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饮料品牌健力宝为什么没落了?

对于很多80、90后来说,可能还会记得当年电视里经常播放的健力宝广告,但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健力宝不仅没有完成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抗衡的使命,反而被娃哈哈、汇源、达利园等后起之秀超过。为什么曾经风靡一时的碳酸饮料健力宝会衰落呢?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健力宝辉煌的历史。1984年,45岁的李经纬在佛山市三水区开发出了健力宝。关于健力宝的诞生,有一段传奇的历史,1982年,一位叫欧阳孝的教授找到李经纬,向他推荐一款新型饮料,那就是在美国早已流传的碳酸饮料。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一样的是,这款饮料还含有碱性电解质,能迅速补充人体流汗后流失的矿物质,缺点是没有普通碳酸饮料的口感好。欧阳孝找到李经纬,希望研究出口感、营养、微量元素三者相结合的饮料。这个主意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但当时是刚刚改革开放,想要研制出一款新型饮料是很前卫的想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饮料品牌健力宝为什么没落了?

李经纬拿出了自己经营的酒厂的一点利润给欧阳孝开发,结果真的开发出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经纬是一个实干而冒险积极的企业家,支撑着后来事业的发展。

经过上百次试验,这款饮料终于被研制出来。1984年,李经纬花费25万元的价格,让健力宝成为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12支国家队的专用饮料,从此一战成名。25万元,这对于当时年产值仅90余万、纯利润不足5万元的三水酒厂来说,简直是豪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经纬是一个营销高手,而且敢于冒险。

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饮料品牌健力宝为什么没落了?

1990年,健力宝又赞助了第十一届亚运会,此后十多年还赞助许多体育活动。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健力宝这样做是非常恰当的,因为体育运动后会流很多汗,急需补充能量和矿物质,于是含电解质的碳酸饮料就成为首选。

1984年,健力宝销售额达345万元,1985年达1650万元,1986年达1.3亿元。此后15年,它一直是民族饮料第一品牌。1997年,健力宝达到辉煌的顶峰,年销售额突破55亿元。但随后健力宝内部出现一系列问题,销售额大幅下降,2000年,销售额下降到31亿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1,体制困局。从成立起到2002年,健力宝是国有企业。1996年,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通过对国有企业的重组,使得产权更加清晰。1997年,健力宝在广州的大厦建好,却与三水市政府关系走向恶化,因为它是当地政府最重要的税收来源,顶峰时期所交税收是当地财政收入的45%。据媒体传闻,健力宝大厦没有经过三水政府的批准,造价之高让政府怀疑有转移资产的嫌疑。为了对健力宝集团加强控制,集团每研发一种新品都要经过当地政府的审批。

1997年,李经纬团队精心策划健力宝在香港上市,政府审核时,拒绝了李经纬经营团队可购买股票的申请,李经纬一怒之下放弃上市,企业与政府的交恶正式公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饮料品牌健力宝为什么没落了?

1999年,李经纬向政府提出,在公司内部实施员工股份合作制,由管理层自筹资金4.5亿元,买下政府所持有的股份,方案再次被政府否决。

2002年,三水市政府把健力宝75%的股份以3.38亿元的价格卖给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由张海出任董事长。张海出任后,并没有能力管理健力宝,结果把公司弄得一塌糊涂。

2005 年10 月,统一集团收购健力宝贸易公司,获得健力宝品牌。

后来李经纬就退出健力宝集团,2011 年被广东省佛山法院判定贪污,判处有期徒刑15 年、并没收个人财产15 万元。2013年,李经纬含恨死亡。

健力宝是由李经纬一手创办的,但当时却属于国企,他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而三水市政府却极其短见,不愿意健力宝把总部搬迁到广州,急于把它卖掉,无疑是竭泽而渔。当李经纬被踢出局后,健力宝因为缺失主将,于是就走下坡路了。

2,管理混乱。健力宝是李经纬创立的,长期以来,公司没有完成现代化的组织结构建设,主要高管都是跟随李经纬的创业元老,在2002-2005年的股权更换期间,管理非常混乱,极其缺少专业的人才。

3,盲目的多元化。健力宝奇迹般地崛起后,带给了李经纬极大的信心,于是做了一系列多元化投资,涉及地产、医药、快餐、体育服装、酒店、媒体等多领域,结果因为资金链断裂,陷入危机,而后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狙击。同时娃哈哈、乐百氏、康师傅、统一等竞争对手相继在其它饮料上发力,导致健力宝的市场进一步萎缩。

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饮料品牌健力宝为什么没落了?

总的来说,李经纬创立了健力宝是非常伟大的,但他成功后自信心膨胀,屡次和三水市政府作对,结果在股权尚属于政府的情况下,无力反抗而失败。

由于健力宝的失败,截至现在,中国的碳酸饮料巨头全部是外国品牌,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七喜和美年达。

2015年,健力宝的营业额只有15亿元,而可口可乐集团的营业额却高达418.63亿美元,位居世界五百强第235位。由此可见,中国的食品、饮料品牌想赶上并超越外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