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導讀】容易恐懼的情緒可能是天生的,但勇敢的品質並不是天生的。

文 | 木棉花 來源 | 養育男孩(ID:breedboy)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1

閨蜜說昨天晚上給閨女讀繪本,她一點反應都沒有,瞪著兩隻圓溜溜的大眼睛看著窗戶發呆。問她在看什麼,她說“媽媽,我害怕”。還一邊說,一邊往我懷裡鑽。

閨蜜仔細一看,以為是窗簾沒拉好,因為窗簾露出了一條縫,所以又重新拉了一遍窗簾。

不一會兒,孩子又問,“媽媽,外面有怪獸嗎?”

閨蜜說,“沒有,我們家住在28樓,有怪獸也進不來”。

可孩子還是很害怕,哭著喊著要我陪她一起睡,一口一聲的“媽媽,我害怕”,連床頭的小夜燈也不讓關……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朋友小楠前幾天跟說起女兒要求她“陪睡”的事兒,心裡還在犯嘀咕,她說自己死活想不明白三歲的女兒到底在害怕什麼?

明明窗簾拉好了,也明確地告訴她外面沒有怪獸,可孩子為什麼還是會害怕呢?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媽媽都曾有過小楠這樣的體會——明明自己跟孩子解釋了,也安慰孩子了,為什麼孩子還是會感到害怕?

媽媽們搞不明白孩子的小腦瓜裡整天在琢磨些啥,也不明白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麼,更不知道那些害怕從哪裡來……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2

孩子的害怕從何而來?

孩子害怕其實就是一種恐懼心理,也是一種常見的情緒,調查發現,90%的兒童在發育的某一階段都產生過恐懼反應。

孩子的恐懼從何而來?其實主要受兩個方面的影響——


1、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在《兒童情緒心理學》這本書裡指出:人類天生對比自身強大的事物和神秘不解的現象懷有一種敬畏之情,而這種敬畏之情的本質就是恐懼。

因此,孩子對某些事物的恐懼是一種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情緒。

人類在原始時期,當對世界的認知尚不發達時,出於防禦機制,我們傾向於產生恐懼的情感。

恐懼,可以讓我們規避危險、保護我們的安全,讓人類得以繁衍壯大。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比如兒子小時候,給他讀過一本繪本故事,《哈利去醫院——醫院不是個可怕的地方》。

繪本中講述了一個叫哈利的小男孩兒,他生病了,必須去醫院。

可是他從來沒有去過醫院,面對醫院完全陌生的環境,一想到要打點滴,還得在醫院過夜,哈利就覺得特別害怕。

像小哈利一樣,孩子們除了第一次住院會害怕,內心往往還有各種各樣的害怕,比如:害怕從沒見過的小動物、害怕突然出現的聲音、害怕電閃雷鳴、怕黑、怕見生人……

對孩子們而言,一切未知的事物或陌生的環境,都會讓他們感到不安,他們會因為不知如何應對而產生恐懼心理。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2、受社會環境、語言文化的影響,部分恐懼是後天“習得的”

比如:孩子在看電視節目時,劇中人物驚恐的眼神、猙獰的表情、突然出現的驚險鏡頭等都會讓孩子敏銳地捕捉到“危險”的信號,並由此產生恐懼心理。

有些大人為了讓孩子快點睡覺,就會嚇唬孩子:“你再不乖乖睡覺,警察就會來抓你,外面的怪獸就會把你吃掉!”孩子在大人這種語言的“威懾”下,也會產生恐懼心理。

同時,孩子自身的經歷也會導致“習得恐懼”。

我兒子四歲時,有一次吃飯,因為我沒有把魚刺完全剔除乾淨,他吃魚時被卡到了,當時嚇得哇哇大哭。

雖然後來魚刺被醫生打麻藥取了出來,而且只有一根頭髮絲那麼細。但這件事過去後很長時間,我兒子一看到吃魚就躲。

孩子因為遭遇過一次小小的“創傷”,就會害怕重複體驗同一種負面感受。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3

當孩子說“我怕”時

你要怎麼做?

孩子恐懼時,爸爸媽媽的積極回應,是給孩子最好的“安慰劑”。

當孩子訴說自己的恐懼時,最需要的其實是父母積極的回應,爸媽可以怎麼做?

1、積極地傾聽,告訴孩子我能理解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提到:

遭遇他人的痛苦時,我們常常急於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

可是,傾聽意味著全心全意地體會他人的信息——這為他人充分表達痛苦創造了條件。

當孩子說出“媽媽,我害怕”時,本能的反應就是“這有什麼好怕的”,似乎孩子的“害怕”在大人眼裡是就是一個“不合理的存在”。

這樣的安慰其實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給孩子的恐懼“雪上加霜”。

但積極的傾聽需要媽媽全身心地投入,不止用耳朵,更是用心去聽孩子的訴說,專注地體會孩子感受。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2、無條件的接納,你感到恐懼並不丟臉

孩子因為想象力比大人更豐富,同時認知能力又有限,所以很多在大人看來並不值得害怕的事物,在孩子的眼裡就會成為被放大的“恐懼對象”。

比如:一隻玩具蜘蛛、一條玩具蛇、一把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槍……

當他們因此產生恐懼,無助地說出那句“媽媽,我害怕”時,我們不必過於擔心,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會一直陪著你”。

我們要允許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要接納孩子心中的不安,讓孩子體會到跟媽媽待著一起是安全的。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3、正確引導,讓孩子描述出來,就沒那麼可怕了

皮亞傑的“兒童泛靈論”認為:

處在“前運算階段”(即2~7歲)的兒童,還無法區分什麼物體是有生命的,什麼物體是沒有生命的,而是會把自己的意識和意向推向所有物體,認為所有物體都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意識、有情感的。

而這個時期,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認知還處在積累階段,父母是孩子認識外界事物的通道之一,當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時,父母的引導格外重要。

作為媽媽,我們可以帶孩子在生活中多觀察,讓孩子逐漸積累生活經驗、明白一些科學常識。

當孩子產生恐懼心理,要及時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平時多鼓勵孩子、讚賞孩子勇敢的表現,可以鼓勵孩子畫出自己讓自己不安的東西,或者鼓勵他們描述出來,越具體越好。

有時孩子會發現原來自己害怕的東西也不過如此啊。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面對孩子的害怕或恐懼,我們要做的就是穩穩地站在孩子身後,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給予他們積極、正向的回應,讓他們覺得背後有力量、有靠山。

媽媽能夠成為孩子負面情緒的“容器”,孩子才能真正覺得心安,彼此之間才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信任感。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走近孩子、理解孩子、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共創一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

每一個大人都曾是孩子,而每一個孩子都會長成大人。

面對孩子的害怕,只要媽媽們能夠保持內心的篤定,多給孩子一些積極、正向的回應,他們就會逐漸克服內心的恐懼,幸福快樂地長大。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孩子害怕是再正常不過的,我們要耐心去幫助他們度過這一時期。容易恐懼的情緒可能是天生的,但勇敢的品質並不是天生的。學會勇敢是孩子的必修課,這其中少不了家長的幫助。願我們能做合格的父母,用心陪伴、細心呵護、讓孩子戰勝恐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