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借刀殺關羽?


諸葛亮借刀殺關羽?

諸葛亮害死關羽……

是怎麼會覺得劉備沒有派兵支持關羽?

不然派劉封孟達打上庸打假的?到底要多不懂軍事才會有這種想法?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夏侯淵被斬,漢中之戰贏了嗎?

沒有,五月曹操才退兵。

那邊的時間是這樣的。

二十四年正月,劉備斬夏侯淵。曹仁關羽開始戰鬥。

五月,曹軍退出漢中。

中間孟達攻打上庸。劉封下去監督。

七月,于禁增援襄樊。

八月,水淹七軍擒于禁。徐晃援軍屯宛。

十月,孫權表示效忠曹操,徐晃入偃城關羽圍,突圍走。

關羽撤退,南郡無法進入,轉駐麥城。

十二月,關羽被擒殺。

關羽不是七月才開始北伐,二十三年劉備就徵漢中,關羽就在那邊策反宛城守將。

曹仁回頭平亂,二十四年正月回來跟關羽對戰。

劉關這兩線是非常默契的並進。

而劉封孟達夏季打下上庸,關羽八月才能放漢水水計啊。

難不成天然水淹七軍嗎?于禁跟曹仁都沒腦子?曹仁襄樊駐幾年了?

然後不要搞錯了,劉封孟達不是關羽被圍之後叫不動。

關羽從這個時候就叫他們來增援,他們就推說上庸不安定不幫打。

再說劉備軍怎麼不從武陵增援荊州?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打漢中打得很吃力,叫諸葛亮增兵支持。

諸葛亮其實不敢增,還跟楊洪商量,後來決定生死存亡全看漢中一戰,諸葛亮才徵召兵馬北送。

這表示國內的兵力非常薄弱。

當時李嚴也僅憑著五千兵到處平亂,劉備軍吃緊並不是空口說白話。

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軍能出動的兵力幾乎全在漢中。

曹操退兵,劉備難道跟著把大軍撤出?

漢中不駐個三五萬兵的,魏延拿甚麼懶叫吞人家的大軍?

更關鍵的是,等到關羽從襄樊退後的信息傳入蜀中,陸遜也展開長江三峽一日遊了啊。

也就是劉備軍這時候想要救關羽,武陵也出不去了!

又有說關羽打襄樊,荊州守備兵力會不足後勤會有問題,更是書生之言。

後勤有問題,關羽怎麼有辦法打了十個月才退?就是十個月後麋芳降吳後勤才出問題好嗎?

再說到各地兵力配置,關羽要是像個瘋子抽全荊州的兵去打仗,孟達是拿他自己的老二去打上庸嗎?

更何況關羽有佈置情報網防吳,所以呂蒙才得搞白衣渡江。

要是真的荊州無兵,呂蒙搭大兵船馬上把南郡打下來就好了,搞什麼策反麋芳跟商人偽裝?

這一切都顯示出,荊州各城不但還有一定的防衛能力,甚至還可以進攻呢。

很少人注意到,陸遜寫給關羽兩封信,第二封就是十月,徐晃入圍的時候。

關羽這時並沒有被徐晃擊敗,只是沒能抓住徐晃,但隨著陸遜的信到來,關羽就知道要撤了。

為什麼關羽不直接往上庸撤軍?

因為關羽不知道,麋芳已經叛變了!

所以關羽是先到南郡,再轉回當陽的麥城,這時候關羽可能都還沒向劉備發出救援的要求。

他可能還在向麋芳或其他荊州守軍送使者準備調度。

直到南郡豎起吳軍旗幟,吳軍向麥城推進,關羽才會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呂蒙到南郡後其實沒有跟關羽交戰的記錄。只有關羽在麥城被圍的史實。

如果呂蒙先到,雙方自然應該在南郡開戰,不能戰勝又兵糧不支,關羽只會往上庸退,不會坐守麥城。

這些都足以證明,麋芳在呂蒙到達之前,就拒絕了關羽進城。

(我本來有采虞翻罵麋芳一事為佐,但認真想想,當開反閉是虞翻罵人時發生的事,當閉反開則是說呂蒙到達時他開門投降,其實跟關羽沒啥關係。)

同樣的,如果呂蒙先到南郡據城跟關羽對戰,曹操軍幹嘛不背刺關羽?

