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在後期連續大敗?

夜晚吹冷風



先說曹操幾次遇險,這個和他的用兵能力倒沒有直接關係,和他的性格有關係


曹操幾次大敗:

宛城:這個……其實曹操軍隊的損失不大,最大的損失是死了曹昂

赤壁之戰其實算不得什麼了不得的失敗,

赤壁-烏林之戰的歷史意義是堅定了江東割據的信心,

從此奠定三分格局,而不在於給了曹操多大的殺傷,從曹操之後發動數次大規模南征來看,其嫡系陸軍損失不大,大頭都是荊州水師。

幾次濡須之戰其實曹操和孫權算是打了個平手,東吳過不來,曹魏過不去,雙方互有勝負。曹操算是以自己親身證明了從濡須,廣陵兩線渡江滅吳不可取(因為那時候這一帶江水更寬)。三國時代滅吳的最佳路線就是取荊州打通長江水路,後來晉滅吳就是這條路線。之前東吳狂送五萬人頭,晉軍也不敢貿然過江。因為從中線,東線過江需要先頭部隊渡江搶灘登陸,安營紮寨,然後大軍徐徐過江,這種葫蘆娃救爺爺式的打法很容易一個一個送(那時候的水師可沒有406mm大炮來掩護登陸部隊)。反之東吳北伐也是一樣。

考慮到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面對東南割據的人,他的經驗是在為後人試錯,無甚可指責,且曹操在濡須之戰的表現依然算得上可圈可點。

還有一些屬於當時輿論宣傳上的誇大其詞,例如五攻昌霸而不下,昌霸其實不是很禁打,但數次投降又數次反叛,最後一次反叛曹軍確實一度受挫,但這個鍋顯然是于禁的,後來夏侯淵來了一舉拿下,曹操哪有心思親自上陣跟這個小角色死磕,這就和毛主席親自帶兵去打吳化文一樣。

再如受阻於黎陽,這個也不能說曹操敗了,曹操先取小勝,後來袁尚親督大軍抵達(可能擊破了曹操幾支別部),曹操覺得難以取勝而主動撤退,這是絕對符合一個軍事家素養的表現,進退時機把握得當。難道諸葛亮所部被曹真破於街亭、箕谷後主動撤軍,就能說諸葛亮不如曹真了嗎。

曹操最丟人的一次失敗是漢中之戰

這個和曹操此前救援猶豫以至夏侯淵敗亡有很大關係。等曹操親督大軍來漢中時其實曹軍已經非常被動,蜀軍已經佔據漢中各處險要,別說是曹操,就是李世民,李靖來了都沒用。不過曹操做出了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趕緊跑,所以其中軍主力得全。

漢中之戰可以看出老年的曹操已經喪失了以前果決的判斷力,猶豫不決,舉動遲緩,進退失據。篡漢已經消耗了他太多精力。


曹操損失最大的一次失敗就是水淹七軍,三萬大軍全軍覆沒。

漢中之戰後曹操的身體、精力都決定他不能再親臨前線了。

於是這次曹操開始讓他麾下的大將統領大軍出征。之後于禁就送了三萬人頭,雖然這個鍋還是于禁的,但曹操用人不當仍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于禁已經在許昌種了十年的地,而且之前的圍攻昌霸和天柱山之戰已經證明於禁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你讓他帶領三萬大軍去救樊城,這不是老糊塗了嘛。

樊城之戰可以看出曹操心態已經炸了,于禁兵敗後他開始……往前線瘋狂的堆人(要遷都只算個小插曲,一時動搖而已,蔣濟司馬懿給勸好了,不要說得好像曹操都嚇尿了哭天搶地非要遷都一樣)。先是徐晃帶領本部及許昌新募新兵,然後是平難將軍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馬和徐晃會和。徐晃指揮得當猛攻一點,在兵力優勢的碾壓之下,關羽的防線終於被擠垮了。

