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道可道,非常道”,真的意味著“道”不可說,一說便錯解嗎?

清幽寧靜


有意思的問題,仙人來回答!

首先,關於國學經典的理解和說法,本來就源流太多,很多東西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有理,根本牽扯不清。

尤其是《道德經》《易經》這一類的論述,真要去看註解源流,估計一輩子都看不完。

莊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單從題主所提的“道可道,非常道”來講,註解說法前前後後就有一大堆。

題主所說的“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是莊子的解法,自然是非常高明的解法。

可是題主,你是莊子嗎?

而且同樣在《知北遊》中,莊子已經做過解釋了: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東郭子問莊子所謂的“道”在哪裡,莊子說無所不在。

東郭子讓他說個具體的地方。

莊子說在螻蟻身上!

東郭子很驚奇:怎麼在那麼下賤東西身上?

莊子又說:在雜草上!

東郭子一根筋:怎麼這越說越賤了?

莊子又說:在屎尿上!

東郭子才不吭聲了。

“道”是一種境界,一種格局,一種理想中完美的精神狀態,但同時它也是因人而異的。

我的牙刷好用,但可以借給別人用嗎?

就算用的人不嫌棄,用完也不必還我了。

我嫌棄!美女都不行……

一個小小的牙刷尚且如此,況乎“道”也?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不過是幾個字而已,甚至《道德經》也不過是聖人餘唾!

怎麼可能代表“道”呢?

“道”在你自己心裡,不在書本,不在他人。

執著於外物本來就已經離“道”很遠了,再被一家之言所矇蔽,那根本就是“離經叛道”!

“道可道,非常道”該怎麼解?

仙人以為,意思就是:小新就是道,還不是一般的道!


煮鶴仙人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德經,對“道”進行了深度的詮釋。道:宇宙萬物衍生演化的規律與法則。

道不輕傳,道不言說, 這裡面有很深的含義在裡面。

道的本質屬性,是虛,空,無,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本元、本始、元始、開端。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無象、無色、無味,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因其具備上述的屬性,故此我們與語言難以真真實實的表達“道”的本體、本質屬性,老子言道:強名曰道,為何強名?也就是老子感悟到了,“道”的這個無象、無色、無味,遍佈於茫茫宇宙當中,並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道有非常道與常道,常道與非常道本就是公倍數的大小,以及物理屬性的升降出入聚散交合。聚則成形,構成有形之氣為之常道有形。散則為氣,以至於無(精微到最精微),構成無形無象無味的精微之氣,此即為非常道。而非常道,因為太過精微,而看不見,摸不著,無法去表達它的形狀,它的顏色味道等等,我們不能夠準確的概括它,但是我們能夠感知感應到它的存在,因為它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處不在。反而我們應用華麗的語言去表述它的存在的時候,將不能夠真實的再現它的本質屬性,反而使更多的人離“道”的本質屬性更遠,因我們自己的闡述,這個道德屬性的,我們是用我們自己理解的思維來進行闡述,而不是道德本身,故此我們不同人的理解就會有不同表達方式來說明“道”的本質屬性,而我們言說的只是道德本質屬性的某一個層面,我們只有在彙集眾多人理解得到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習老子道德經,在老子道德經當中來感悟大“道”的神機莫測。


楊秀峰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本意

老子《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的“常”字原文為“恆”,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大意“大道之理能夠講述探討,但大道處於永遠的變化中並非一成不變,萬物的稱為可以命名但名稱是變化無常的不會永久不變”。

這句話是老子《道德經》的開篇說明,只是一個開場白,不必過度引申演繹,而且顯示老子學說源自《易經》,易理有“不易,變易,簡易”的原則即“窮則變,變則通,通乃久”。

老子的“大道”當然可以講解稱述,否則老子幹嘛寫這“五千言”,老子徹悟《易經》,把易學的精髓轉化為《道德經》,其學說即是要後世明白天道變化無窮,萬物都在運動中,不可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才有“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這都是變化的結果,因此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即是要“順應自然規律,順勢而為”。

好像在《莊子》中有“鑿混沌”的故事,也只是說“大道”並非人人可以明白,天地循環自然規律只要感悟宇宙萬物的變化才能體會!