因為當時不管關羽曹操劉備的認知,全部都是南郡還在劉備軍手裡。

只有孫權軍知道,關羽無路可退。

當關羽在麥城被吳軍圍困,陸遜堵住武陵,劉備只能叫劉封孟達趕快去救。

這時候要求真的只是要「救關羽」,什麼其他的都不用想太多。

劉備軍要得到消息並且反應,我相信時序應該已經進入十一月。

這變化是非常急促的,才一個月關羽就從圍人家的強勢者,變成被圍的弱者。

諸葛亮能做什麼?除非諸葛亮也是寫信麻痺關羽的其中之一。

期間關羽對孫權提出投降提議,並故佈疑陣準備逃脫,卻被潘璋阻擊。

十二月,關羽就被擒殺了。

說穿了,關羽真正發現有問題到兵敗身亡的時間非常短。

當時除了曹操沒有人有可能救他啦。

而之所以這麼短,跟劉備諸葛亮不協助關羽根本沒有關係。

完全是因為孫權呂蒙陸遜非常隱密又快速的行動。

話說回來,孫權真的是因為跟關羽有仇云云嗎?

哪有可能。

孫權肯定也知道劉備掏身家去打漢中,關羽又跟著北上。

當年他會為了背刺曹操跟劉備和談,現在劉備放這麼大空孫權豈會不心動?

湘水之盟後,呂蒙跟孫權也是一直討論如何拿回荊州。

問題有兩個。

當時關羽佔優勢,如果後方有變,撤退回擊很快。

再者,呂蒙最多負責迎擊關羽線,荊州其他部分要如何安排?

但陸遜的橫空出現卻一次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退一萬步說,劉封孟達待在上庸不動,直到關羽失勢至少有三個月,劉備諸葛亮沒反應總是有錯了吧?

錯個毛……劉封本身就是上庸監察官,只要關羽沒告御狀,劉備諸葛亮根本不會知道上庸軍有沒有去幫忙。

關羽又不是那種打到一半跟大哥哭的小孬孬,如果他是的話,不要說劉封孟達早就被撤換,就連麋芳不配合也被撤了,根本不會讓孫權有可趁之機。

但我不會說是關羽心高氣傲招致的失敗。

就算諸葛亮也不會在戰爭中先處理這些不聽話的傢伙。

撇開陸遜的存在跟孫權的無恥,關羽的失敗恐怕只能怪他太會打。

如果關羽沒辦法把曹仁壓著打,他早就退回南郡。

如果於禁增援關羽就無計可施,他早就退回南郡。

如果徐晃入圍關羽就兵敗如山倒,他早就退回南郡。

只要關羽在孫權策反麋芳成功前退回南郡,他就不會在這場戰役中失去一切。

可惜關羽就是這麼能打。

兵對兵、將對將,關二爺無疑是三國戰神。

可惜,戰爭不只是萬人敵。

最後說到政治層面。

我覺得要剖析諸葛亮有爭權之心不是不行。

問題是他使用的手段有多殘暴?

法正跟龐統之死難道是諸葛亮設計的?

後期魏延李嚴,諸葛亮更是從不和他們硬來。

要掰你也應該要說,諸葛亮寧可以北伐勝機來換取鬥倒李嚴,跟放棄荊州讓關羽送死有87%像。

諸葛亮是不是想成為蜀漢第一人?

我相信當然有,動機我當然也可以吹成高大正,不過就先別急。

首先,諸葛亮總是很推薦劉備用人,什麼龐統劉巴都被孔明吹得超棒。

或許是他們沒有真才實學所以孔明不怕?

教授的重點人物應該有二:法正跟關羽。

法正是劉備入蜀後最重要的謀士。

關羽則一直以來是劉備最重要的大將。

法正非同小可,在魏是郭嘉、在吳是周瑜那個水平的人物。

教授取了個巧,這我也專門科的,說諸葛亮趁法正跟劉備北上,表楊洪取代法正的太守職。

表示諸葛亮壞壞?