之後曹操死在了軍隊裡,他到底還是沒能回鄴城交代後事。結合前面他有要遷都的想法和倦怠兵戈的心態,曹操遷都大概率是不想再打了——君主死在外面特別是死在軍隊裡是很危險的一件事。然後蔣濟司馬懿趕緊勸,您老人家再等等,咱略施小計就能把關羽拿下,曹操就被勸好了。雖然他到底還是死在了軍隊裡。

這裡總結一下曹操晚年兩次大敗的原因:

1.最直接的原因:曹操老了,意志消沉倦怠兵戈,為篡漢做工作,諸子爭位和後方叛亂耗費了曹操太多精力,而且曹操身體也不行了,這直接導致曹操指揮水平大幅度滑坡,相比之下劉備正是春風得意。

2.用人不當:夏侯淵性格急躁,是良將卻不宜為督帥,于禁還不如夏侯淵。曹操在漢中、襄樊之戰中任用二人,可能是考慮到他倆都是老資格能服眾,也可能是任人唯親,總之是用人不當,後來上了徐晃就解決問題了。

3.根本原因:曹操長期親臨一線指揮戰鬥,導致手下將領得不到充分的鍛鍊,以至於在漢中、襄樊兩戰開始讓將領獨當一面時曹魏連連受挫。就後面來看,曹操麾下那些名臣宿將又豈是真的缺乏統帥之才?


路之意


大家好,我是風逍逍,歡迎大家關注!

熟悉三國曆史的都知道曹操是一個奸雄,是魏國的奠基者。曹操不僅是一個軍閥的統治者,也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文學家,他的作戰才能和兵法韜略都是一流水平,綜合能力應該是在劉備和孫權之上的。但是赤壁之戰過後,曹操就打了不少敗仗,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曹操前期幾乎是每戰必勝,不管是張繡、李傕、孔融等小諸侯,還是袁紹、袁術、呂布等名揚天下的大軍閥,都被曹操擊敗併吞並了。但是赤壁大敗之後,曹操打敗仗的次數就增多了。

比如西北之戰,曹操被馬超追殺得割須棄袍。漢中之戰,曹操與劉備第一次在戰場上硬碰硬的正面對決,結果是曹操大敗,丟了漢中。還有樊城之戰,曹軍又被關羽擊敗,龐德身死,于禁被俘,曹操還想要遷都來避開關羽的鋒芒。三次濡須口之戰,曹操也沒在東吳佔到多少便宜。

首先是曹操的性格,曹操早期是很喜歡衝在一線,跟將士們一起上陣殺敵的。曹操這種做法能大大的提高手下士兵的士氣,主帥都身先士卒了,其他人哪有不拼命的道理。但是到了後期,以曹操的身份,肯定不能將自己置於險地了,親臨一線的機會也少了很多。

其次是曹操後期已經開始變得保守。不可否認,早期的曹操是很有衝擊力的,在官渡之戰中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能以少勝多擊敗袁紹,曹操的冒險精神和奇兵是他早期成功的一大助力。但是後期曹操已經少了果決的判斷力和果斷的行動力,晚年曹操開始變得猶豫不決。

最後是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地盤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多,顧慮的因素也越來越多。統治整個北方和統治一個州是完全不同的,底盤越大,牽涉的東西越多,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加上曹操已經年老,他的精力、體力已經不再是年輕的時候了。

所以我們看到晚年的曹操,基本上放棄了主動進攻,大多數戰役都是以防守為主。漢中之戰、合肥之戰、樊城之戰都是防守戰。雖然曹操晚年以防守為主,但是也沒有多吃虧。除了漢中之戰吃了大虧,其他戰役幾乎沒什麼損失。

三次濡須口之戰雙方都沒佔到便宜,反而成就了“八百破十萬,差點生擒孫權”的張遼和“百騎劫魏營”的甘寧,算是平手。西北之戰曹操雖然狼狽不堪,但是最終還是擊敗了馬超,將雍涼納入自己的版圖。樊城之戰損失很大,但是最終還是勝利了,還除掉了關羽。

其實當時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還是在北方,北方久經戰亂,曹操經過赤壁大敗後,已經無力再發動統一戰爭,只能等北方恢復元氣。所以他才去防守的戰略也是正確的,而且憑藉北方的體量和底蘊,時間越長,魏國對蜀吳兩國的優勢就越大,蜀吳兩國大概也是看到了這一層,才不斷髮動進攻去阻擾北方恢復元氣吧。


風逍逍兮易水寒


曹操後期確實吃了兩次敗仗:

公元218——219年,漢中之役敗於劉備;

公元219年8月,關羽圍襄樊,水淹曹軍,曹操嚇得都要遷都。

兩次敗仗而已,似乎是“勝敗乃兵家常事\

歷史星空裡最亮的星


為什麼曹操在後期連續大敗?