無憂谷逍遙子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意思並不意味著道不可言說,一說便是錯解,而是真正的智慧,並不存在於文字表象,文字只是眾多承載形式的其中一種。

有的人在讀《道德經》的時候,很容易陷入誤區之中,總在糾結表面字的意思,卻拋開了文字背後承載的意義,這也背離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智慧內涵。

所有文字能夠承載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文字只是通往到的路途,而不是目的本身,真正的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需要用心去感悟。

《道德經》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句話之後,又說了這樣一種狀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思就是說天地萬物未形成的樣子,是天地的元始,萬物本原的命名,是孕育萬物之源。

我們首先要理解,“道”是一種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就存在於浩瀚宇宙之中的狀態,當天地形成之後,“道”又延伸在萬事萬物之中,仍然發揮著自身的作用。

事物的形成、生長和存在都離不開道的力量,這樣一種龐大而又窮極天地萬物的力量,是不受約束不受限制的。

但是文字只是承載的一種形式,不管是文字還是語言,都只是片面的承載狀態,不能完全客觀的表述道的本質和內涵。

一個人想要體悟道的智慧,並且秉持道的德行,最好的狀態就是用心去感悟,而非執著於表象的文字。

很多人就拿木匠輪扁做車輪的故事,來比喻一個人拋開文字形式,對於追求道的最好狀態。

有一天,齊恆公在讀古人的書籍,車輪的木匠輪扁,看到齊恆公在讀古文,就對齊恆公說:“我做車輪做的非常好,有的快有的慢,但是無論怎麼樣,都是既省力又舒服,我兒子學我做車輪,但是他做出來的和我做出來的相比差了很多,這其中的區別,就是因為我做車輪有幾十年的經驗,我可以把技術傳授給兒子,但是做車輪的手感以及心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有一天如果我死了,我的兒子可以繼承我的技術,但是卻繼承不了我內心對於做車輪的感受,有些東西是說不明白的,必須要用心體會,所以您在讀書的時候,讀的是文字的表象,而非智慧的本質。”

所以我們在追求道的智慧時,一定要注意:文字只是一種承載形式,萬不可拘束於表象,而忽略了智慧的本身。

如果把文字比作一葉扁舟,那麼“道”就在對岸,我們需要乘坐“文字”這一葉扁舟,才能見到對岸的“道”,但是切記,“扁舟”永遠不是道的智慧本身。


國學書舍


“道,可道,非常道”,語出《道德經·第一章》“天地之始”,意思是“能用語言表述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恆的、終極的‘道’。”

這句話說得很玄妙,讓人們不能夠一下子就很清楚地知道它說的究竟是什麼,而正是這種玄妙感吸引了一部分人的興趣。

這不是說意味著“‘道’不可說,一說便解錯”,而是指用語言表述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終極的道,這和人們常說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一個道理。

有資料表明,“常”字其實在《老子》中本來寫作“恆”字的,但是為了避漢文帝劉恆之的名諱,原來的“非恆道”就被改成了“非常道”。不過,雖然字換了,但意思沒有變,“常”也是“恆”的意思。

“道”在老子那裡基本上有這幾種含義:

一是作為宇宙之本原的“道”,一是作為自然規律的“道”,還有一種就是作為人事法則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不定時讀書


是老子的認識侷限,這些規律的東西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卻是不能違背的靈魂,它們自身包含規律,但又看不到規律在哪裡?比如,生老病死,人人不可避免,為什麼?你可以說,這是規律。規律怎麼來的?老子說不了,道可道非常道。至今為止誰能說得了?還在重複道可道非常道的千古名言。

其實,人類及萬物的壽命是聯繫與平衡,與誰平衡,當然是食物鏈,這種平衡規定了不同層級的物種的體格、食量、數量、壽命,都需要平衡,一旦失衡,食物鏈解體,集體滅亡。最初的人類的壽命來源於食物鏈,後來,人類建立了人造食物鏈,這時人類的壽命就與人造食物鏈建立了直接聯繫,而人造食物鏈的平衡是與生產力息息相關的,所以,人類的壽命隨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升高。這是人類的特殊平衡,動物界就沒有這一平衡。未來人類的壽命將與探測宇宙相平衡,人類的壽命500歲,1000歲,10000歲都是合乎規律的,所謂的規律就是固定聯繫,就是固定平衡。壽命的不同層次是為宇宙的最優化服務的。假如,原始人集體活到100歲,依靠體力勞動生存的人類,老人佔去一半多的比例,必然吃完用完,社會發展就會十分遲緩,不符合最優化的目標。



