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雲寶媽媽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

上週老公給娃買了一個恐龍模型,本以為男孩子會喜歡,結果娃看到時一個勁兒地往我懷裡鑽,帶著哭腔說:“媽媽,我怕。”

老公一臉不解又不耐煩地讓孩子別怕:

“這有什麼可害怕的啊?”

“你可是男孩子,膽子大一點嘛!”

“這只是個恐龍模型,假的,別怕別怕!”

但最後,娃還是怕得不行,很長時間都沒有玩那個模型。

很多孩子都說過“媽媽,我怕”,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回答呢?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孩子怕的是什麼?

要想知道在孩子“說怕”的時候怎麼處理,首先要知道孩子怕的是什麼。畢竟“對症下藥”,才能更快地得到答案。

01

怕天然的事物

一般突發的,變化快的事情,都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大的聲音、從高處降落、突然的變化、突然的接近、疼痛、孤獨等都是引起恐懼的天然線索,這些天然線索會派生出來天然的恐懼,比如怕黑、怕打雷、怕動物、怕陌生人等。3歲前孩子的恐懼,多數都是來自於天然線索。

02

怕想象中的事物

隨著孩子想象力的發展,孩子的頭腦中會出現想象中的妖魔鬼怪、幽靈、死亡,以及看到書籍或影視中恐怖的畫面、大人講的恐怖故事、或者由於宗教信仰對神靈的敬畏而產生的恐懼。

大部分孩子會在四五歲左右,早一點的孩子會在三歲左右,進入到一個想象力迅速激增的階段,喜歡自己嚇唬自己,害怕床底下躲著大怪獸,害怕抽水馬桶把自己也捲進去等。

雖然有些事物對成年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還沒有全面認識世界,一切都在摸索階段的孩子來說,卻充滿了很多未知的恐懼。更何況,仍然有很多大人怕黑、怕打雷等,孩子對這些事物說怕,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孩子為什麼會害怕?

01

生理因素

有些孩子天生“膽小”,容易害怕。

心理學家羅傑母·卡根認為:有一類孩子一生下來,他們的神經化學物質就使神經中樞易於興奮,進而產生了過多的恐懼,導致他們畏縮不前。

卡根的論據來自於對貓的觀察,大約有七分之一的家貓就像膽小的孩子一樣,它們不敢去新的領地,只敢抓個頭最小的老鼠,老鼠稍微大一點,它們就先被嚇跑。而那些膽大的貓卻可以勇敢地抓大老鼠。卡根對貓的大腦進行研究後發現,膽小貓的神經非常容易受到刺激,特別是當它們聽到其它貓的威脅性叫聲時,神經立刻就進入高度興奮狀態。

而貓的膽怯性在它出生後約1個月時間裡便已形成,此時杏仁核正好發育成熟到能控制大腦中樞作出接近還是退避開的反應。貓生長1個月類似於嬰兒長到8個月。卡根指出,嬰兒正好是在八九個月大時開始害怕陌生人。這時,如果媽媽離開房間,陌生人出現,嬰兒就會啼哭。由此,卡根推測,膽怯孩子可能一生下來,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就較高,從而激活杏仁核反應。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02

大人的反應讓孩子害怕

當孩子遇到陌生的情境時,如果大人表現出緊張、恐懼的表情和行為,孩子就會緊張焦慮、畏縮不前,逐漸形成膽小怯懦的個性。

如果看到狗時,大人由於自己的恐懼一把把孩子拽過來,甚至大聲嚷嚷,這樣就會讓孩子逐漸形成對狗的恐懼。其實一開始的時候,嚇到他們的並不是狗,而是大人的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教育專家都很強調:家裡有孩子的大人不要一驚一乍的,平和的父母能才能養育出快樂的孩子。

03

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

有時候,家長為了讓孩子服從自己的命令,會用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比如:“你再不睡覺,大灰狼就來吃你了!”這樣做雖然有短暫的效果,但長期來看,會讓孩子的情緒中有過多的恐懼。長此以往,孩子還會形成保守、膽小怯懦的性格。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

你要怎麼做?

