面的,不可偏執於某一種或幾種能力的培養,語言文字、數學等都是人類適應群居生活的工具,是幼兒成長、適應生活的一部分,童年期的孩子更需要重視生活習慣、人際交往、適應群體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家長和老師應儘可能將童年需要學習知識和習慣與日常生活遊戲結合起來,讓童年遊戲成為傳播知識的承載工具。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童年是人一生之中最易被教導的時期,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學習“專家”,他們天生對世間萬物充滿好奇、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抗拒之心,遊戲就是孩子們最樂於接受的知識傳授方式。人們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裡,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遊戲中的孩子們在完全沒有金錢、禮儀、地位等束縛的情況下自由自在的體驗“合縱與連橫”帶來的分合紅利,能夠完全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選擇與誰合作結盟、與誰競爭......遊戲時光是童年孩子最開心、最快樂,充滿自信的時刻。遊戲中的孩子不受禮儀、尊卑、貴賤等地位等級約束,完全按照個人興趣、需求與同伴兒合作,而不必考慮成人之間世俗的眼光。遊戲中的孩子身心能夠完全放鬆,可放下戒備、畏懼之心,置身於歡樂的“海洋”之中,童年遊戲甚至可以克服部分孩子膽怯、自卑的小毛病。

“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給眾多家長創造了超長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假期,讓更多父母有機會認真的與孩子一起面對學習。同樣也讓我有了更多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學習小學語文、英語、數學、科學、道德與法治等等,和孩子一起學習讓我感知到孩子學習並不像成年人會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內容,相反孩子學習是根據內容的趣味性選擇是不是多花時間去跟他們玩兒;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重溫上一秒爭吵不斷、下一秒剪都剪不斷的童年遊戲樂趣,讓我真實的體驗到孩子最親密的朋友並不一定就是父母,而是那些能夠尊重他們、能與他們一起快樂遊戲的夥伴兒。

2、遊戲中的摩擦、磕碰賦予孩子適應社會群體生活的技能

天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的行為都具有自我特質。然而,人類社會是群居的,無論多大的群體空間都需要彼此間相互試探、協調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柔弱的水滴相遇且會濺起水花,那麼兩個具有完全不同意志的人相遇自然也會產生各種摩擦、磕碰,解決摩擦、磕碰最好的辦法就是多交流互動,讓彼此變得更圓滑。《三國演義》:“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兩 個具有獨立功能的事物被放置在同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範圍之內都必定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摩擦,即便是日夜相伴的牙齒和舌頭都會出現摩擦或磕碰。

人類的口腔裡住著兩個最親密無間的兄弟——

牙和舌頭,他們同居、同勞動,一同為小主人完成飲食的工作。在一個熟睡的夜晚,寶寶的口腔裡卻發生了這一件事。“我最重要!” “我更重要!”的爭吵聲驚醒了熟睡的康康。“咦,是誰在說話呢?”原來是牙和舌頭髮生了爭執。舌頭在那大喊;“我的作用大!”“我才是!因為我可以幫助小主人嘗味道。”舌頭大聲喊叫著。“我可以分出來酸、甜、苦、辣。”“我才是最有能力的的!我可以幫助小主人嚼東西,幫助腸胃消化,讓小主人感到舒服。”牙不服氣的大喊。  小主人心裡想;“唉,它們倆各有各的用處,需要他們兩團結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兩兄弟你爭我吵,喋喋不休。他倆爭持不下,牙一激動,咬了舌頭一下,“哎呀,疼死了,你說不過我,竟然咬我,太沒風度了”舌頭開始嘲笑牙,牙氣的火冒三丈,說到;“我再也不理你了。  從此,它們不再互相幫助了。冬天,牙一顆顆的脫落了,因為沒有牙的保護,舌頭凍得發抖,原本是深紅色的舌頭變成了暗紅色。第二年春天康康的牙齒又長出來了,小主人告訴他們,你們兩別再鬧了,你們沒有了誰我都沒辦法正常的生活,沒有了牙齒我不能咀嚼食物,沒有了舌頭我就不能品嚐味道了。  聽了主任的話,他們羞愧地低下了頭。

人類社會的基礎是分工、協作與競爭,每個人都離不開同伴,每個人的成長活動都需要同伴兒的陪伴,但同時也與同伴之間存在競爭,比如幼兒園的孩子就會競爭玩具、活動空間、老師的關注等等。同時,幼兒園的孩子們的性格各異,他們在彼此的遊戲活動中難免有些孩子會表現的強勢、有些孩子會比較愛動手,但是這些都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使他們學會自信的處理分歧。因為,只有幼兒園習得了處理和諧人際關係的能力,他們才能在今後的成長活動中妥善的處理好各種同學、朋友、同事、鄰里關係。

3、成長就是掌握更多遊戲技能

每個人的生命都始於孩子,孩子是人生之中飾演的第一個角色。孩子是父母帶到世界上來的天使,孩子是純真的代表,每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停的探索著生活的世界。同時,樂此不彼的從生活的周圍獲取成長的養分,這些養分包括食物、水和生活的技能。

