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清朝之 戰勝眾多對手的六歲小皇帝(原創)

年僅六歲的幼子,在皇太極身後脫穎而出,成了大清皇位的繼承人。皇太極共11子,為何幸運降臨在福臨身上?順治登基,究竟是誰在幕後操作?

皇位之爭

皇太極死的突然,由於他生前為指定皇位繼承人,按舊制應有八王共舉“賢者”。宗室皇族,人人覬覦。於是,滿族貴族內部圍繞帝位繼承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

皇太極有11個兒子。肅清王豪格為長子,當時34歲,為皇太極妃子所生。豪格早在太祖、太宗時期就曾領兵南征北戰,頗有戰功,實力最強。其他皇子當是年齡都小,最大的也不過十六七歲,他們既沒有戰功,也沒有地位,毫無競爭能力;另外,多爾袞和弟弟多鐸,因戰功卓著,封為睿親王和豫親王,其兄阿濟格封為英親王,頗具競爭力。努爾哈赤死時,多爾袞因為年幼,母親被逼殉葬,皇位為皇太極所得。現在皇太極死了,他正當盛年,如以兄終弟即位的方式入承大統,從情理上說也是說得過去的。資歷最老的大貝勒代善,因年老體弱,以沒有即位之想,可他也有相當實力。他在觀望著誰繼位對自己更有利,自己好坐收漁利。可以說,當時最有能力繼承皇位的,就是豪格和多爾袞。

雙方實力如何?皇太極曾親自統帥的正黃、鑲黃兩旗擁立豪格,豪格本人又正統藍旗,在八旗中,他已擁有了3旗力量,索尼、鰲拜等大臣也支持他。多爾袞擁有的力量是兩白旗,他還得到了多鐸、阿濟格的支持。雙方勢均力敵,為繼承皇位各不相讓,和不可得,拼則兩傷。在這種情況下,福臨又如何得到了皇位的呢?是誰在幕後推波助瀾?

走進大清朝之 戰勝眾多對手的六歲小皇帝(原創)

多爾袞的意見

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皇位繼承《汗諭》,由滿族八旗貴族共議嗣君。時親王、郡王共有7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清王豪格、英武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有學者認為福臨即位之議出自多爾袞,其主要依據是朝鮮《瀋陽狀啟》中的一段記載:

十四日,諸王皆會於大衙門。大王發言曰:“虎口,帝之長子,當成大統雲。”則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定策之議,未及歸一。帝之手下將領之輩,佩劍而前,曰:“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於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與此議乎?”即起去。八王亦隨而去。十王默無一言。九王應知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即讓退,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應作九)。而年歲幼之,八高山軍兵,吾與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誓天而罷雲。”

上述文字中,時間為葵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門秘密會議後的第十二天,文中大王為禮親王代善,“虎口”為肅清王豪格,“八王”為英郡王豪格,“九王”為睿親王多爾袞,“十王”為豫郡王多鐸,“右真王”為鄭親王齊爾哈朗。

在上述引文,有兩句重要的話,不應該被忽視。這就是“九王應之曰”和“汝等之言是”十個字,在整段文字中,,“九王應之曰”——此前為議論,此後為結論:“汝等之言是”——承上啟下啊,接前而轉後。

但反對者提出了3點疑問:

首先“九王應之曰”,就是說就王多爾袞發表了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以前,諸王們有過一番議論,而被《秘密狀啟》的作者,或處於重點在啟報新君為誰而省略繁文,或對當時秘議不甚了了而斷簡闕載。不管出於何種原因,其前都是一番爭論。因是最高機密會議,外人不可得之其詳。這段記載,十分可貴。

其次,“汝等之言是”,就是說九王多爾袞發表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以前,諸王們已經有人提議立福臨,故多爾袞“應之”“是之”,否則何應之有。何言之事!上述《秘密狀啟》,記於當時盛京。

最後,“九王應之曰”“汝等之言是”,蕭一山《清代通史》在轉述上面引文時,做了通俗記錄:“睿親王多爾袞曰:‘諸將之言是也,豪格即退讓無繼承意,當立帝三子福臨,若以為年稚,則吾與鄭親王齊爾哈朗分掌其半,以左右輔政,年長之後,再當歸政。’因誓天而散,福臨方六歲雲。”這裡雖省略“九王應之曰”,卻將“汝等之言是”詮釋為“諸將之言是也”。由此可見,福臨即位之議出自多爾袞的直接史料未見一條,而所據之《瀋陽狀啟》言辭含糊,且存一點。

走進大清朝之 戰勝眾多對手的六歲小皇帝(原創)

齊爾哈朗的首倡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擁立福臨繼承皇位之議首先出自鄭親王齊爾哈朗,理由如下:

一,四大親王態度。當時最有影響的四大和碩親王——禮親王代善明哲保身,以年老多病為由,不想捲進這場政治漩渦,肅親王豪格與多爾袞角立,互不相讓,雙方僵持不下,所以只有鄭親王齊爾哈朗比較超脫並能其協調作用。齊爾哈朗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之子,在這場宮廷鬥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一則,齊爾哈朗雖是舒爾哈齊第六子,但自幼為伯父努爾哈赤養育宮中;二則,齊爾哈朗小皇太極7歲,兩人情深意重;三則,阿敏被奪旗後,齊爾哈朗成為鑲藍旗的旗主貝勒;四則,齊爾哈朗屢經疆場。軍功顯赫;五則,齊爾哈朗年45歲,序齒僅亞於代善,比多爾袞年長13歲;六則,齊爾哈朗受太宗信任倚重,被封為和碩鄭親王;七則,齊爾哈朗既是多爾袞的兄長,又是豪格的叔輩,便於兩方協調。所以,鄭親王齊爾哈朗在大衙門商議皇位繼承陷入僵局時,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皇子福臨繼位。

顯然,代善在這場激烈的宮廷鬥爭中,沒有做出勝利一方的貢獻。豪格則與多爾袞對立,如二人同時輔政,會出現兩虎相爭的局面。至於齊爾哈朗之所以成為攝政王,主要原因是:他提出來福臨即位這一折中方案,侄子繼統,皇叔攝政,理所當然,眾王接受。他曾私下表示擁立豪格,而為兩黃旗王大臣所擁護。並且,他同代善父子無惡,被兩紅旗王大臣所認可。而且,他非帝統血胤,對多爾袞構不成威脅,而為兩黃旗王大臣所接受。

第三,睿親王權衡利弊。睿親王多爾袞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形下,若自己強行登基只有兩白旗支持,明顯不佔優勢,還勢必引起兩白旗和兩黃旗的火併,其後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解決皇位繼承大難題的途徑不外有三種:一是強自為君,得不到兩紅、兩藍旗的贊同,還會引起兩黃旗的反對;二是讓豪格登基,自己既不甘心,還怕遭到豪格的報復。三是讓年幼的皇子福臨登基,而自己同齊爾哈朗攝政,可收一石三鳥之利——打擊豪格,攝政掌權,避免內訌。顯然,在上述三種解決方法中,以第三種解決方法比較切實可行,兩黃、兩藍、兩紅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睿親王多爾袞,善知時務,權衡利弊後,才贊同榮立先帝第九子福臨即位。

第四點,順治帝的肯定。福臨當時正在沖齡,不瞭解即位鬥爭之幕。後來逐漸知道當年的故事。待多爾袞病死,自己親政之後,即對皇叔齊爾哈朗表彰其當年的功績,賜予金冊金寶,賜封和碩鄭親王。

因此福臨明確表明,齊爾哈朗在諸王議立自己即位時。有首議之功。福臨的這番用心,道出了當時的內情。鄭親王之功,在擁立福臨。順治帝對其他親王、郡王,在決定自己即位的功績上,都沒有進行過表彰,而只有對齊爾哈朗表彰過。從這一側面證明齊爾哈朗在大衙門諸王貝勒會議上有擁立福臨即位的特殊功勳。所以,皇太極遺位由福臨繼承,得益最大的四個人是:福臨、孝莊太后、齊爾哈朗和多爾袞。

走進大清朝之 戰勝眾多對手的六歲小皇帝(原創)

莊妃的推波助瀾

另有一種說法,順治皇帝的生母莊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皇太極死後,莊妃立刻感到爭奪皇位的劍拔弩張之勢,聽到了霍霍磨刀之聲,她想,難道太祖、太宗創立的大清基業,就在這自相殘殺中毀掉嗎?

莊妃知道遲早會有這場鬥爭的爆發,只是沒想到會來的這麼快、這麼猛,她不能在沉默中等待了!在清寧宮的權利還沒有喪失之前,她要運用這個權利,為自己的命運去搏鬥一番。她想到了福臨,自己的命運要靠兒子來改變。她冷靜了許多,一邊客觀地分析形勢,一邊謀劃著計策。

經過幾晝夜的認真地思索,莊妃終於想好了一個折中方案:她要把福臨推上皇位。推出福臨,可以使雙方白熱化的矛盾降溫,再說福臨的背後,有忠於皇太極、忠於后妃的兩黃旗,還有科爾沁的支持。莊妃的性格、才智、勇敢處使她去進行一次冒險的嘗試。

這個冒險是以生命為賭注,如果福臨在爭位中失敗,勢必會被成功之人所殺,莊妃自己也會落得疏途同歸的結局,但這個冒險又是值得的,自己身為先皇身邊最寵愛的妃子,又曾協助處理政事,勢必會引來一些人不滿和懷恨執心,不能成為太后,只作為先帝遺孀,無權無勢、無位無名,正給了這些居心叵測之人以可乘之機,性命難免不保,兩相權衡,還莫不如鋌而走險,險中求勝!幸運的是,這個以母子性命為代價的賭局,莊妃笑到了最後。