不管是演義小說還是其他相關史料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前期打張繡、破袁術、敗呂布、滅袁紹......整個中原地區群雄割據混亂,硬是被曹操在數年間平定了亂象,統一了北方。然而面對天下之爭的時候,曹操卻屢屢敗北,赤壁之敗、漢中之敗。曹操後期似乎也只能欺負一下馬超、張魯等人...

但是大家要注意,曹操後期其實只是進攻受挫,防禦體系還是非常穩的。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末將總結了以下幾點。

第一:士族階級不配合、不支持。

士族階級的形成和勢力,末將在這裡就不詳談了。之前說的太多以免重複,大家只要知道士族階級的力量很強大,能左右局勢發展就行了。

起初曹操採納謀士毛玠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把天子牢牢的攥在手裡的同時也籠絡住了一大批支持漢室的士族。在這些人的支持和幫助下,再加上曹操自身的能力和宗親的拼命,所以曹操在數年間平定了北方。

然後在曹操進入管理階段的時候,頒佈了一系列政策:依法治國、唯才是舉、抑制兼併、提倡節儉......這些都嚴重的破環了士族階級的利益獲取。所以士族階級逐漸的對曹操不支持、不配合。自此之後,曹操便需要以解決內部問題為主,通過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來鞏固自己的政權。

所以,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便逐漸把重心轉向內部政治為主。

第二:南北差距縮小

按照歷史的常規則,北方進攻南方應該很容易。因為北方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人口、資源中心,而且大部分是平原地區(糧食產量也非常大)。

但是,從184年的黃巾起義到207年曹操完全統一北方這段時間,北方地區一直處於一個連年征戰的狀態。

由於長期戰亂,導致北方地區的經濟嚴重下滑、人口驟減、糧食產量也大量減產。於此同時,南方地區卻相對比較平和,處於一個較為平穩的持續發展中。

再加上許多北方百姓和士人為躲避戰亂而南遷,被南方政權所收編。

就這樣,此消彼長之間,南北差距逐漸拉近。所以這就導致了北方政權無法一下子消滅南方政權。

第三:地形影響戰鬥力發揮

大家都知道北方以步騎兵為主,北方的平原地區也非常適合步兵衝鋒、騎兵馳騁。

但是曹操統一北方後,若往南方打就進入水流地區、往西面打就進入山川地區。長途跋涉、勞師遠征就不說了,由於地形的變化再加上是客場作戰,北方軍的許多戰陣和戰鬥力根本就發揮不出來。

還有一點就是戰線拉的太長導致補給線也跟著拉長,補給不易就是最嚴重的一個問題。

戰鬥力都發揮不出來就別談戰術、戰略了,都沒用。


對於曹操後期為何連續戰敗,末將總結出以上三點,如有更多不同見解,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左將軍


後期連續大敗??硬要說大敗也就赤壁那一場(這是把漢中也算上??漢中那叫大敗???),不過曹操晚期的確是有點飄,不過人老了糊塗點也正常,某mao年老糊塗事也沒少幹。不過曹操晚年的確心高氣傲,而且還有偏頭痛(中風前兆),人脾氣秉性有點下降,沒有像以前那麼聽得進去身邊謀士的話,赤壁敗在不聽話,還有倒黴的水土不服,軍隊瘟疫(古代衛生條件差,曹操又一股腦的叫了那麼多人擠在長江邊上,如果軍隊上廁所這個事沒有處理好,都容易造成流行病),至於硬要把漢中算成曹操大敗就很牽強了,漢中對於已經不想把漢中作為跳槽而進攻四川的曹操來說已經有點雞肋了,因為張魯投降不是貼別久,漢中還沒徹底融入魏,而且夏侯淵死後,曹操並不是沒有實力再跟劉備血拼,只是他不想讓孫權漁翁得利罷了,再加上他年老身體變差沒有進取心,索性就把漢中的百姓遷到關內,留個空地給劉備。


