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怕!」 丨孩子的各種恐懼從哪裡來?5招教你應對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對於孩子莫名的各種恐懼感,坦白說,實際操作中化解孩子的恐懼,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

來源 | 萌芽研究所BUD(myyjs_bud)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有一位媽媽看完文章留言問我:

我家孩子有點膽小,那天看到風吹窗簾都直說‘怕怕’。。。當時還是大白天!我就不明白了平時生活中很常見的東西有什麼可怕的?怎麼孩子會有那麼多害怕?!

我們也許會有類似的想法吧。有時候孩子的恐懼來得莫名其妙,明明一點都不可怕,而在實際中可能又因為不理解孩子的“怕”,或者隨意安慰“沒事沒事”,或者急著否定告訴他“別怕”。

但其實,如果瞭解了孩子恐懼的真相和改善方法,你會懂得孩子會恐懼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我們可以有很多辦法去真正地表達接納和理解。

孩子恐懼時,我們的態度(是否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恐懼)和麵對恐懼的方式,就是一場親身示範課。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孩子為什麼有各種害怕

人的恐懼是與生俱來的。嬰幼兒的知識主要來源於直接經驗,尤其是18個月以前的嬰兒,還沒有發展起心理表徵能力,他們要通過感官的感知覺、手的操作認識事物,因此對事物的瞭解難免流於表面,較難發現事物背後運作的規律和邏輯。

這種對事物的“知之甚少”往往會引發孩子的警惕,如果伴隨著一些不愉快的體驗,讓孩子感覺到了威脅,就會產生恐懼,而他們又還沒有學會用理性去調控自己的恐懼。

◇ 社會情感的自保機制

比如我們孩子的分離焦慮也是這種心理恐懼的折射表現之一,是孩子出於本能的“自保機制”。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最親近的人有可能會離開,但是又不確定這種離開是暫時性的還是永久性,所以就會產生很大的焦慮和不安。

但其實這段分離焦慮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恰恰是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一部分,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對於他們來說是有保護作用的。

弱小的孩子正是靠著這種本能的恐懼反應來規避許多可能的危險,同時也能及時向外界求援。

◇ 認知水平有限帶來的恐懼

比如有一陣子,我發現弟弟Eric如廁之後,不大願意自己來按沖水,表情也有點怕怕的。他以前都是好好的,對此並沒有特別恐懼啊。

後來我才瞭解到,他看旋轉下去的水渦,覺得很像黑洞。其實是那陣子他開始瞭解太空知識,小傢伙在擔心“廁所黑洞會不會把小朋友吸走呢”。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你看,雖然孩子開始自己“解讀”,但認知水平總歸是有限的,這個時候需要我們幫助孩子補齊認知缺口。

後來,我跟弟弟細細講了什麼是黑洞,還和孩子們一起看了些相關的小視頻。弟弟明白了黑洞是存在於太空的天體,跟廁所的漩渦沒關係,所以後來,他不僅不害怕了,還喜歡上了漩渦。

◇ 情緒敏感所引發的恐懼

朋友家的孩子有一陣子很害怕夜晚的光影。

他會跟大人說,“紅色的好像眼睛啊,那一條紅色一條黑色好像條紋的是什麼……”在大人眼裡,或許只是斑斕璀璨的燈光,但孩子卻滿眼全是光怪陸離的“怪物”,怕得不行。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豐富的聯想能力除了幫助孩子認識事物,同樣也會給孩子帶來苦惱,一些本來很平常的小事物,會在他們的腦海中演變出可怕的模樣,因此常常會受到恐懼的困擾。

◇ 外界加給孩子的恐懼

有次帶孩子去小區裡逛,一個兩歲多的小妹妹走路走得很慢,我就聽著爺爺在前邊大聲地喊著:“你再不走快一點,小狗就把你叼走啦!”

小妹妹聽完趕緊快速跟上去,爺爺很滿意地繼續補充著說,“真乖,走路快的孩子小狗才不會叼走你。”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其實當時我聽完是皺眉頭的,這其實是一種“嚇唬”,這種簡單粗暴的嚇唬也許能在短時間內“治住”孩子,結果往往是讓孩子真的產生了不必要的恐懼,認為小狗一定會傷害自己,或者認為爺爺會丟下自己,這些都是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增大孩子的恐懼心理。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當孩子說“我怕”時,怎麼回應?

當孩子說“我怕”時,大人最常做出的反應是什麼呢?

“別怕!”

“這有什麼可怕的啊?”

“怕什麼怕啊!別那麼膽小。”

“勇敢點。”

當孩子向你訴說內心的恐懼,如果我們用“否定恐懼”的方法安撫,很有可能就會陷入一種無效循環當中了。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就像我們向朋友傾訴生活苦惱時那樣,孩子尋求的未必是一種解決方法,而是一種理解,這“理解”本身,已經是一種安慰和療愈。

在恐懼的當下,最好的方法就是表達理解。我們可以合上眼睛,回想一下我們自己那個把黑暗中的影子想象成妖怪,嚇得瑟瑟發抖的童年,那個時候面對著這些強大的未知事物,“害怕”是一種多麼正常的反應!

所以孩子害怕的時候,我們可以蹲下來抱住孩子,輕輕撫摸他的脊背說:“嗯,寶寶覺得那個XX很可怕對嗎?是的,它看起來像XX,真的有點嚇人呢。”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幫孩子把無形恐懼“具象化”

如何化解孩子呢恐懼呢?

