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靜:坐忘、體道

道家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中關於“靜”的詳細論述,如“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覆命”“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等等。


莊子在《齊物論》開首處,描述了南郭子綦“隱機而坐”的場面:“隱機而坐”即是“靜坐”。子綦靜坐後,對天長噓。侍候子綦的子游看到子綦靜坐後“形如枯木”的變化而問其原因,子綦答道:“吾喪我。”意思是,在靜坐中,我把“我”忘掉了。


“忘我”的境界是道家追求的“道”的境界,按莊子說法,只有“忘我”,才能心無執著,心無執著、無分辨,方可齊是非、齊生死,乃至最終與萬物融為一體。《齊物論》以“莊周夢蝶”結尾:莊周夢中變蝶,醒後卻不知是莊周變蝴蝶,還是蝴蝶變莊周,此即為“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渾沌”之道的境界。


“靜坐”,當然不是如木偶般傻坐,而是隱機而坐。隱機可謂一語雙關,隱機者,既可解釋為坐在幾之側,更可理解為隱去機心之義。隱去機心、人心,便可得道心。隱者,忘也。恰如莊子所言,“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當人在靜坐中,忘卻身外事,乃至忘卻“自我”之時,“人慾”則自然被“擱置”,自可得天機一片。由此可知,道家靜坐之核心在於“忘”。


道教之“靜坐”,尤注重養生之術,在“呼吸”上大做文章。唐人司馬承禎作長文《坐忘論》,專門探討“靜坐”之要津,對後世影響頗大,追求“胎息”乃至辟穀,即通過微弱的呼吸將身體的能量消耗降到最低限度,以達到長生久視之功效。


當然,道家之“靜坐”,現在不僅僅作為養生、修道之用,亦成為文化人追求的生活情調。譬如清道人馬大年在《怡情小錄》中言:“倪正父鋤經堂述五事。靜坐第一,觀書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與良朋講論第四,教弟子讀書第五。”其儼然將“靜坐”視為生活藝術的一部分。

道家之靜:坐忘、體道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他的“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

道家之靜:坐忘、體道


靜坐時間,可在早晨和晚上各一次,每次一刻鐘到半小時,乃至一小時。靜坐應持之以恆,一切順其自然,不急於求成。 注意:起來的時候,請先把雙腿放平,或者先耷到床邊,然後再下地。剛開始練習,不要馬上直立。

道家之靜:坐忘、體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