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中國第一飲料品牌健力寶爲什麼沒落了?

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可能還會記得當年電視裡經常播放的健力寶廣告,但一晃二十年過去了,健力寶不僅沒有完成和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抗衡的使命,反而被娃哈哈、匯源、達利園等後起之秀超過。為什麼曾經風靡一時的碳酸飲料健力寶會衰落呢?

首先讓我們來回顧健力寶輝煌的歷史。1984年,45歲的李經緯在佛山市三水區開發出了健力寶。關於健力寶的誕生,有一段傳奇的歷史,1982年,一位叫歐陽孝的教授找到李經緯,向他推薦一款新型飲料,那就是在美國早已流傳的碳酸飲料。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不一樣的是,這款飲料還含有鹼性電解質,能迅速補充人體流汗後流失的礦物質,缺點是沒有普通碳酸飲料的口感好。歐陽孝找到李經緯,希望研究出口感、營養、微量元素三者相結合的飲料。這個主意在今天看來再普通不過,但當時是剛剛改革開放,想要研製出一款新型飲料是很前衛的想法。

20世紀90年代中國第一飲料品牌健力寶為什麼沒落了?

李經緯拿出了自己經營的酒廠的一點利潤給歐陽孝開發,結果真的開發出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李經緯是一個實幹而冒險積極的企業家,支撐著後來事業的發展。

經過上百次試驗,這款飲料終於被研製出來。1984年,李經緯花費25萬元的價格,讓健力寶成為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中國12支國家隊的專用飲料,從此一戰成名。25萬元,這對於當時年產值僅90餘萬、純利潤不足5萬元的三水酒廠來說,簡直是豪賭。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李經緯是一個營銷高手,而且敢於冒險。

20世紀90年代中國第一飲料品牌健力寶為什麼沒落了?

1990年,健力寶又贊助了第十一屆亞運會,此後十多年還贊助許多體育活動。從營銷的角度來看,健力寶這樣做是非常恰當的,因為體育運動後會流很多汗,急需補充能量和礦物質,於是含電解質的碳酸飲料就成為首選。

1984年,健力寶銷售額達345萬元,1985年達1650萬元,1986年達1.3億元。此後15年,它一直是民族飲料第一品牌。1997年,健力寶達到輝煌的頂峰,年銷售額突破55億元。但隨後健力寶內部出現一系列問題,銷售額大幅下降,2000年,銷售額下降到31億元。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個原因:

1,體制困局。從成立起到2002年,健力寶是國有企業。1996年,中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國企改革,通過對國有企業的重組,使得產權更加清晰。1997年,健力寶在廣州的大廈建好,卻與三水市政府關係走向惡化,因為它是當地政府最重要的稅收來源,頂峰時期所交稅收是當地財政收入的45%。據媒體傳聞,健力寶大廈沒有經過三水政府的批准,造價之高讓政府懷疑有轉移資產的嫌疑。為了對健力寶集團加強控制,集團每研發一種新品都要經過當地政府的審批。

1997年,李經緯團隊精心策劃健力寶在香港上市,政府審核時,拒絕了李經緯經營團隊可購買股票的申請,李經緯一怒之下放棄上市,企業與政府的交惡正式公開。

20世紀90年代中國第一飲料品牌健力寶為什麼沒落了?

1999年,李經緯向政府提出,在公司內部實施員工股份合作制,由管理層自籌資金4.5億元,買下政府所持有的股份,方案再次被政府否決。

2002年,三水市政府把健力寶75%的股份以3.38億元的價格賣給浙江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由張海出任董事長。張海出任後,並沒有能力管理健力寶,結果把公司弄得一塌糊塗。

2005 年10 月,統一集團收購健力寶貿易公司,獲得健力寶品牌。

後來李經緯就退出健力寶集團,2011 年被廣東省佛山法院判定貪汙,判處有期徒刑15 年、並沒收個人財產15 萬元。2013年,李經緯含恨死亡。

健力寶是由李經緯一手創辦的,但當時卻屬於國企,他並沒有實際的控制權,而三水市政府卻極其短見,不願意健力寶把總部搬遷到廣州,急於把它賣掉,無疑是竭澤而漁。當李經緯被踢出局後,健力寶因為缺失主將,於是就走下坡路了。

2,管理混亂。健力寶是李經緯創立的,長期以來,公司沒有完成現代化的組織結構建設,主要高管都是跟隨李經緯的創業元老,在2002-2005年的股權更換期間,管理非常混亂,極其缺少專業的人才。

3,盲目的多元化。健力寶奇蹟般地崛起後,帶給了李經緯極大的信心,於是做了一系列多元化投資,涉及地產、醫藥、快餐、體育服裝、酒店、媒體等多領域,結果因為資金鍊斷裂,陷入危機,而後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狙擊。同時娃哈哈、樂百氏、康師傅、統一等競爭對手相繼在其它飲料上發力,導致健力寶的市場進一步萎縮。

20世紀90年代中國第一飲料品牌健力寶為什麼沒落了?

總的來說,李經緯創立了健力寶是非常偉大的,但他成功後自信心膨脹,屢次和三水市政府作對,結果在股權尚屬於政府的情況下,無力反抗而失敗。

由於健力寶的失敗,截至現在,中國的碳酸飲料巨頭全部是外國品牌,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碧、七喜和美年達。

2015年,健力寶的營業額只有15億元,而可口可樂集團的營業額卻高達418.63億美元,位居世界五百強第235位。由此可見,中國的食品、飲料品牌想趕上並超越外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