老張觀世界o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道(天道自然之道)無中生有(一)之規律是天道自然本質,道的本質的“無”是微觀世界非物質的抽像規律,是萬物主宰的最高存在。是內含陰陽之氣未分開的元陽之氣一一陰陽渾沌氣團為物質的一。

道可道,我們之所以稱它為萬物元始生成之本原,是以它負陰抱陽,衝氣為和。道無情無畏無限大無為無不為,道即天道自然規律循環無始無終之規律。以陰氣漸衰陽氣始發漸盛之泰道,即莊子畫卦圖示:物極必反坤陰盛氣到大極點乾陽微弱之陽氣漸初生位在右位東方位春分點。道行至陽盛極點至左位西方秋分點,為陽盛極必衰,陰寒重濁之氣始生的秋分時日,萬物肅殺氣漸長。泰道在天為上為陽為清為柔,為無情有情,無為無不為。在中為人道,人道和諧和睦無爭有爭而共生共存,人道無爭有爭和為貴。在地為下為陰為濁為剛。天柔地剛君柔臣剛為泰道人道正道。人道必須效法天道自然之道,是天道統領下的一部分。人為自然之生物就必須效法天道。人君(君主,天子,皇王)為上為明為柔為弱,為無為,行無為治國之道。臣民為在下行剛行強行有為之正道。人君在上應天行柔 弱,行無為有為。臣民在下應地行剛行強,行有為。人道應該君柔為弱為無為。為臣下應該剛強有為以應天道。君主柔弱行無為無不為。臣子行剛強有為無不為。若是君王高高在上行剛行強一人遮天有為貪天之功統治,而臣在下行柔弱無為被支配役使,天下會大亂便是違天道的悖道人治偽道。

宇宙自然規律我們稱它為天道,它廣大無邊無際無極,威力無窮大,不可戰勝,統攝一切所有,不是可以憑想像出的一般認知的樣子,無法用語言可形容。


明明爺爺922


不是這樣解釋。

道可道。

道即路。

第一個道,是用路來打比方,即世間萬物之路,這個路是抽象的哲學意義的路。

第二個道,是路的動詞,就是走。

道可道的意思,就是:這個叫道的路啊,可以走。

非常道呢?

常,就是通常,一般。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是通常走的路。

連起來,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

這個叫道的路啊,可以走,但又不是通常走的路。

和什麼說不說……沒關係。



真相很簡單


老子這句話是說,日常語言很難表達清楚,並沒說一說就錯,只能說說出來就不是道了。

因為我們用日常語言所要描述的對象都是有形有狀的形而下的實物。而道卻是恍兮惚兮,又寂兮廖兮的形而上,就是說它是看不見摸不著,又寂然寥廓的存在,該如何描述呢?

它化生萬物又附著於萬物,莊子說道在螻蟻,道在稗草,道在瓦礫,道在屎尿,它隨器賦形,萬姿千態,它在花為🌸,在水為水,在天為☀️🌙星🌟辰,在地為山川河流,總之,遍法界,盡虛空,該用什麼語言來描述呢?

所以不好用日常語言來描述,因為你可以這樣說,他可以那樣說,如同盲人摸象,各執一詞。因此說“道可道非常道”。那麼老子是怎麼闡述的呢?

老子是用我們日常能感知到的實物來比喻的。比如用水來形容道的善利萬物而不爭,解釋道的為而不爭,柔弱勝剛強;用山谷、玄牝比喻道的虛空神奇和化生萬物而生生不息的永恆不滅;用車轂、房屋來比喻道的空、無之功用;用嬰兒的天性自然來比喻道的素樸無慾,等等。

但這些用來比喻道的屬性功能的實物,僅僅是道的所有性狀功能的某一方面的類似,但不能代表道的屬性。

比如老子以水喻道,說“上善若水”,為何說他上善呢?因為它善利萬物而不爭,又善於居最理想的位置,是最公平無私的,它外柔內剛,攻堅強者莫若水,它居則靜隨方就圓,動則順天時,佔地利. 等。

水似乎已經是至善至高境界了。但也不能完全代表道的本質屬性,因為水是“有”,而道卻是“無”,所以,也只能說水“幾於道”,而不是道。

由此可見,沒有任何一樣我們感知到的東西可以代替道,所以也就沒有任何語言可以描述清楚它。


問道黃老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不能武斷理解為“道”一說便錯,老子這句話是在表達“道”的一種特性,即“道”的靈活性。“道”並不是可以用概念規定起來的“死物”,畢竟我們人比較喜歡下定義,將一個事物用概念描述出來,以便讓我們更好了解它。但是,“道”本身具有“靈活性”的特點,我們不能說它是“一層不變”的。