當知道了孩子怕的是什麼、為什麼害怕時,就能幫助孩子一起面對了。所以當孩子說“我怕”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01

接納孩子的恐懼

當孩子說“我怕”的時候,很多家長會下意識地說:“別怕!”“這有什麼好怕的!”“別那麼膽小!勇敢一點!”表面上看起來是接納了孩子恐懼的心理,在安慰孩子,實際上這是一種“假接納”。

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學》裡,這種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這有什麼可怕的”做法,叫做“負強化”。通過否定,間接地把恐懼情緒強化了。這樣說不僅不能消除孩子的恐懼,反而會讓孩子感覺更加焦慮和擔憂。

所以,當孩子說“我怕”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無所謂、甚至指責說“這有什麼可怕的”。比如孩子怕黑,你可以心平氣和地說:“媽媽也會害怕黑夜,因為沒有光亮,我們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但是天黑了是讓我們好好休息,這樣才有精力迎接新的一天。如果你睡不著想媽媽,你可以叫我,媽媽一直陪著你。” 這樣,孩子會覺得媽媽是瞭解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了,害怕的心理也得到了安慰。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02

試試“反條件作用法”

當孩子對某些事物感到害怕時,家長的做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孩子既然害怕就乾脆避開,不讓孩子面對;另一種是相信膽量是鍛煉出來的,怕黑就關小黑屋,以為孩子怕著怕著就不怕了。

其實這兩種方法都非常不可取,儘管恐懼是可以通過努力克服的,但膽量絕不是在恐懼中練出來的。只有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讓孩子相信自己能夠克服恐懼,他才有可能真的成功。

“反條件作用法”便是如此,它的核心是:給孩子接觸恐懼的機會,並循序漸進地練習面對恐懼。

還拿孩子怕黑舉例,你可以在孩子睡覺前打開門,然後每天晚上關上一點點,或者把臥室的燈光調暗一點點,可以逐漸幫助他克服對黑暗的恐懼。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03

給害怕的事物“貼標籤”

很多時候孩子害怕一個東西,是源於自己的想象。只不過他想象的並不是美好的事物,因此,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給他們眼中不美好的事物貼上美好的標籤。

拿我家孩子害怕恐龍模型這件事來說,當他情緒穩定的時候,我把模型放得遠遠地的,但保證孩子能看到,緊接著,我跟孩子說:“你看,你跟小熊、小白兔、小汽車……這麼多好朋友玩了,那隻身上揹著小山的恐龍(劍龍)還在那裡孤單地等你呢。它知道寶寶愛爬高高,特意給你帶來了小山峰,你要不要去和它拉拉手呢?”這樣解釋之後,我家孩子開始去接受這隻恐龍模型了。

後來,我又假扮成了恐龍的樣子,跟娃說:“媽媽變成一隻恐龍來和你玩咯。”儘管一開始他還有些猶豫,但聽到是媽媽的聲音,又跟我開心地玩了起來。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04

用繪本或者遊戲幫孩子走出恐懼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令他害怕的事情,我們沒辦法一直守護在他身邊,但可以教會他們面對的勇氣。

在這一點上,繪本或者遊戲是非常好的選擇。《床底下的怪物》《一個黑黑、黑黑的故事》《誰怕這隻大壞兔》《珍妮好害怕》等繪本,通過講故事的方法“講道理”,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走出恐懼。

沒有孩子不喜歡做遊戲,當孩子害怕時候,也不妨通過遊戲的方式鍛鍊他。比如,給孩子一根魔棒(長條狀氣球等),家長假裝自己是怪獸,並戴上怪獸面具,張牙舞爪地準備撲向孩子。為了更有氣氛,可以把房間的燈調暗。這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只要揮動魔棒,怪獸就會被嚇到退到牆邊或躲起來。通過遊戲中的心理暗示告訴孩子不要怕,比直接說“不要怕”管用得多。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容易恐懼的情緒可能是天生的,但勇敢的品質並不是天生的。學會勇敢是孩子的必修課,這其中少不了家長的幫助,希望每一個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都能成為一個勇敢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