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麼變強的?

二八定律是真實存在的,這個世界永遠只有20%的人在思考,80%的人戴著腳鐐。

所以,跨越到那20%的圈層裡面,自然也就變強了。這樣聽起來感覺挺簡單,可問題是:怎麼實現階層的跨越?

跨越階層到底難不難?

說難也難,說易也易。

我之所以覺得容易是因為:一件事情會卡在0.1,很久會變成1%,一旦順了之後,後面的進度就會越來越快。而之所以覺得難是因為:在1%之前,時間會刷掉90%以上的人。

人是怎麼變強的?

你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過,想象一下:

在你剛開始不會開車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側方停車特別的難?是不是覺得倒車入庫特別難?方向盤打的手痠,最後還是擺不直,甚至都想放棄學開車。 而時間長了之後,你訓練久了之後,會猛然發現:原來倒車這麼簡單,甚至憑感覺就能輕易入庫。

我只是以開車舉個例子,主要是想說明每個人其實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剛開始推動前面的1%很難很難,但是一旦推動之後就會發現越來越快。

所以,我覺得人要變強,有很多種因素。但最關鍵的,一定會經歷三個階段:

1、修煉內功

一招練到極致,勝過你練一千招。

為什麼要練到極致呢?

很簡單,這一點在所有領域都是通用的。比如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高手出招總是奇招百出,快如閃電,舉手投足之間就破解了敵人的進攻。

快,是怎麼樣做到的?

人是怎麼變強的?

當然是經過大量刻意練習之後,形成的自然習慣(注意是習慣,習慣才是自然的,就像開車遇到緊急情況,你第一反應是做出踩剎車的動作)。

但是,太聰明的人往往無法做到極致(聰是聽力好,明是視力好)。因為太聰明,所以看哪裡都是機會,左顧右盼非常容易失焦,不願意一件事情堅持到底。 如果從極致的角度出發,真正能做好做成一件事情的人,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所以,往往都需要一股傻勁,才有助於這種堅持。

也就是說,一個人最好的出路,其實是在一個領域死磕到極致(甚至別說極致,只要超越那80%的人,你就是強者)。

為什麼?

如果說以前有很多懷才不遇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在互聯網時代,幾乎已經不存在懷才不遇的現象,只會存在被高估的情況。

因為現在的自媒體時代如此發達,一個人只要有一點過硬的技能,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很好的展示自己,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而很多人之所以覺得自己的行業難,覺得沒有出路,很多時候也是因為沒有做到極致。我們看到的再簡單的工作,其實都有意想不到的極致。因為我經常出差,所以酒店、咖啡廳、餐廳等場所是經常出現的地方,你會發現有些商家的服務是真做到了極致。

如果你體會不到極致的力量,我給你舉一個例子,韓寒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我曾經對這種力量一無所知》:韓寒覺得自己的檯球技術不錯,有一次和九球天后潘曉婷打球,他原以為雖然存在差距,但應該還是有機會贏的。

結果呢?

人是怎麼變強的?

韓寒開了球之後,潘曉婷一路打到全部進洞,輸了的人開球,韓寒再開球,潘曉婷一路又全部打到了進洞。也就是說,整個過程韓寒只做了一件事:一直在開球,根本沒有表現的機會。

什麼才叫練到了極致呢?

我覺得有一個很直接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大家在這個領域遇到問題時,會不會首先想到你?

比如說你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文案工作,當公司花費大量心血生產出一個產品之後,需要寫一篇推文、銷售文案,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誰?

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人,就代表了你在公司的地位,或者說是這個領域的地位。

也就是說,修煉內功其實是變強的第一步,只有自己強了才有後面的東西,不然是沒有意義的。

內功,是根。沒有根,哪來的百花齊放?哪來的參天大樹?

2、學會學習

先學習怎麼學習,然後再去學習。

學習,無疑是人不斷變強最好的梯子。學習會讓你成長,會增加你的知識,更會增長你的見識,有了見識之後,人自然也就強大了。

但是我覺得,很多人沒有理解知識和學習的意義。

人是怎麼變強的?

什麼是知識呢?

我覺得,只有為自己所用的知識,為自己生活帶來實實在在改變的知識,才是知識。沒有為自己所用的知識,最多也就是知道了一個概念。

舉個例子:

比如說很多教市場營銷專業的大學老師,他們教這個專業一定學過消費者行為學,但是當學生不能及時提交作業的時候,很多的老師並不能改變這些學生的行為,那消費者行為學的知識對老師就是沒用的,因為並沒有為自己的教學帶來幫助。

所以,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應該怎麼樣學習?

很多人覺得書讀越多越好,喜歡用多來麻痺自己。

人是怎麼變強的?

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只是娛樂性的閱讀,那幾乎讀萬卷書也不會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如果你是功利性閱讀,不論是什麼領域,讀幾本經典的書也足以讓你受益終身。

我想你也注意到了,我用了兩個詞來形容學習:娛樂性和功利性。一般閱讀只有這兩種,這兩種方式帶來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別。

什麼叫娛樂性的閱讀?

比如說你在看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書的時候,如果你是像看娛樂新聞似的閱後即焚,可以說這樣的方式就不叫學習,完全是娛樂。

當你看一本書一篇文章,看完之後不知道核心在講什麼,甚至連內容都記不起來了,說明你並不是真正在學習。

什麼叫功利性的閱讀?