肝興霸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岀的文學家、書法家、政治家、軍事家,是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與其兒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伐四方,對內消滅二袁,馬超.劉表.韓遂.呂布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鮮自卑.南匈奴.烏桓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曹操從公元190年到220年,他打了30多年的仗,還是沒能統一天下為什麼?


我認為,曹操擴張勢力困難甚至到死都沒有能夠統一天下,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簡單選幾個事件作說明。



①.曹操早年擴張勢力的時候,經常殺降屠城不得人心,他對外擴張勢力時經常受到被擴張勢力地方百姓的害怕和全力阻撓。

公元193年,曹操的父親曹嵩攜帶家口投奔曹操,被徐州牧陶謙的部將張闓全部殺死了。

得知全家被殺,曹操發動剛收服的青州兵向徐州進攻,大開殺戒。青州兵是黃巾起義軍岀身,只會燒殺搶掠姦淫,曹操為了報仇雪恨,故意讓青州兵到徐州戰場打仗,在半年左右的時間內,青州兵所過的地方睢寧.夏丘.彭城.取慮等地雞犬不寧,生靈塗炭,因董卓禍亂關中和徐州本地、河南逃難到徐州的數十萬老百姓全部被曹軍青州兵所殺,當時流經徐州的泗水河競因被殺害的百姓屍體堵塞而斷流。曹操屠殺數十萬老百姓的惡名傳遍天下,徐州琅琊郡的諸葛亮就是因為曹操殘忍屠殺百姓而不輔曹操。



②.曹操在進行勢力擴張時,往往會調戲霸佔被佔方的女家屬,這種行為會導致被佔方非常反感或堅決與其為敵,從而給曹軍擴張帶來很多麻煩,給曹操手下官吏治理被佔領地帶來不便。



公元196年,曹操率軍到洛陽覲見漢帝劉協,並勸說劉協遷都於許昌,同時曹操收納何進的兒媳婦尹氏為妾,並認了尹氏的兒子何晏為義子。

公元197年,曹操率軍進攻宛城的張秀,張秀投降,曹操聽說張秀的嬸孃王氏貌美如花,知書識禮,色心大起,吩咐兵士將王氏接來,逼迫王氏就範睡了王氏。嬸孃王氏在叔叔死後還要被曹操玷汙,張秀非常氣憤,表面服軟,麻痺曹軍,一天夜裡突然向曹軍發起攻擊,曹操猝不及防狼狽逃脫。

③.河流.山川阻隔曹軍在以上地形行軍打仗無法發揮作用,導致曹操擴張勢力時只能望江興嘆,得隴不敢望蜀。


曹操的軍力主要是收服黃巾起義的青州士兵和陸軍的虎豹騎兵,這兩種兵只擅長在平原打仗,不擅長水戰和山地作戰。曹操的水軍與東吳水軍相比水性不熟,軍力偏弱,其荊州的水軍雖然強些,但在赤壁之戰中得而復失全軍覆沒。曹操在長江和在漢中的山地指揮軍隊作戰,曹軍因各種原因難以向南擴張勢力。


④.瘟疫疾病肆虐導致曹軍內部疾疫橫行戰鬥力嚴重被削弱。

公元208年,曹操率數十萬大軍打到長江邊時,由於北方將士水土不服和氣候惡劣,導致數十萬大軍都傳染了瘟疫惡疾病死,瘟疫更導致數萬曹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人心惶惶,軍心不穩,曹操慘敗赤壁,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其曹軍官兵感染了瘟疫軍心散亂,無心打仗,黃蓋、周瑜縱船火燒赤壁只是壓垮曹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上就是曹操為什麼在後期連續大敗的基本原因。


