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崇文抑武”的祖制,为何反有“穷兵黩武”的现象?

宋朝自赵匡胤立国以来,就定下了“崇文抑武”的治国大略。原因也很简单,这在于宋朝的统治者总结了唐朝因“藩镇割据”失国的教训,希望不再重蹈覆辙。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宋朝的军费开支却占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3以上,俨然一副“穷兵黩

宋朝有“崇文抑武”的祖制,为何反有“穷兵黩武”的现象?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北宋时期的才子俊杰、书法家蔡襄也屡屡出境,他在任三司使时,向皇帝宋仁宗上书了《论兵十事疏》,其中这样写到: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所谓三司使,主管盐铁、度支(财政收支)、户部,时称“计相”,掌控国家的财政大权,那么,蔡襄之言就是国家财库财力最权威的解读。

到了宋神宗时期,翰林学士、被宰相韩琦称赞为“今之贾谊”的时评家孙洙也曾说:

自皇祐(宋仁宗年号)一岁之入一倍,二千六百馀万,而耗于兵者常什八,而留州以供军者又数百万也。

这种现象不仅仅在北宋时期,南宋也是如此。

据《皇宋中兴两朝圣政》第64卷记载,即将退位的宋孝宗对皇太子赵惇(后来的宋光宗)说:

当今天下财赋,以十分为率,八分以上养兵。

那么,宋朝一直贯彻“崇文抑武”的治国战略,为何军费开支大的如此惊人呢?

宋朝有“崇文抑武”的祖制,为何反有“穷兵黩武”的现象?

01首先是因为实行了“募兵制”的国策。

自隋唐以来,全国的兵役制度主要是府兵制,这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府兵平时务农,农闲时训练,战时随军出征。

府兵兼具士兵、农民的身份,并不是一支职业化的军队,更多带有地方民兵的性质。

到了宋朝,“崇文抑武”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职业军队”抵御外敌,保卫江山。于是,宋朝也发展完善了中唐以来的“募兵制”,作为国家的兵役制度,奉行“养兵”之策,以备不时之需。

宋朝的募兵制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军队的职业化,二是军人的终身制。

也就是说,当兵参军正式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真正与士、农、工、商等分别开来。

军队费用呢,全部由政府供应,士兵负担减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逃避兵役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有利就有弊,同时这也意味着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到了宋仁宗时期,国家军队总人数已达140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反观养兵的费用呢,最多时竟达到国家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左右。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积极推行的“庆历新政”有十条改革举措,其中就有一条是“修武备”(整治军备)。

主要内容是恢复府兵制,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

这些卫士呢,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训练,寓兵于农,可以极大地节省给养费用。

然而,随着范仲淹的贬谪,“庆历新政”也成为了一纸空文。

总之一句话,宋朝的军费开支多,很大程度上因为军队人数多。

宋朝有“崇文抑武”的祖制,为何反有“穷兵黩武”的现象?

02其次是“守内虚外”国策的迫使

所谓“守内虚外”呢,就是首先要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比如武将叛变),其次才是防卫外部存在的威胁(比如外敌侵略)。

这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后代有军阀仿效自己,黄袍加身而设立的,一项旨在维护皇家长久统治的治军国策。

而这项政策呢,不仅贯穿了大宋王朝的320年,也极大影响了后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

再来分析“守内虚外”的核心要素,那就是消极防御。

宋朝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竭力避免军权集中,这也造成了兵力分散的趋向。

兵力分散呢,就意味着每逢外敌入侵,兵力往往不足,所以不得不采取临时“募兵”的办法增加兵源。

这也是造成军费增加的一个原因。

宋朝有“崇文抑武”的祖制,为何反有“穷兵黩武”的现象?

此外,“吃空饷”现象在宋朝军队中难以控制,以致于泛滥成灾,尤其是北宋时期特别突出。

朝廷也曾多次努力,想加以根治,比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革新变法”,但是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还是“消极防御”惹的祸,防御得有将领,将领得有军队,军队得有给养。

我们都了解北宋时期的战局,北部有辽、金,西北有西夏,国内已经没有了“黄袍加身”的困扰,国外的冲突有时候却是一触即发。

实际上,“守内虚外”在落实之中,适得其反,变成了“外实内虚”。

这也成了军队将领们“名正言顺”的借口。

而事实情况是怎样呢?北宋与辽、西夏虽然总是打打停停,但是和平相处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

宋太祖的“养兵”之策最终是“养肥”了军队,不是在军队的战斗力上,而是越来越多的军费上,更是流入了一些将领的个人腰包,“吃空饷”也不再是个案,更是不可收拾。

这也是宋朝军队“积贫积弱”之症结所在。

03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宋朝的经济繁荣也有职业军人保驾护航的功劳。

前文我们讲过,宋朝的边防战事是不多的。而宋朝军人有了再分工、再细化更多的专职趋向,除了一部分参与军事活动之外,还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比如宋朝实行禁榷制度,国家垄断货币的发行,同时推行“铜禁”和 “钱禁”,设立盐、酒、茶、矾的分区管理,货币的分区使用,这些经济立法都需要有强制措施,而这些强制措施都是由军队实施执行的。

宋高宗时期的枢密院编修官王铚《枢庭备检》中记载了孙洙的一段言论:

谓之兵而不知战者也,给漕挽者兵也,服工役者兵也,缮河防者兵也,供寝庙者兵也,养国马者兵也,疲老而坐食者兵也,前世之兵未有猥多如今日者也。

从上述可以得知,不论是漕运交通、建筑施工,还是修缮河道、养护军马,处处都有军人的身影。

宋朝有“崇文抑武”的祖制,为何反有“穷兵黩武”的现象?

南宋后期的爱国词人、学者方岳《秋崖集》第18卷这样写到:

手艺者十之一,占破者十之一,虚籍者十之二,老弱者十之三,此其大较耳。是七十馀万之兵不得七八万人之用,无怪乎愈增而愈少,常战而常负也。

通过方岳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宋朝的军制又是多么混乱,又为何那么不堪一击,被蒙元所灭。

军队用来保障经济发展是好事,也成就了宋朝不可一世的“世界经济强国”,但是到了南宋末年,“七十馀万之兵不得七八万人之用”,那就是背道而驰了,也是一个王朝终结的丧钟。

04最后一点感想

宋朝军费开支之大,历朝历代没有,同样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进步和繁荣,要不然,怎么能够承受得起?

而我们更要辩证的分析,事物总是物极其反的,“度”的权衡最为关键,这是永恒的课题和追求。

想想现在的热剧《清平乐》,那座“孤城”是不是应该坚守呢?其实,从“崇文抑武”到“穷兵黩武”仅仅是一步之遥。

被时代“误伤”的总是庸俗的局外人。

平民之宴用文字点亮生活,用文化解读时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