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春秋戰國刺客系列全系列

網上有人問過:“古代的俠客是否腦子有病?動不動就去為了別人去殺人。”

“士為知己者死”春秋戰國刺客系列全系列

往期回顧:

怎麼不是四大刺客嗎?

其實關於“四大刺客”一直以來有這兩種說法:

  1. 專諸 聶政 豫讓 荊軻
  2. 專諸 要離 聶政 荊軻

我心目中的四大刺客是:專諸 要離 豫讓 聶政

因為荊軻同志太令人失望了,荊軻在刺客界的名聲之大,除了他唱出膾炙人口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刺殺的對象。

別人刺殺的是相國或是諸侯,而荊軻刺殺的是千古一帝秦皇,從《史記·刺客列傳》中的中也可看出,關於荊軻的記載和敘述篇幅是最大的。

所以我們從一個刺客的技藝和修養來看的話,荊軻同志能不能算四大刺客,我認為是有待商榷的。

專諸行刺之前,為接近目標出行三月學烤魚

要離為了接近目標,不惜犧牲老婆孩子還自斷一臂

豫讓將漆塗在身上,使皮膚腫爛,剃掉鬍子眉毛,同時吞吃炭塊,使嗓子變啞使人認不出他的本來面目。

聶政行刺成功後用匕首剝掉自己的麵皮,挖出眼睛,毀容來保護自己的姐姐不受到牽連。

而荊軻同志在幹嘛,知己太子丹給他蓋棟“荊館”奉養著他老人家,吃香的喝辣的,香車美女任意使用。荊軻好奇馬肝的滋味,太子丹便殺自己的千里馬給他嘗;荊軻拿碎瓦戲耍池塘裡的烏龜,太子丹雙手捧上“金丸代之”。至於遲遲不肯行動的原因是等朋友來,這個已經無法考證。

馮夢龍說荊軻:

“受了太子丹多時供養,特地入秦,一事無成,不惟自害其身,又枉害了樊於期、秦舞陽三人性命,斷送燕丹父子,豈非劍術之不精乎。”

但中肯的說,荊軻同志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勇士,易水一別,自己也深知有去無回,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頭也不回的前去行刺。只是最終不知敗在自己劍術不精還是所謂的秦王的“天命”,剩下的只有後世的嘆息,在嘆息。

回到最初的問題

網上有人問過:“古代的俠客是否腦子有病?動不動就去為了別人去殺人。”

這裡我想再次引用李開元老師的一句話:

“任俠之間,有取必予,有恩必報,講的是義;承諾的事,一定做到,救人之難,不避生死,講的是信。對於任俠者來說,人生的目標不在金錢和享受,也不在實現偉業,只求結成人情的關係,達到義氣的境界而已。“士為知己者死”的名言,就是任俠的理想極致。”

春秋戰國時期,作為中國歷史中最動盪和精彩的一個時代,也是貴族文化發展到一種極其優美高尚的時代,即使在危難中仍然不失他們重人道、講禮貌、守信義的素養。從某些方面看他們人格都比如今要更為完備,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所以“士為知己者死”的刺客,不能用今日勢利的眼光看待他們做出的選擇,這些故事並不是虛構的童話和寓言。他們為報知遇之恩,以死相報,在他們心中成全的不僅是知己,也成全了自己。

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每個人都不傻,他們的人格反而更加完備和高尚,事蹟令人動容和欽佩。

可憐的是發問之人,因為他沒有知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