莊妃決定之後,立刻找皇后商量,她要靠皇后這棵大樹的庇護,在向皇后分析了目前的形勢以後,皇后深感害怕,不管豪格和多爾袞是即位,都要發生一場血戰,結果都是不用設想的。再三思量之下,皇后決定支持莊妃,讓福臨即位,以保持清寧宮的特權,避免相互殘殺的悲劇局面的出現。再後,皇后和莊妃一起去勸說豪格支持這個方案,豪格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總覺得委屈。

豪格回到家中,對斥候在身邊的愛妻心灰意冷的說:“我德小福薄,不堪即位。讓黃九子即位可以,如果讓多爾袞繼位,我決不允許。”

與此同時,急不可耐的多爾袞在三觀司廟召大臣索尼詢問冊立之事。索尼道:“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不知道。”

“必立其一”除豪格外,還會是哪個皇子呢?多爾袞在沉思。

走進大清朝之 戰勝眾多對手的六歲小皇帝(原創)

代善年高望重,又有實力,爭取他的支持很重要。說通豪格後,莊妃和皇后立即召大貝勒代善入宮,以爭取代善的支持。代善害怕豪格和多爾袞反目成仇,自相殘殺。可是當皇后提出要立福臨時,他沉默。他想,如果立福臨,莊妃不就隔簾聽證了嗎?大清國說什麼也不能掌握在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流手中。莊妃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誠懇地對代善說:“大貝勒素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放心,福臨即位後,我退居後宮,深居淺出,絕不參政。”代善終於默認了。

抓住這個時機,莊妃決定親自面見多爾袞。當他來到睿親王府時,多爾袞吃了一驚,莊妃微微一笑,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說道:“我來睿親王府,和你商議立君事宜的,論功勞和地位,你是有資格登大位的。但先帝有子,頭一個豪格就不會甘心。先帝其他年長的兒子,以及代善一支,都會反對你,到那時,國中豈不會大亂了嗎?”

“先皇在日,就有立我的說法,我整整等了17年。”多爾袞無不憤慨地說。

莊妃為了平息多爾袞的怒氣,語氣非常緩和,道理卻十分中肯,只聽她緩緩地說道:“王爺要以國家為重,大清基業初定,宏圖尚未展開,我怕兄弟反目成仇,有愧兩代先王,清寧宮決議不會擁立肅親王。他雖然是太宗皇帝的長子,為人又忠厚直爽,但只知其武,不知其文,今後大清要扣關而入,問鼎中原,這副擔子他挑不起來。”多爾滾聽到後宮不再擁立豪格,鬆了一口氣。

“我有一個主意,特來和王爺商量。”莊妃接著道。莊妃雖然以前也見過,但沒有現在這麼近的距離,可謂咫尺之間看的從容,這麼清楚,多爾袞看他比自己妻子好看多了,對她有相當的好感,憋在心裡的氣也就沒有了,道:“皇嫂說來聽聽。”

莊妃見時機已到,忙說:"我兒福臨,年方六歲,可讓他繼承皇位,王爺可為攝政王,全權負責軍國大事。這樣安排,諸王貝勒不好公開反對,而王爺又能控制實權。國家不會發生內亂,王爺大權在握,也實同皇帝。不知王爺意下如何?

多爾袞見莊妃說的合情合理,言語中不僅表現出對自己的關懷。還分配了自己的權利。終於決定服從皇嫂的安排,不再爭當皇帝,並表示全力協助侄子福臨登上皇位。

經過5天5夜的激烈明爭暗鬥,八月十四日,諸王貝勒大臣會議召開,討論嗣君問題。會議由大貝勒代善主持,他年長德高,理所當然,大臣索尼首先發言,強調必須立皇子,代善則進一步說明應當立豪格。而豪格話中帶著謙讓,他說自己德小福薄,非所堪當,中間退出會場。

這時,阿齊格、多鐸趁機提出讓多爾袞即位。對此,兩黃旗大臣極力反對,甚至佩劍向前,表示若不理帝子,寧願跟從皇太極死於地下。而兩白旗大臣又堅決反對立豪格。雙方劍拔弩張,弄不好會導致一場流血衝突。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多爾袞提議擁立皇第九子福臨為帝,由他和齊爾哈朗(努爾哈赤弟弟)共同輔政,等福臨長大後歸政。這一折衷方案,照顧了多反面的利益,維護了貴族的團結,以求入主中原,多爾袞與豪格得主動退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這種共同利益的認識。

明崇德八年,八月二八日,(公元1643年),福臨在瀋陽繼承皇帝位,第二年改元順治,是為清世祖。

親愛的朋友們:濤哥每天都在頭條發文,都是有關宇宙、奇文,地球、世界、科學、自然、歷史和軍事的未解之謎。親愛的朋友們,從2020年1月18日開始,將發表一些有關大清朝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的文章。如果你喜歡麻煩你點擊“關注”,“點贊”或發評論,濤哥先謝了。祝朋友們萬事順意,身體健康。祝全國戰“疫”大獲全勝!


走進大清朝之 戰勝眾多對手的六歲小皇帝(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