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力宝:李经纬一手带大的饮料帝国,为什么最后闹得分手?

由于健力宝篇幅比较多,因此分为两篇

健力宝:李经纬一手带大的饮料帝国,为什么最后闹得分手?

这或许是中国企业史上史上最悲伤的一张照片

1984年,中国一批标杆企业都建立在这一年,如联想,万科,海尔等等,而我们今天说的主人公健力宝也是出生在这一年,出生地就是广东三水。“妈妈”李经纬。

李经纬原来是一家酒厂的老板,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之前,他听到重大的消息,就是中国代表团还没有指定的饮料,恰巧李经纬正好接触到了“肥宅快乐水”可口可乐。

于是内心的小九九就开始盘算着,我能不能也做一款类似可乐的饮料呢?其实当时国内模仿者不少,比如西湖可乐,少林可乐等等。

机会总是会被这些能人给找到,李经纬偶然听到广东体育科学院在研究运动饮料。研制出一种“能让运动员迅速恢复体力,而普通人也能喝”的饮料。其实所谓的功能运动饮料,就是在水里加了点电解质。商人的嗅觉总是特别灵敏。他便与之合作。而当时这款饮料的叫法更加奇怪叫“促超量恢复合剂运动饮料”。这样的名字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作死啊。更别说成为奥运会指定饮料了。因此李经纬苦思冥想出了一个新的名字——“健力宝”,听上去朗朗上口,还含有“健康、活力”的保健意义。健力宝的商标则是产品开发的陈新金医生自告奋勇设计的,请自己喜爱书法的哥哥将“健力宝”三个字写在一张宣纸上,李经纬又请县里的广告公司设计出一个由中国书法与英文字母相结合的商标图形。别说这个商标在当时还真是厉害了。

那个年代国人觉得易拉罐包装的饮料特别高档。因此李经纬也决定用易拉罐做包装,以此来提升健力宝的档次。谁知国内厂家没有这技术,李经纬没办法只能找到深圳的百事可乐用易拉罐罐装生产线代工生产健力宝。

当时健力宝在国内运动饮料这块几乎毫无对手,加上易拉罐的包装,因此毫无意外的成为了中国奥运会代表团指定的运动饮料。

幸福来的太突然,中国代表团在这一届奥运会一举拿下了15金,金牌数仅次于美国、罗马尼亚、联邦德国,位居第四。奥运会的成功,我们国民的热情和自豪感,相信大家都懂的。因此健力宝也获得了巨大的关注。

在女排决赛场上,我们的女排姑娘们势不可挡,直落三局,干净利落的击败东道主美国队,实现了“三连冠”的鸿鹄伟业,外国媒体觉得不可思议啊,某位国外记者发表了一篇花边新闻稿《靠“魔水”快速进击?》,因为他惊奇的发现中国女排在间息的时候都在喝一种他们从没有看到过的饮料。因此猜测中国这次能勇夺15快金牌和这一款中国魔水有巨大的关系。国内的随团记者也将这篇文章转发到国内媒体,就这样“中国魔水”与“东方魔女”(对中国女排的昵称)的交相辉映。健力宝在国内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花一分广告费的健力宝,享受到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随着健力宝开始铺货,其销量是节节上升啊。犹如坐上了火箭。1984年销售额345万,1985年销售额1650万,1986年突破了一个亿,达到了1.3亿。

当时来提货的货车是堵得三水县水泄不通啊!据说连进货的批条都能炒到2万元以上。

1987年的六运会上。李经纬大手笔的从可口可乐手里抢来了六运会指定饮料的赞助。然后又是铺天盖地的宣传效果,整个六运会几乎是成了橙红色海洋。让人再次印象深刻。

六运会之后健力宝的销售额也顺利的突破了2.7亿元。随后健力宝也登上了让中国企业又爱又恨的央视,(之前几篇我们也说到了央视标王的悲惨经历,有兴趣的可以翻找一下)广告词也非常的简单。您想身体好,请喝健力宝。

健力宝的崛起,意味着中国饮料市场的春天已经到了,与此同时一大批跟风者也进入了市场,有强大的太阳神和娃哈哈,但是奇怪的是尽管太阳神和娃哈哈销售的都非常不错,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和健力宝正面竞争过。因此健力宝的竞争对手只有一个,就是他自己。

1991年,李经纬策划出了一个惊天策划“拉环有奖”。只要拉到印有特殊图案的拉环,就能获得巨大的奖金5万元,这下在全国可是炸了锅啊。在1991年这个5万元是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还成为了骗子发财致富的手段。李经纬还宣布每年投入数百万的奖金,从200万递增到了800万。