事實上諸葛亮只能「表」,任不任還是劉備說了算。

諸葛亮這個動作,最主要就是讓楊洪能先做為代理職務。

這對法正會有什麼影響嗎?毛也沒有。

劉備回來看一下楊洪做得不錯,就準。法正就進來朝廷權力中央吧。

硬要說,如果法正是個想要當軍閥的人,諸葛亮這招就很傷法正。

不然,這樣只是把法正從地方太守推往劉備身邊,諸葛亮是在爭個吧噗寵?

然後我們看到,教授引了諸葛亮不處理法正的跋扈,以及安撫關羽的信件,來說明諸葛亮故意讓他們往死路上走。

但其實這兩個問題有一個共通點:為什麼要告狀要靠杯都是找諸葛亮?

告法正的就算了,那也可能是狀告不到劉備那裡去。

關羽跟劉備什麼交情?為什麼關羽不爽是寫信給諸葛亮?

這一毛錢腦補都不需要。

因為諸葛亮是軍師。軍師常被認為是戰爭時的謀士……但從春秋戰國的記錄可以得知,軍師是三軍之師。

戰時指揮權幾可平行大將,平時就是主帥底下第一人謝謝大家。

關羽有事先問軍師,魏延升漢中太守張飛也不吭聲,緣何?

正是以法治蜀的概念。

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的是,關羽遵守孔明的法治概念,法正則否。

在這個前提下,諸葛亮確實必須把法正從太守的位置上抽開。

否則法正一直亂搞,可能引發的是蜀郡的叛亂。

相反的,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關羽張飛都跟諸葛亮是同一個派系的,而且關羽願意在同一個理念下聽從諸葛亮。

諸葛亮完全沒有鬥關羽的動機啊……

話說到這裡,我想額外討論一點。

諸葛亮想不想做蜀漢第一人?想,而且對他自己來說是必須的。

事實上諸葛亮是,同時也不是蜀漢第一人。

一如此時法正關羽的存在,或是劉備走後李嚴魏延的存在。諸葛亮一直是有名無實的第一人。

這問題有兩個層面,像教授關注的是其他大權者的心理狀態,這是一個部分。

另一個更重要的部分,是劉備的態度。

劉備愛孔明,孫權也愛周瑜。

但身為君主,他們確實都有意無意的在節制著這兩個領頭羊。

從蜀科五英看:諸葛亮、劉巴、李嚴、法正、伊籍。

通常最會注意到他們的派系所屬。

但我更注意劉備這個時候就把法正李嚴擺在跟諸葛亮平等的位子上。

劉備稱王后,法正是尚書令。劉備死前,李嚴是尚書令。

這兩個人就是劉備拿來節制諸葛亮的。

但是以法正來說,諸葛亮的態度始終是:這個人可以當劉備的好幫手,補我之不足。

表現出來是這樣,內心不爽有多少那很難說。

不過這種事就跟王莽一樣。不論他後來如何,或是有什麼心機,禮賢下士就是事實。

反過來說,法正也沒有鬥諸葛亮。

帝王管理心法是這樣的,劉備主要只是要避免諸葛亮一手遮天,並不是要法正去鬥倒諸葛亮。

一旦下面真的開始鬥爭,帝王就會出手處理。

蜀漢沒有示例,東吳的二宮之爭其實就是例子。也告訴了我們帝王出手並不會就有好結果。

最後還是要強調,內心世界並不是被寫在史書上的部分。

大家都可以藉由留下的史實來推測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跟想法。

諸葛亮確實從選擇主公開始到人生結束,都展現出他想要最高最完整的掌控權。

但是他對這個「慾望」的處理方式,比起激烈的跟其他大臣互相攻擊扯後腿,孔明更多表現在:

「我有權,我就會把事情做得很好。」

不用評斷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蜀地百姓會祭祀武侯,雍州百姓大概只想扎諸葛亮的小人。

陰謀論或是翻案,我個人是覺得非常有趣而且喜歡的。

我也不過是小小的業餘歷史愛好者。

不管我們把諸葛亮看成賢相還是奸相,他還是諸葛亮。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