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三學生考後撕書引發的思考,現在的孩子們怎麼啦

高考結束後,有一些高三的學生紛紛把書撕碎,這反映出我國的學生學習很苦,承受很大壓力,真可謂是十年寒窗,感覺終於熬出頭來了。那麼學生們為什麼有這種心理呢?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一下原因吧。

首先,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領域,應試教育的存在造成了孩子課業負擔很重,很多孩子並不是快樂的學習,他們純粹是在外界的壓力下在被迫打拼。

在此期間,來自家長和學校的對成功的定義,也給孩子們套上了無形的枷鎖,很多孩子真的是學得快吐了。儘管學校的課業負擔很重,多數父母還強迫孩子參加課外培訓班,這種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對青少年產生不利影響。讓學生產生消極的想法,不把學習看成是一種快樂的事情,感覺那是在幫別人打工,這種學習的心理是很有害的。我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在全世界是很高的,中國孩子的心算速度甚至超過了外國孩子用計算器,但為什麼我國的孩子進入大學以後就表現平平沒有後勁呢?為什麼各個領域裡的諾貝爾獎青睞外國的孩子,這很值得我們思考。

從高三學生考後撕書引發的思考,現在的孩子們怎麼啦

第二,這種現象反映了學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對成功的片面理解。高考不是人生奮鬥的結束,而只是開始。

高考不是人生的目的,而只是人生的一個匆匆過站,人生是一場競賽,但真正的贏家要看最後的衝刺。我們太強調中考和高考了,一考定終身的觀念還根深蒂固,大學寬進嚴出的體制還沒有形成氣候,這就使得我們很多的孩子一進入大學就開始遊戲人生,再也沒有學習的上進心和拚勁了。正如我國某專家總結說的:人家的孩子在中小學是痛痛快快的玩,在玩中學,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到了大學,感覺已經玩膩了,要開始規劃人生了,這時才開始準備奮力一搏了,經商的、從政的,搞科研的開始分流,但不管是幹什麼,都是憑著一種強烈的興趣去做,這能不出成果嗎?再看看我們的孩子,在機械化廠房一樣的學校,倍受委屈地接受了12年甚至更多年模式化的加工,高中畢業後已經感覺燈盡油枯了,憑這樣的精神狀態能拿到諾貝爾獎嗎?

從高三學生考後撕書引發的思考,現在的孩子們怎麼啦

第三,功利化思想嚴重,終身學習的理念沒有深入人心。

這種功利化思想在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達到了頂峰。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人們覺得即使是范進中舉也是可喜可賀的,金榜題名就是大富大貴的開始。

第四,青少年缺乏對人類知識最起碼的敬重。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取得的,書籍是知識的載體,不愛書反映出不尊重知識的心理,也反映出學習就是為了考學的思潮,考完大學了就萬事大吉了。撕掉書籍課本是不理智的,這些書難道你就確定以後不會用了嗎?即使不是為了考大學,也可以用作大學期間的補習材料啊,留給學弟學妹們使用也是不錯的選擇。

從高三學生考後撕書引發的思考,現在的孩子們怎麼啦

最後,這種現象也反映了中國素質教育和考試製度有待完善。

現行的高考制度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劇了學生之間的競爭,造成了學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沉重的學習負擔,不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在普羅大眾的心目中,高考已成為草根家孩子未來成功的獨木橋,是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分水線。因此,為了讓孩子考上一所好的大學,父母渴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努力,這使得孩子會倍感焦慮,這種緊張和焦慮在高考過後終於感覺需要宣洩。實際上,每個時期每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各有優劣。我國的教育可以借鑑英美髮達國家的一些做法,但不可照搬照抄。我們還需要不斷完善我國的中高考制度,使其達到既能夠選拔人才,又能做到教育的公平公正,不要出現微信段子裡北京家裡的保姆幫助北大畢業的父母輔導孩子的學習這種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