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起源於商,傳承三千餘年,能寫成文章還有幾人?

文言文起源於商朝甲骨文。經過春秋時代到了,正式出現了文言文,從當時所使用的書寫材料和書寫效率上來看,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商朝顯然不具備創作產生與口語相對應的白話文的物質基礎。

文言文起源於商,傳承三千餘年,能寫成文章還有幾人?

在商朝的後期,殷商時代,又出現了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東周時期,進一步又出現了刻在石材上的石鼓文,但金文、石鼓文與甲骨文一樣,也存在著文章的刻寫速度慢,製作成本高等問題。這些技術難題致使當時的文章通常都是言簡意賅的關鍵詞或短句,由此奠定了中國古代文言文的語法基礎。

文言文起源於商,傳承三千餘年,能寫成文章還有幾人?

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三千餘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文言文起源於商,傳承三千餘年,能寫成文章還有幾人?

其實清朝的古文只有知識分子用,平名百姓是不會的,後來胡適、魯迅等人為了想讓更多人讀到,讀得懂書,於是寫了第一本白話文的書,引起了社會的熱烈反映,最後就由古文發展為白話文。

文言文起源於商,傳承三千餘年,能寫成文章還有幾人?

曾有人表示,白話文表達一個意思字數太多,沒有文言文精簡。胡適卻舉了個例子,古文用四個字表達的“無能為力”,白話文三個字“辦不了”就表達了。

文言文起源於商,傳承三千餘年,能寫成文章還有幾人?

推廣更能夠被普通大眾接受和學習的語言形式,確實是新文化運動那個時代的必須,但是胡適先生所舉的這個例子,其實並不正確。無能為力潛臺詞是:我才疏學淺,實在是幫不上您什麼忙。“無能”才是關鍵,“為力”只是結果。而“辦不了”三個字,雖同樣達到了拒絕別人的結果,但情感上就很生硬,容易讓被拒絕的一方產生更強的不適感。

文言文起源於商,傳承三千餘年,能寫成文章還有幾人?

最主要的是,現在的年輕人是不是讀魯迅的文章比較拗口,如果文言文不復興,再過幾百年,後人讀我們的文章有可能像英國人現在讀莎士比亞一樣。後人應該不懂涼涼是何意,也看不懂大吉大利,今晚吃雞。扎心了吧,老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