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赫舍里氏族谱

在满洲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之中,存属着一个非常古老的满族氏族,即赫舍里氏。早在唐末时期,赫舍里氏就已经生活在北方地区了,甚至还曾经活跃在由完颜氏建立起的金王朝的政治舞台之上。金朝丞相纥石烈志宁和纥石烈良弼都是赫舍里氏的祖先。可以说,如果努尔哈赤及其后世之君没有建立起清王朝的话,那么单从氏族地位上来说,赫舍里氏要比爱新觉罗氏地位高出很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赫舍里氏逐渐没落下去。其分支家族为了寻求庇护,选择投靠周边的其他氏族部落,自此又形成了新的氏族,如墨格赫舍里、穆格赫舍里等等。但说到底,这些赫舍里氏的分支都一直与宗家保持着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清太祖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崛起后,赫舍里氏的族长祖赫舍里·硕色和祖赫舍里·希福率领部族依附于努尔哈赤旗下,极大扩充了努尔哈赤的势力。即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赫舍里氏的影响力依旧很大。为此,努尔哈赤特地将其划分在正黄旗之下,以示重视。随后的赫舍里氏开始重新崛起,家族权势和地位也在康熙一朝达到巅峰。

清朝开国元勋:赫舍里·索尼

提到赫舍里氏,就不得不提清朝的开国元勋赫舍里·索尼。前言已经提到,赫舍里氏依附于爱新觉罗氏是硕色所主导的,而硕色正是索尼之父。身为贵族的二人有着很多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所以两个人的政治头脑和文化水平都远远超过其他族人。

起初,索尼以武将的身份跟随其父亲,与努尔哈赤一同征战四方。父子二人因在很多场战役中表现十分突出,被努尔哈赤先后赐予"巴克什"的封号。意在夸赞其文化水平高超的同时,还赞许其武艺高强。

索尼不仅文武双全,且对外交事务的处理也常常能够贴合主上心意。努尔哈赤死后,索尼继续辅佐皇太极为君,并时常在皇太极的授意下负责与蒙古诸部之间的外交工作,基本上都能处理的非常好,因此得到了皇太极的重用。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皇太极之子豪格

在公元1629年的明清战争中,皇太极之子豪格立功心切,陷入明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在这危机关头之时,索尼拍马冲入敌阵,将豪格所救回,再一次得到了皇太极父子的信任。

皇太极死后,其子豪格和努尔哈赤之子多尔衮陷入了权力争夺的内战之中,八旗随时都会发生自相残杀的悲剧。此时,索尼承担了调解人的身份,迫使二人不得不让步。可以看出,此时的索尼已经在后金的政治核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即便是豪格和多尔衮也要顾虑索尼的声望。对此,《清史稿·列传》

中曾有过相关记载:

"太宗崩后五日,睿亲王多尔衮诣三官庙,召索尼议册立。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是夕,巴牙喇纛章京图赖诣索尼,告以定立皇子。黎明,两黄旗大臣盟於大清门,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率以诣崇政殿。"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顺治朝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此后发生的事就很清晰明了了,二人都未能成为下一任皇帝,皇子福临成为了皇太极的继承人。而索尼身为三朝老臣(算上顺治一朝),自然也要承担起辅政大臣的身份和职责。从这一时期开始,赫舍里氏的地位就因索尼的辅政大臣一职而得到了空前提高,成为能够影响清初政坛的一个重要氏族。

从赫舍里氏刚刚投奔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出现的反应和举动来看,赫舍里的来临肯定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 首先,身为女真望族的赫舍里氏一旦宣布归顺于努尔哈赤之下,许多氏族也会效仿此行前来投奔,这无疑能够强化爱新觉罗氏的总体势力。
  • 与此同时,赫舍里氏也并没有因自己的身份而飞扬跋扈,反而一直为努尔哈赤及其后继之君的统一大业而鞠躬尽瘁,自然会得到几代皇帝的赏识。

到了争夺皇位的内乱时期,赫舍里氏明显成为了一股能够左右皇位人选的重要力量。豪格和多尔衮都担心赫舍里氏站到对方的阵营当中,这才会纷纷选择妥协。然而赫舍里氏的辉煌时刻还并不在此,而是在爱新觉罗·玄烨继位为帝后,才成为康熙一朝政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家族,并且没有之一。

