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大人的反應讓孩子害怕

當孩子遇到陌生的情境時,如果大人表現出緊張、恐懼的表情和行為,孩子就會緊張焦慮、畏縮不前,逐漸形成膽小怯懦的個性。

如果看到狗時,大人由於自己的恐懼一把把孩子拽過來,甚至大聲嚷嚷,這樣就會讓孩子逐漸形成對狗的恐懼。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嚇到他們的並不是狗,而是大人的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教育專家都很強調:家裡有孩子的大人不要一驚一乍的,平和的父母能才能養育出快樂的孩子。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

有時候,家長為了讓孩子服從自己的命令,會用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比如:“你再不睡覺,大灰狼就來吃你了!”這樣做雖然有短暫的效果,但長期來看,會讓孩子的情緒中有過多的恐懼。長此以往,孩子還會形成保守、膽小怯懦的性格。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

你要怎麼做?

當知道了孩子怕的是什麼、為什麼害怕時,就能幫助孩子一起面對了。所以當孩子說“我怕”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1、接納孩子的恐懼

當孩子說“我怕”的時候,很多家長會下意識地說:“別怕!”“這有什麼好怕的!”“別那麼膽小!勇敢一點!”表面上看起來是接納了孩子恐懼的心理,在安慰孩子,實際上這是一種“假接納”。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學》裡,這種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這有什麼可怕的”做法,叫做“負強化”。

通過否定,間接地把恐懼情緒強化了。這樣說不僅不能消除孩子的恐懼,反而會讓孩子感覺更加焦慮和擔憂。

所以,當孩子說“我怕”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無所謂、甚至指責說“這有什麼可怕的”。比如孩子怕黑,你可以心平氣和地說:

“媽媽也會害怕黑夜,因為沒有光亮,我們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但是天黑了是讓我們好好休息,這樣才有精力迎接新的一天。如果你睡不著想媽媽,你可以叫我,媽媽一直陪著你。”

這樣,孩子會覺得媽媽是瞭解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了,害怕的心理也得到了安慰。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2、試試“反條件作用法”

當孩子對某些事物感到害怕時,家長的做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孩子既然害怕就乾脆避開,不讓孩子面對;另一種是相信膽量是鍛煉出來的,怕黑就關小黑屋,以為孩子怕著怕著就不怕了。

其實這兩種方法都非常不可取,儘管恐懼是可以通過努力克服的,但膽量絕不是在恐懼中練出來的。只有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讓孩子相信自己能夠克服恐懼,他才有可能真的成功。

“反條件作用法”便是如此,它的核心是:給孩子接觸恐懼的機會,並循序漸進地練習面對恐懼。

還拿孩子怕黑舉例,你可以在孩子睡覺前打開門,然後每天晚上關上一點點,或者把臥室的燈光調暗一點點,可以逐漸幫助他克服對黑暗的恐懼。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3、給害怕的事物“貼標籤”

很多時候孩子害怕一個東西,是源於自己的想象。只不過他想象的並不是美好的事物,因此,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給他們眼中不美好的事物貼上美好的標籤。

拿我家孩子害怕恐龍模型這件事來說,當他情緒穩定的時候,我把模型放得遠遠地的,但保證孩子能看到,緊接著,我跟孩子說:

“你看,你跟小熊、小白兔、小汽車……這麼多好朋友玩了,那隻身上揹著小山的恐龍(劍龍)還在那裡孤單地等你呢。它知道寶寶愛爬高高,特意給你帶來了小山峰,你要不要去和它拉拉手呢?”

這樣解釋之後,我家孩子開始去接受這隻恐龍模型了。

後來,我又假扮成了恐龍的樣子,跟娃說:“媽媽變成一隻恐龍來和你玩咯。”儘管一開始他還有些猶豫,但聽到是媽媽的聲音,又跟我開心地玩了起來。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4、用繪本或者遊戲幫孩子走出恐懼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令他害怕的事情,我們沒辦法一直守護在他身邊,但可以教會他們面對的勇氣。

在這一點上,繪本或者遊戲是非常好的選擇。通過講故事的方法“講道理”,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走出恐懼。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沒有孩子不喜歡做遊戲,當孩子害怕時候,也不妨通過遊戲的方式鍛鍊他。比如,給孩子一根魔棒(長條狀氣球等),家長假裝自己是怪獸,並戴上怪獸面具,張牙舞爪地準備撲向孩子。

為了更有氣氛,可以把房間的燈調暗。這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只要揮動魔棒,怪獸就會被嚇到退到牆邊或躲起來。通過遊戲中的心理暗示告訴孩子不要怕,比直接說“不要怕”管用得多。

孩子害怕是再正常不過的,我們要耐心去幫助他們度過這一時期,相信每個孩子都能變得勇敢起來。

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他一生

容易恐懼的情緒可能是天生的,但勇敢的品質並不是天生的。學會勇敢是孩子的必修課,這其中少不了家長的幫助。願我們能做合格的父母,用心陪伴、細心呵護、讓孩子戰勝恐懼。希望每一個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都能成為一個勇敢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