孩子時期在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分角色,在家中是父母的兒子/女兒、是爺爺奶奶的孫子/孫女;在學校是學生、同學;在社會中是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孩子是學習的代表,孩子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斷的學習,從學習講話、行走開始,逐步從生理的自理到完成特定知識技能的學習。好學是孩子的主旋律,是個人獲得自主生活的階梯,學習的成就直接影響每個人一生的幸福。所以,才有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概念,孩子時期的一切活動的核心就是學習,為成年的生活和工作打基礎。

學習就應該“勞逸結合”

遊戲是孩子們最樂意接受的學習方式

能夠集中注意力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

​注意力,個人將行為、視線或思維集中於某一事物的行為或心理活動指向的能力。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精闢地指出:“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是個人對外界特定事物行為意識上的指向和集中。生活中只有被個人主觀意識注意到的事物,才能進入個人大腦意識,才能成為個人見識和學識。

1、個人感興趣的內容才能被注意

駕駛員都知道一個駕駛中無可避免的現象,那就是駕駛盲區。處於生活中的人們同樣對於周邊事物,存在視覺盲區,也就是那些人們會對於那些不在自身興趣範圍內的事物“視而不見”。當然,事物本身也存在遮蔽性,比如一個多面體呈現在一個人面前,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人能看清它的全貌。致使人們不能看清事物全貌的原因在於視線的直線性、不可穿透性和個人意識思維的遮蔽性。

視覺的基礎是接收光,那麼自然視線具有與光傳播相同的特性,光以直線傳播。所以,視覺所能看見的物體一定是與人們的眼睛能成直線關係的事物,對於那些遠距離或被不透光物體遮擋的物體,人們是看不見的。

意識思維的遮蔽性。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生活的環境和成長經歷形成相對固定認知外界事物的思維模式,在未發生重大事件的情況下,個人思維模式一般是很難被改變的,比如中國古人認知地球的“天圓地方”說,西方“地心說”與“日心說”的爭辯,這些都是人們基於當前信息而產生的意識思維的遮蔽性,意識思維的遮蔽性常見的口頭禪就是“****怎麼可能呢?”

2、注意力是一系列行為習慣的綜合呈現

孩子的注意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朝一夕“開悟”的,需要家長從自我做起,在生活中持久引導。孩子的注意力和成人一樣會隨興趣而動,但生活中的孩子時常也會表現的很專一,他們會很專一的和同伴一起遊戲、痴迷於某項運動等等。那些能引起孩子持續興趣的事物,往往能調動孩子的注意力,需要家長去積極的發掘,同時避免破壞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行為發生,比如經常打斷孩子的遊戲,很多時候,家長總會出於“為孩子好”而打斷孩子的活動,“注意安全,一個人玩兒”“累了喝點水吧”“這個應該......”總想著孩子的行為能“聽指揮”;家長兼職陪伴孩子,有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時常是孩子玩自己的,家長在一旁做“監控”,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寄望於“老師”。這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陪伴只是在“看護”,陪伴時間“人在曹營心在漢”。

孩子的注意力是可以培養的。個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任何兩個新生的孩子幾乎都是相同的,他們只會通過哭泣表達需求。人生的成長就是習得生活習慣,融入社會大家庭的過程,個人的生活習性是可塑的,也就是說孩子的注意力可以通過培訓加以引導。培訓孩子注意力的活動應貼近生活,比如生活環境,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做到專心,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就成為孩子的同伴,參與到天明的遊戲之中去,而工作的時候請孩子暫時去自己玩一會兒;同一時間專注做一件事,生活總有做不完的事情,孩子的成長活動同樣會有多種多樣的事情發生。這就要求家長從自己做起,同一時間專注做一件事,比如吃飯不聊與飲食無關的話題。

3、喜新是人類的“共識”

生活中人們往往對於新事物的關注度會更高,孩子也不例外,對於熟悉的事物總覺得沒有新鮮感,無法引起更多的興趣,比如第一次到某個地域旅行,人們會仔細欣賞每一處景色,而如果是第二次或者更多次,那麼就沒有那麼高的興致了。這得益於人類遺傳特性,每當到達陌生地域時,人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保新地域的安全性。所以,大腦所調用的神經系統就會更加“盡心盡力”的工作。

喜新是人生好奇、愛探索使然,好奇、愛探索是人生成長進步最重要的動力源泉。如果每個人都只滿足於當前生活狀態,那麼孩子將不會通過模仿、學習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壯;農民將不會為獲得更好的生活而辛勤勞作;工人將不會為獲取更高的報酬而提升工作效率;科學家將躺在原有科研成果的“功勞簿”上......如果人們都不好奇的探索、嘗試新事物,那麼社會將會停滯不前,喜新是人類成長進步的基本動力、是個人探索式成長的基石。

學習成長曆程中只有做到了“勞逸結合”,讓大腦得到了足夠的修養,當您需要調動、集中注意力投身到學習活動中時,大腦才能及時響應您的需求。遊戲運動並不是放棄學習成長,而是切換到另外一個成長頻率,比如有氧運動的成長頻率就和閱讀不相同,但有氧運動能夠提升閱讀效率......親近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學習成長方式。因為,大自然是人類一切智慧創造的源泉,智慧創造的成果又進一步指導人類生產、生活實踐。

學習就應該“勞逸結合”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里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學習就應該“勞逸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