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孝诚仁皇后

顺治帝在濒死之际,曾经指认四名辅政大臣负责辅佐储君爱新觉罗·玄烨理政,分别是:索尼、鳌拜、苏克沙哈和遏必隆,其中以索尼为首辅。在储君年幼的情况下,顺治帝立索尼为首辅,也就是将清帝国都托付给了赫舍里氏一族。如果索尼有不臣之心,顺治帝也根本不会将如此重要的位置交付予他。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清朝开国功臣赫舍里·索尼

然而索尼虽为首辅,但朝政大权却都把持在鳌拜手中。鳌拜为达到操控幼主的目的,不断打压同为辅政大臣的其他三人。为此,索尼采取避其锋芒的战略,明面上不与鳌拜争锋,但暗中已经与太皇太后孝庄结为了秘密同盟。

在康熙朝以前,清廷为了巩固和蒙古诸部落之间的关系,都以出身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此时的蒙古局势十分稳定,并不是很需要继续维持联姻关系。为此,孝庄选择与赫舍里氏联姻,使康熙帝迎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需要提到的是,赫舍里和索额图并不是父女关系。赫舍里之父为索尼长子赫舍里·噶布喇;而索额图为索尼的第三子。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

公元1665年9月,康熙帝与赫舍里氏正式举行了大婚之礼,赫舍里氏也顺理成章成为康熙朝的第一任皇后。到了公元1669年,皇后就生下了嫡长子爱新觉罗·承祜。《康熙起居注》中曾经明确记载康熙帝非常喜爱承祜,且大有要立承祜为太子的意愿。

公元1672年正月时分,康熙帝陪同太皇太后孝庄前往河北沐浴温泉,但却在离京不久就得到了嫡长子病逝的消息。对此,《康熙起居注》

中曾有相关记载:

"皇后所生长子承祜方四岁,天性聪慧,上甚爱之。是日寅时,包衣郎中多璧来奏,皇子染病,于初五日巳时卒。上'痛悼之'。辰时,含痛诣太皇太后行宫问安,笑语如常。出,谕内大臣他达曰:'朕恐太皇太后闻之伤悼,故含痛问安'。朕在此,恐诸王等闻信,前来慰朕,若至,俱令散去。'礼部郎中仲古尔代等来奏安葬皇子事宜,至太皇太后行宫。上恐太皇太后闻知,召仲古尔代等至僻静处,近前垂泪面谕安葬事宜。"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康熙帝玄烨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后依然没有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反而因过度悲伤而病倒。此时康熙帝当即返回了京师,一直相伴在皇后的左右。至此,关于康熙帝和皇后赫舍里氏的感情已经无需多言了,恩爱程度一目了然,二人的感情也并未因嫡长子早夭而受到任何影响。

公元1674年,皇后又诞下一子,即为爱新觉罗·胤礽,是为嫡次子。可惜的是,皇后因难产而不幸离世,只留下了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康熙帝决意违背祖制,即刻立胤礽为皇太子。

清朝前期曾立下铁律,禁止在朝之君早立太子,为的就是吸取前朝教训,避免早立太子引发诸子皇位之争的惨剧。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根本无法看出他是否有君临天下的潜质。

虽然两年后太皇太后孝庄才同意立其为太子,但也无法看出两岁孩童的才能和心性。想必胤礽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待遇,是源自于康熙帝对皇后赫舍里氏的怀念之情,足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康熙朝皇太子胤礽

康熙帝和皇后赫舍里氏的婚姻虽然是彻彻底底的政治联姻,但二人并未因此而相互冷落对方,反而十分恩爱,这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联姻事件中也是不太多见的。起初双方达成联姻是为了强化皇权,驱逐鳌拜在朝中的势力,将权力重新分配到皇帝的手中。但同样,爱新觉罗氏和赫舍里氏的联姻也直接促使赫舍里氏在康熙朝的地位直线上升。尤其是在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之后,满朝文武都认为胤礽将在康熙帝百年之后继位为新君。即便是康熙帝曾经废除过他的太子地位,也很快恢复了其储君之尊。所以在胤礽尚未遭遇最后一次被废之前,赫舍里氏一直有着其他家族所无法比拟的崇高地位。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诞下皇太子胤礽的孝诚仁皇后

康熙朝的肱股之臣:赫舍里·索额图

赫舍里·索尼进入暮年之后,其三子索额图就逐渐进入了清朝的行政体系之中。由于受到家族的影响,索额图的起点一开始就比其他大臣要高许多。

从康熙八年开始,索额图就担任了御前侍卫一职,且为一等。此时的鳌拜飞扬跋扈,甚至欺凌皇帝,这是索额图所不能够忍受的。此时的爱新觉罗氏和赫舍里氏已经完成了联姻,索额图必然会选择站在康熙帝一边,一同谋划如何去除权臣。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清代御前侍卫