楊郭賴廖曾黃風水研究


有一個因素,一直被大家忽略 : 赤壁之戰時,曹操已經54歲了。

漢代平均壽命不好統計,但是估計30歲上下也就這樣了,一個54歲的人,就已經是擊敗全國99.98%的長壽老者了。

所以為什麼曹操急著打赤壁,不由得不急,這時候天下還那麼多地方沒有統一,統一後能不能讓曹家坐穩江山還是一個未知數,換誰誰都急,人一急自然很多時候水平必然失常,這是其一。

第二是官渡之後太順了,官渡之戰有多強,強到一千多年後都無數人在吹,現在官方教材歷史書上定性為“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應該是類似一句話,我學的人教版),你說強不強。

開到荊州,江南數一數二的大佬荊州劉表剛死,直接白給(此時,益州弟弟自不必說,江東孫家剛剛從江夏黃祖的陰影中走出來)

換你,你膨脹不膨脹?

所以曹操急匆匆打了赤壁,“今治水師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今天讀來仍是滿滿的囂張。孫權也是嚇得夠嗆,開始琢磨如何投降了,連東吳大臣話事人張昭開始主降了,說明當時大批東吳臣子已經離心離德,開始準備換主子了。

那一天,東吳眾臣想起了,被曹操支配的恐懼。

要不是周瑜,魯肅給孫權吃下兩顆定心丸,孫權直接就白給了,老曹直接統一,那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其實這是赤壁的第一戰,是對東吳的心理戰,而老曹險些取勝,熬過第一戰,老曹的劣勢就顯現出來了,歷史記載的參加赤壁的曹軍高級將領很多,但是他們都是陸軍泥腿子,缺乏指揮水軍的經驗,也許再多過兩年,等曹仁,文聘成長一下,再戰會更好,不過,這一輸,就再沒有機會了。

後期老曹戰績相當可以,馬超也是個狠人,漢中敗給大耳朵也屬正常,畢竟大耳朵就高光了這一次。而且老曹早年戰績,emmmmm,更菜,正常水平,人家六十多了,孫阿謀六十多的時候正在殺自己兒子殺自己大臣樂此不疲呢。

最後說一下,之前不知道在哪兒看見說劉秀和曹操誰強這種搞笑問題,拜託,劉秀統一全國時候才41,年齡心態擺在這裡,你咋不拿50歲的大司馬和18歲的the shy比呢?

——————————————————

補一下關於曹操為何會崩潰以及孫權為何會嚇尿

現在前幾天我們這邊中元節到處都燒紙,爺爺奶奶封建迷信就不說了,我媽居然也信這些怪力亂神,這都二十一世紀了,大家尚且如此,你想生活在一千多年前漢代的曹操、孫權這些人能擺脫天命論,天人感應這些封建迷信嗎?

老曹官渡絲血翻盤,平袁尚袁譚,奪青幽並冀四州,北定烏桓,南得荊州,一路順風順水,換誰也會有一點天公助我,天命所在的想法。

你指望他們用科學的思想分析軍事,看待勝敗嗎?對不起,真正的軍事科學出現還要一千來年呢。這些人不是拿破崙,也不是麥克阿瑟,古人對世界的認識以及三觀(對世界的認識,方法論)可是與你截然不同,別用現在人的思想套古人。也許你覺得很荒誕,在當時的環境下就是極其合理。

————————————

致一些歪槓

迷信釋義:.相信神靈鬼怪等超自然的東西存在。

建國後都不許成精了,牛鬼蛇神就都別蹦噠了,我活在現在,那些活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化石們,不用回覆我了,我也沒興趣跟你們對話。


可樂愛球球


三國各個時期的勢力構成是不同的。

曹操集團的勢力範圍大致成型於官渡之戰前後。

老規矩,直接上圖,簡單明瞭。



這個時期是曹操仗打最多的時候。官渡之戰到滅袁紹之後,曹操基本上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劉備集團的勢力形成於諸葛亮出山之後,按隆中對的規劃,佔領荊州、益州,東聯孫吳,北拒曹魏,三分天下,形成鼎立之勢。其實在劉備入川時,曹操已經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曹操集團在北方所向披靡,往南卻未取得多大成就。劉備集團在西南收穫大片土地,卻也僅局於西南。