讀繪本是不錯的辦法。繪本是很好的引導孩子克服恐懼的工具,幫助寶寶把不熟悉的“未知”化解為熟悉的“已知”,繪本中的主人公克服恐懼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也起著很好的榜樣作用。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今天主要分享的是另一種辦法——將恐懼具象化。

具象化有什麼好處?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很多時候,都無法明確表達自己怕一個事物到底是怕什麼,到底是怕它的哪一部分。

同時,他們的思維特點又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也就是說,他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很難進行對抽象概念的判斷推理,必須有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作為依託。

這就需要我們在幫助他表達恐懼、克服恐懼時,要具體化、現實化,多利用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進行比較,引導他通過親身體驗去破除恐懼。

具體的怎麼幫助孩子將恐懼“具象化”,我分享下面三種方式給大家參考下:

◇ 可以拆解恐懼對象成日常熟悉事物

有陣子晚上關燈睡覺時,孩子曾因為怕黑,嘴裡一直喊著“怕怕怕”,不讓關燈。那時候,Eric滿腦子天馬行空的想法,覺得黑黑地方會有小怪獸出來。

於是,我就和他一起玩“給怪物穿衣服”的遊戲:

· 小怪物長什麼樣子?有眼睛嗎?幾隻啊?鼻子長什麼樣子?嘴巴呢?

· 給穿個什麼顏色的上衣呢?褲子呢?小怪物要不要穿鞋子啊?

· 可不可以給它戴個帽子呢?什麼樣的帽子啊?圓邊的還是高高的還是有帽簷的?

· 要不要給它穿個斗篷?對啊,對啊就是那種黑黑長長的……

和孩子一起去給恐懼的東西造型的過程中,將無形(黑暗、怪獸)落實到具體(眼睛鼻子嘴巴衣服帽子等),都是孩子們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事物。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關鍵是在這樣的過程,我們還可以逐漸放慢語調。不僅幫助孩子舒緩情緒,最初怕黑的緊繃心情,還可以因為這個過程,讓孩子身體也漸漸放鬆下來,兼具催眠的效果。

◇ 可以把恐懼畫出來

塗塗畫畫的過程中也可以幫孩子破除恐懼。前文留言裡的媽媽,我給她介紹了具象化的辦法後,她和孩子一起做了一本叫《窗簾怪》的“書”。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雖然操作起來簡單粗暴的,就是用剪刀剪出一些形狀,貼在紙上;但是特別有效。孩子自己在做手工的過程中,把自己頭腦中無形的恐懼,具體成了躲在窗簾後面的大大嘴巴怪獸。

孩子媽媽後來反饋給我說,“孩子特別喜歡自己拿著書唸叨,‘窗簾後面有什麼?’‘哦,原來是窗簾怪啊。’原來很害怕很恐懼的東西,現在對他來說,是很好玩的……”

她跟我說,孩子現在看到窗簾動已經不再說害怕了。

◇ 可以給恐懼對象找個“剋星”

比如今年夏初,天氣剛熱起來時,弟弟抗拒穿短袖,詢問了多次才知道,原來他害怕穿短袖在幼兒園被蚊子咬。

我家弟弟是蚊蟲過敏體質,所以全身已經是“傷痕累累”了,現在看到蚊子都有點條件反射,害怕。

所以那段時間,為了幫助他緩解害怕,在出門前給他擦驅蚊液的時候,我都會跟 Eric 玩一個“驅蚊超人”的遊戲。

我告訴他,“幼兒園裡也有‘驅蚊超人’在守護著他,即使被蚊子咬了,還有‘不癢癢超人’來保護他,我把超人專用的工具都放在你的書包裡(其實就是驅蚊和止癢的藥膏),一起保護你。”這個想象的過程都成功幫他化解了恐懼。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需要注意的是,“具象化”的辦法適合在時過境遷,孩子情緒平穩的時候,再循序漸進。

在孩子恐懼心理“發作”的當下,我們最好不要硬碰硬,應該平靜地把他帶離“恐怖現場”。

如果在孩子特別害怕的時候,其實是一種大腦中情緒警鈴大作的狀態。這時候如果我們強迫孩子去鼓起勇氣去直面恐懼,其實往往會起到反效果。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化解恐懼,不能一蹴而就

化解孩子的恐懼,前提就是我們接納孩子的任何“恐懼”,這個方法並不容易。我家兩個孩子害怕過吃東西的小玩具車,害怕過黑暗,害怕過外面的閃電……有很多的害怕和恐懼,我們不一定明白原因,但是我們可以學習理解和接受。

這也是我們在“無條件接納”孩子的過程,我們願意相信孩子的合理性,並且願意和他一起去面對和打氣。

坦白說,實際操作中化解孩子的恐懼,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我也常常會有百般“誘導”都不成功,或者這次不怕了、下次又怕了起來的情況。

所以也要給自己準備足夠的耐心,給寶寶充分的時間,他也會通過假想遊戲、複述的方式,自己給自己打氣。

我們要留心,當孩子有了一點進步,就要充分肯定和鼓勵。比如,“這次你已經敢自己摸動力沙了”、“謝謝你幫我拿這個小鏟子來挖”等等。

要相信,孩子的內心是有充足的力量的,只是他們的節奏比較慢,我們需要的就是去培養這種力量,讓它足夠強大。

THE END

“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文章簡介:文章授權轉載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兩個男孩的媽媽,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香港註冊社工,長期研究親子溝通和親密關係,創辦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研發有孩子教養課、正面管教課、情緒管理課等高質量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