如果我們用概念規定“道”,那麼無疑是對“道”靈活性概念的一種否定,所以老子才有“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

但是“道可道,非常道”主要作用是表現“道”的一個靈活性,並不是說我們一說“道”就錯,只能說,我們一說“道”,就不是“道”本身,但是我們說出來的“道”,並未和本原的“道”背道而馳。或者這樣說可能比較好理解,我們嘴巴里面說出的“道”,有“道”的一二分模樣,但和本原的“道”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1、為什麼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道”了?

要理解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內在含義,我們首先來解決一個問題,便是為什麼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道了?

“道”是什麼呢?“道”是老子觀察到的一種讓天下萬物得以擁有各自特性繁衍生息的存在,但是,這種存在十分“靈活”,人語言的表達能力,還是比較有限的,說出來,就意味著對某物進行“限定”,下了一個“定義”。

我們人類可以給萬事萬物下定義,比如,給花下定義,給草下定義,給樹下定義,那是因為花草樹木這些東西,它們在這個世界有一個穩定的狀態。但

人類不能給“道”下定義,因為一旦下了定義,就偏離了“道”的特性。

要知道,萬事萬物背後都有個“道”,萬事萬物也因為背後的“道”而成為萬事萬物,如果我們給“道”下定義,那麼“道”就被我們僵化定義為“一物”,這時,作為一個“物”,無疑就有“穩定”的狀態。一個擁有穩定狀態的“物”,還有什麼能耐去成就天地間靈活萬變的世間萬物?

所以,因為“道”成就世間萬物的靈活性,我們可以在路邊的花草中發現“道”,在磚瓦中發現“道”,甚至在“屎溺”中發現“道”,這是因為

“道”不能被我們人概念化,它是靈活的。

所以,我們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道”本身了。因為“道”不是可以用人的語言所規定的存在。

2、那麼我們說出來的“道”就是錯誤的嗎?

知道了“為什麼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道了”這個問題,我們再來探索一下,“我們說出來的道,就一定是錯誤的存在嗎”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說出來的“道”雖然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但是,也不能說是完全正確的,這一點需要大家好好理解。

首先,“道”十分宏大廣博,想要徹底瞭解它,人類還差得遠。但是,差得遠並不是說它不可知,道家不是虛無的神秘主義,不要將道家理解為虛無的神秘主義,如果這樣理解,便是走極端了,不符合老子“知止”的智慧。

我們雖然難以完全徹底瞭解“道”,但是我們可以慢慢去接近它,老子莊子就是典型在慢慢接近“道”的存在。就猶如老子看到了“道”靈活性的特點,繼而指出“道”是不可言說的存在,這便是老子接近“道”的結果。

所以,我們說出來的“道”,雖然不能說完全正確,但是,也不能說完全錯誤,我們都在漸漸接近“道”的路途中。至於徹底瞭解它,就當前而言,可能還有些個遙遠。

3、老子強行取的名字“道”

而“道”從《老子》一書中,我們當知道,老子為了讓世人瞭解還有這樣一個成就萬物而不居功自傲之以萬物為芻狗的“道”存在,所以才給這個存在取名為“道”。雖然老子知道,一旦用人類語言規定了“道”,就不是“道”本身了,但是為了讓人瞭解它,繼而老子給這個成就萬物的存在強行取了個名字“道”。

由此,我們需要明白,老子強行取名的行為,並不是說“道”不可以被人們認識,只是說人語言有侷限性,還不足以定義它。而老子既然會強行取名,便一定程度在暗示,老子實則是肯定“道”可以被認識,不然就不會有教人“順道而為”的《老子》這本書了。

4、結語

說了這麼多,還是想表達一個觀點,就是人說出來的“道”雖然已經不是“道”本身了,但是並不是說,一說出來就是錯的。我們對於“道”的理解,尚處於一個“不全對”,但也“不全錯”的狀態。

因為“道”具有“靈活性”,是不可以被規定的存在,所以人用語言去“規定”它,這被規定成文字的“道”自然就不是原來的“道”了,但是我們起碼能夠通過語言大致瞭解它的輪廓。

所以,大家需要明確,並不是說“道一說出來就是錯的”,只是說,說出來的“道”肯定是不全對的,或者說不準確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