健力宝本身的影响力加上拉环有奖的促销刺激,健力宝的销量可想而知,一骑绝尘啊。1994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8亿。同年的十周年庆典,李经纬更是大手一挥,包下了广州市所有的五星级酒店大宴宾客。

健力宝一切都往着利好的方向走着,看不到任何危机的迹象,一路狂奔着。

1994年前后由于饮料市场和保健品市场的大热,进来抢食的企业越来越多,比如我们之前说到的,三株,飞龙,还有太阳神,娃哈哈等企业。(娃哈哈到最后逐渐退出了保健品市场,很大原因是因为健力宝)面对着三株,飞龙等企业咄咄逼人的广告面前,李经纬也有点头脑发热,也开始了那种吹牛逼不要钱的广告。什么常年卧床的老大爷喝了健力宝竟然痊愈了,什么感谢信之类的方式。把健力宝吹成了无所不能的饮料。

值得庆幸的李经纬还是醒悟过来了,他发现了这类广告的危险性,面对市场经理的抱怨,(当时这类广告能大大提升健力宝的销量,虽然在现在看来这些广告傻子才会信,但在那个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未成型的时代是非常受用的)还是毅然决然的中止了这一类广告的传播。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在饮料和保健品市场信用崩塌之时,全国只有两位幸存者,就是李经纬的健力宝和娃哈哈的宗庆后。(娃哈哈是在1995急流勇退,全面撤回充满谎言的保健品市场,说起来还是要感谢李经纬的)

1996年是中国饮料市场的一个分水岭,可口可乐开始了对中国的布局,统一和康师傅也开始果汁饮料和茶饮的推广。娃哈哈和乐百氏也大举进入了纯净水市场。一下子饮料市场徒然被撑大了。

然而面对来势冲冲市场冲击,李经纬似乎完全看不见,依旧是一款产品打天下。

也许李经纬就认为自己是中国的可口可乐,认为健力宝可以像可口可乐一样,一款产品足以打天下。与其跟对手打的头破血流还如坚守不可竞争的“魔水优势”,稳步前进,逐步发展。

1994年李经纬进军美国市场,花了500万美元在帝国大厦买下了一层办公楼。试图用中国魔水来征服美国消费者,然后事实是残酷的,除了唐人街和一些华人超市有售之外,你在美国压根就找不到卖健力宝的地方。但是进军美国市场的消息在国内发酵了,他强烈的迎合了国人日益增长的民族自豪感,使得健力宝在很多消费者心目中成为了民族品牌。产生了难以估值的品牌传播效应,健力宝也因此种在了很多人的心中。

此时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摆在李经纬的面前,就是健力宝的产权问题。在这长达10余年时间内,李经纬是三水的英雄,地方的财税大户,地方官员对健力宝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的。

随着TCL和美的的集团的股权的完美解决,也让李经纬下定决心解决股权的问题。 于是他开始着手让健力宝在香港上市,从而一次性解决股权问题,同时决定投资10亿在广州建造健力宝大厦,把总部从三水搬到广州。

1997年,38层的健力宝大厦落成,此时的健力宝也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高峰,1996年销售额就突破了50亿。更是被评为第一批中国驰名商标,90年代中国公众心目中十大知名品牌。健力宝搬到广州无疑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

1997年秋,三水否决健力宝上市。

1988年开始,三水开始严格监控健力宝的每一笔经费。

1999年李经纬提出股改,4.5亿买下三水的股份,并在三年内付清。不过并未谈成,计划失败告终。

就这样健力宝股权改制问题就这样被无限期的拖延着。然而这么一耗让健力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1997年的销售额54亿创造历史之后,销售额开始逐年下降,到2001年跌倒了31亿。上交的利税也从一亿下降到了2000万。

三水开始着手卖掉健力宝。三水找来了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作价3.8亿将健力宝百分百的股份全部出售。但是当时舆论的压力特别大,加上此时健力宝管理层宣布愿意4.5亿赎身,并且拒绝新加坡人的审核查账行为。

面对各方的压力,三水和新加坡之间的方案很快流产了。之后还一度找到了宗庆后,但宗庆后面对李经纬的劝说,因此这个方案也流产了。

随后李经纬此时再次找到三水谈判,此时李经纬击退了新加坡人,宗庆后,再加上舆论占得的上风。

双方商定,李经纬团队一次性拿出4.5亿买走全部股份。从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健力宝似乎即将迎来转机,不过命运还是玩弄了一把李经纬。

这时年仅28岁的张海,张大法师出场了!

下篇文章在继续讲之后的健力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