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內需創就業消外匯,擴大市場規模的次級戰場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貨幣緊縮的政策下,凸顯出中國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現狀。創造就業機會最多、稅收貢獻突出、在國民經濟中承擔重要角色的中小企業,卻因為無法從銀行系統獲得貸款而危機頻現。在無法從正常渠道獲得資金的無奈中,中小企業不得不依賴超級高利貸的地下錢莊,來維持流動資金或過橋貸款的需求;而一旦稍有意外年息高達30%、50%甚至100%的高利貸陷阱,將輕易摧毀一個多年苦心經營、信譽良好的企業,而地下錢莊肆意蔓延已逐漸形成“次級貸”鏈式反應的潛在危機。

擴內需創就業消外匯,擴大市場規模的次級戰場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呼聲早已延續多年,而問題遲遲無法解決的根源在於商業銀行在市場經濟中天然具有“嫌貧愛富規避風險”的偏好。這與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商業銀行普遍“惜貸”的心態類似,美國不是沒有公司和個人希望得到貸款而是銀行在遭到慘重損失之後,對風險產生了偏執性的厭惡造成了美國消費和按揭貸款的萎縮。

遠的例子就是20世紀30年代德國的大蕭條時期,一邊是30%的人口失業一邊是大量閒置的工業生產能力,只要有資金介入將兩者進行結合,將創造出新增的儲蓄從而刺激其他領域擴張生產發生市場交換,德國經濟也將起死回生,但德國的商業銀行拒絕提供信貸來啟動經濟復甦的進程。銀行總是在危機時過度謹慎在泡沫中卻濫發信貸,如果指望私營的銀行來激活德國經濟看起來基本不靠譜。政府認為“我們經濟上的問題並不是由於缺少生產資料,而是由於現存的生產資料沒有得到充分使用造成的。要減少失業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使閒置的生產資料被利用起來”,辦法就是“投放生產性貸款”。

擴內需創就業消外匯,擴大市場規模的次級戰場

德國政府決定擺脫銀行創造信用的傳統理論不受黃金與外匯的制約,由政府創造一種新形式的貨幣這就是著名的“創造就業匯票”。德國政府把“創造就業匯票”這種利息為4.5%期限為3個月的短期匯票直接支付給政府採購商,並規定“創造就業匯票”可在境內所有銀行進行“貼現”,銀行可以將這些匯票拿到中央銀行“再貼現”以獲取現金也可持有匯票到期。這一招相當於政府直接發行以“創造就業匯票”為抵押的帝國馬克,完全繞開厭惡風險的銀行體系,將政府創造就業的意志通過這些匯票直接注入德國經濟,一旦閒置的勞動力與閒置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德國的經濟立刻開始恢復活力,僅用了5年時間就基本實現了全民就業,失業率降到1.3%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倍,重新成為歐洲強大的工業大國。這個例子說明當商業銀行體系出於各種原因不願為創造就業提供信貸時,政府可以繞開銀行體系將國家意志通過金融創新的工具直接注入經濟體。

目前中國面臨類似的矛盾,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中小企業正在由於資金奇缺而陷入破產境地,而商業銀行寧願把資金貸給並不缺錢的大型國企以規避風險。這裡的問題是如果尊重商業銀行的市場經濟原則,政府就無法直接要求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否則未來銀行與政府之間將產生複雜的糾葛。同時中小企業規模太小無法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募集資金,一方面是法律不允許另一方面也沒有券商願意為掙個幾萬元承銷費而勞心費力。如果將若干中小企業集中起來發行“集合債”又會出現信用評級的難題,如果其中一家企業違約其他家企業怎麼辦等操作困擾。另外投資者覺得風險大不願投也是一個難題。

擴內需創就業消外匯,擴大市場規模的次級戰場

這時政府面對的其實是一個戰略分析,如果將擴大國內市場規模置於最優先的位置那麼創造更多的就業,就將直接增加國內市場的消費能力,如果需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就必須進行金融創新。這種創新的基本特點:一是繞開銀行,二是政府支持。目標就是凡是願意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中小企業將能夠獲得低成本資金。在這一金融創新領域中,創造就業匯票、短期商業票據都是值得探討的方式。

對於外商直接投資如果能夠增加就業帶來稅收,擴大技術自然是應該歡迎但方法上可以作一些調整,由於中國的外匯儲備顯然已經明顯過剩,這些外匯現在都不知道該買些什麼,更多的外匯進入國內反而增加了中國外匯儲備的負擔。外國企業最有價值的並不是他們的外匯,而是他們的技術、管理、品牌和國際市場渠道。換句話說在吸引普通外資的時候,政府可以說歡迎但我們不需要你出錢,我們的外匯投資公司願意投資,你以技術、管理、品牌、渠道入股我們做大股東。

如果真是賺錢的好項目外匯投資公司或國內的投資公司會競相入股,這樣外匯儲備就多了一種在國內使用的辦法。外商為什麼願意來?因為中國的市場大他也想賺錢。30年前中國外匯奇缺外商直接投資倒是沒錯。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中國愁的是外匯太多,外匯儲備國內使用的途徑就是以外匯換外資的控股權,既然中國在海外不容易找到好資產,別人送到家門口的好投資還能拒絕嗎?

擴內需創就業消外匯,擴大市場規模的次級戰場

對於那些已經在國內經營的跨國公司,如果贏利良好壟斷了中國的行業龍頭,應該擇機進行股權回購,目的是把壟斷性的外資降為非壟斷地位,不是愁外匯儲備花不出去嗎?在國外買不到優良資產在國內還不能剪些羊毛嗎?他們已經賺了這麼多年的錢本該將部分利潤回饋中國社會了。

用外匯儲備對跨國公司在華股權進行回購當然要本著自願原則,關鍵的問題是想辦法讓外資自願以合理的價格出讓股權,政府其實可以援引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中所遇到的各種“說辭”,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就可以了。比如無所不能的國家安全隱憂,時尚流行的環境保護,百發百中的稅務核查等等,辦法總是有的,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