可以说,在除鳌拜这件事上,索额图担任了重要角色。由于康熙帝时刻受到鳌拜党羽的监视,所以外界联络事宜都交给了索额图。所以在生擒鳌拜后,索额图当即就因其功绩而晋升为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又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成为众大学士之首,一时权倾朝野。

在此后的时间里,索额图与纳兰明珠一同成为康熙帝的左膀右臂。即便索额图献策失误,康熙帝也不与追求其罪责,只是象征性地"责罚"一下而已。而面对皇帝的训斥,索额图也并不怀恨在心。光是凭借这一点,二人属实算得上是模范君臣。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康熙朝初期权臣鳌拜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索额图开始秘密结党营私,与纳兰明珠相互争斗。康熙帝对此都看在眼里,一是想借助二人相争来达到朝堂上的势力均衡的目的。但是到了康熙朝后期,赫舍里氏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和地位越来越高,索额图的贪污行径也没有任何收敛,这才迫使康熙帝不得不对其下手。在剥夺了索额图手中的大权后,赫舍里氏也随其一起没落了下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杨珍在《权臣索额图的身世与家事》一文中曾经提到:

"索额图不仅有自己的牧场和田庄,而且还在很多地方开设了盐行与当铺。这些盐行、当铺的规模都较大,例如其中一个盐行,就有办事人员9人。他的盐行除去设在直隶等距京师较近地方外,也拓展到南方,如广东等地,可见索额图攫取钱财之手,伸得很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天津盐价大跌,索额图在当地的盐行因此负债10万两,并亏空钱粮近万两,数额之大,令人咋舌。"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康熙朝权臣赫舍里·索额图

在笔者看来,索额图之所以能够走上康熙朝的权臣之位,必然有着皇后赫舍里的影响。在康熙帝立赫舍里氏为皇后后,两家的关系就变得异常紧密。再加上索尼为四朝老臣,声望和地位都是当朝无人能比的,这使其子索额图的为官之路变得颇为顺利。想来康熙帝会主观上认定索额图本就是自家人,再加上赫舍里氏一族一直忠心于爱新觉罗氏,所以必然会给予他更多的信任,这是其他大氏族所不能比拟的。

再者,索额图确实有着王佐之才。在康熙一朝发生过的几乎所有的政治事件中,都能够看到索额图活跃的身影。尤其是在赴北方与沙俄谈判时,索额图严守了康熙帝在其出发前嘱托他的政治底线。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尼布楚条约》如何,单纯从康熙帝的视角来看,索额图确实圆满完成了任务。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模拟尼布楚谈判中的索额图蜡像

结语

不难发现,赫舍里氏的辉煌时刻主要集中在清朝初期至康熙年间。之所以此时的赫舍里氏会如此辉煌,主要还是源自于清初开国元勋索尼和康熙的首位皇后赫舍里氏有关。如果当初索尼并没有成为清廷核心人物之一,那么太皇太后孝庄也不会选择让赫舍里氏与爱新觉罗氏联姻,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仁孝皇后。如果两大氏族之间没有姻亲关系,那么索额图也未必会在康熙朝初期如此支持康熙帝除去鳌拜,那么赫舍里氏也不一定会在康熙朝有着如此尊贵的地位。

可以说,赫舍里氏的崛起主要还是依靠了索尼和皇后赫舍里,而索额图虽为赫舍里氏族人,但更多起到的作用是将家族推上了巅峰。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赫舍里氏虽然在康熙一朝享尽了荣华富贵和尊贵的地位,但在索额图被贬后,赫舍里氏也随之没落下去。虽然在后来的几朝,赫舍里氏的族人依然活跃在清朝的政坛之上,但如索尼、索额图之类的高官却再也没有出现,也更是没有再出现一名皇后。

当然,赫舍里氏的没落不能够完全归结于索额图的身上,但不可否认的是索额图权势的衰败是引发其氏族衰落的主要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则在于,身上具有赫舍里氏血统的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在康熙朝后期被废,这也直接导致了赫舍里氏一族的衰落。


参考文献:

1.《清史稿·列传》

2.《权臣索额图的身世与家事》,杨珍著

3.《康熙起居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