再來看看東漢末年各方勢力的分佈圖


勢力雖多,然各勢力老闆的水平卻並不都像曹操劉備孫權或者說荀彧諸葛亮魯肅一樣高明,致使曹操劉備孫權在各自的目標地盤上隨意發育。曹操在北方最早成了王者,北方的各個勢力都做了曹操的墊腳石。劉備在西南,西南的勢力也為劉備升級崛起提供的應有的經驗。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曹操前期的戰爭,是王者水平打青銅,虐菜自然百戰不殆。假如把曹操放到西南,曹操一樣也能建立一個“蜀曹政權”。

而到了後期的戰爭,碰到的對手卻是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王者,甚至還是王者聯盟。同階水平對戰,肯定要比打低級怪困難的多,失敗多也是很正常的。

當然,其他原因還有很多,我們只討論形勢。


我在天邊等你


這只是個人觀點,在早期,曹操軍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兵少但精,這些曹軍精兵應該是曹操當初在陳留募來的士兵。

這些士兵後來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就算是收編青州黃巾,編成青州兵,這些兵員也依然是骨幹,實際上青州兵紀律不整,難當大任,真正的曹軍精兵被當時的人少且精,應該不是指人數眾多的青州兵,而是一直跟隨曹操的陳留子弟兵。

這些士兵在經過和張邈、呂布、袁術和張揚等鬥爭,已經成為當世聞名的精兵。在官渡之戰,曹操只是帶了四萬精兵,之中大部分應該就是這些陳留精兵,曹操知道打仗不是靠人多,只是靠著四萬精兵就打敗了袁紹的十一萬軍士。

但精兵終有其限制,士兵始終是在實戰中鍛練出來的,在北方大定後,曹軍就失去了鍛練的機會,而這批陳留精兵也在逐年的消耗和在經歷二十年的戰爭後成為老兵。一支可能平均四十多歲的軍隊就算再精也很難再戰鬥下去。

在後期,曹軍就沒有了精兵一說,結果是曹操的計謀再精也很難由生疏的軍士們去執行,所以能統一天下的軍隊很多情況是一代人,一旦超過了一代人,就難以平定天下了。





我行異


赤壁之戰後曹操的戰績:

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後,曹操和其他軍事集團的征戰有勝有負,勝多負少。之所以給人一個總打敗仗的印象,是受到《三國演義》“尊劉抑曹”的影響。這是不對的,舉例如下:

1.建安十六年(211)西征馬超與韓遂。曹軍渡蒲阪,據河西,結營渭南,然後巧施離間之計,造成韓、馬聯軍互相猜忌,然後左右夾擊,大破之,獲取關中。

2.建安二十年(215)孫權進攻合肥。曹操讓樂進拒守,張遼李典出戰。這一安排被張遼心領神會,果然確定了逍遙津大捷,擊潰了孫權十萬人對合肥的圍攻。



3.同年,曹操親征漢中張魯,張魯逃奔巴中。

4.這以後曹軍就不行了,得隴沒有望蜀,反而歸了劉備,又被劉備斬了夏侯淵,漢中不復再有,坐看劉備勢力壯大。以後曹軍轉移戰場,視荊州的關羽為主要敵人,又被“水淹七軍”,差一點要被迫遷都。

5.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在被動中做出了聯合孫權抗擊關羽的戰略決策。他派出大將徐晃有效地抵擋住關羽的進攻,才能“假吳手而破關羽”。其實曹操也沒想到呂蒙能輕易得手,而關羽撤軍時,曹操嚴令不允追擊,表面上是孫權大獲全勝,斬殺了關羽。其實是曹操挑起了孫劉矛盾,導致雙方的夷陵之戰。從此曹魏在三國格局中徹底佔了上風。

綜上所述,赤壁之戰後,曹操作戰有得有失,並沒有老朽昏聵,配得上中國古代傑出軍事家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