如果你在看一篇文章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個覺得有用的知識點,你會停下來思考:這個知識可以用來怎樣改進工作,改進生活?還存在哪些同樣的現象?然後去實踐。

當你這樣去學習並且真正運用的時候,你才算是真正的在學習。如果你只是知道了道理,但是還不知道怎麼去運用,說明還沒吸收。

你是不是也明白了,為什麼有些人看似學了很多,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改變?因為他的學習不具備功利性。

所以,有人把一個人的閱讀比喻成了電腦的操作系統:輸入、處理、輸出。一個人的學習必須經歷這三個步驟,你才算是真正的在學習。

人是怎麼變強的?

另外一點,關於學習這件事,我覺得拜師學習很有必要。

很多人覺得,看很多書就能賺很多錢,就能夠變的強大。

不是的。

如果看很多書就能賺錢,那最賺錢的應該是大學裡的教授,他們學富五車、滿腹經綸,而事實並非如此。

書,只不過是獲取知識的一個渠道。

書,其實不也是上路的人寫出來的嗎?如果你本身就走了很多路,最重要的不是執迷有沒有看過很多書。

拜師學習的意義在於:很多你自己想不通的問題,別人一句話就點醒了你。因為很多時候你的頓悟,只不過是別人的基本功。

真正的老師,更多的偏向於教你思維,而不是給你一些嚼碎了喂的方法。只有打開了心智、開拓了思維,你才會爆發式的成長。

古往今來,但凡有點成就的人,有哪個不需要拜師、拜先生的?因為你走過的路,前人走過,你沒有走過的人,別人也已經走過。

這就是為什麼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因為一個人的核心技能無法在短時間內一一傳授給你,但他積累的的經驗和智慧精華,卻可以在幾小時內分享給你。

其實現在互聯網學習算是很方便的,因為互聯網的成本比較低,你花那麼幾百塊錢就能學習別人的核心技能、思維,多的話也就是幾千塊。

如果換做以前,沒有個幾年的積蓄,很多人根本連拜師的門都進不了。

3、善於借勢

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最重要的還是講究一個“勢”。

人是怎麼變強的?

小成往往靠努力就好,比如說你真正死磕一項技能,三年之後,你必然會超越身邊的大多數人。你要明白,並不是你進步的快,而是大多數的人處於兩點一線的狀態。

而大成呢,靠勢。而勢也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大家所說的風口,或者說是時代。另外一種則是人脈。 如果沒有勢,幾乎難有大成,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哪怕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神機妙算,也要善借東風才能實現火燒赤壁。

所以,借勢也是一個人變強的關鍵性因素。

我舉個例子:

我之前有個朋友,現在的年收入在百萬以上。它滿足了前面的條件:修煉內功和拜師學習。

她最開始的時候是幹什麼的呢?在一個工地當資料員。這個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她在平時的時候,就開始發朋友圈賣貨,賣自己的一些家鄉特長。這個過程,足足堅持了三年。

然後呢,也加了很多的付費社群、課程。一開始也沒有什麼大的突破,靠朋友圈最多也就是月入一兩萬吧(具體多少記不太清了),當時她的朋友圈也沒多少人。

後來呢,她加入了一個付費社群,那個社群的創始人出了一本書,她一下子好像就買了很多本,後來這個創始人也注意到她了,就開始合作搞事情(創始人是大咖)。

從那以後,她的勢就起來了,社群的人都想著加她微信認識她。之後她的收入也很快就變成了月入四萬,去年已經開始年入百萬以上。

這說明了什麼呢? 就像我之前舉的一個例子,假如說同樣是一瓶1664啤酒,如果把它放在便利店賣,可能就賣10塊錢,但是放在酒吧賣的話,就是30塊錢,翻幾倍。

人是怎麼變強的?

人生其實也一樣:個人的努力在時代面前,甚至在貴人面前顯得很微不足道。

所以,在以前的封建社會,多少能人將相,在沒有遇到好的主公之前,即使一身才華也不會有用武之地,默默無名。而一旦遇到了明主,便化腐朽為傳奇。

如何借勢呢?有兩種:

1)機遇。

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風口

關於風口,我的建議是千萬不要有“看見西瓜丟芝麻”這樣的追風口心態,最後很有可能你什麼風口也追不到。

因為很多趕上風口的人,其實並不是盲目追出來的,而是之前就在這個領域有所積累。當風口來了之後,無非就是順勢而為的事情。

比如說之前有很多電商創業者,在電商這個領域做了很多年,前幾年開始覺得沒有前途,然後看見微商和社交電商火了起來,很多人也靠微商賺到了大錢,就進入了微商領域創業。

結果乾了兩年的時間,也沒有賺到大錢,想繼續做電商,突然又覺得很陌生了(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快速變化的行業,平臺的規則也在不斷變化)。

所以,真正抓住風口的人,往往都是因為之前就在這個領域有所積累。不要盲目的去追一些所謂的風口(沒有積累的風口),並不是什麼人都適合追逐的(前面已經說過,第一步修煉內功是根)。

2)人脈。

人脈,其實是你能幫助的人,而不是能幫助你的人。

什麼意思?

這個信息發達、萬物聯網的時代,想獲得一個人的聯繫方式並不難,但並不是存了某個人的電話號碼、有了某個人的電子郵箱,加了某個人的微信,就等於認識了這些人,這些人也不一定就是你的人脈。

人是怎麼變強的?

你能提供什麼樣的價值,就能擁有什麼樣的人脈。所以,一個人想要積累人脈,真正要做的是不斷的積累自己的價值,並且不斷的輸出自己的價值。當你能夠幫到越來越多厲害的人,你的人脈圈也會越來越大。

比如說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先是買了別人的書,用他的書在朋友圈做活動,才有了更進一步的聯鏈接系。最後,那位大咖也覺得她的經歷很勵志,一起合作搞事情的話,可以實現共贏。

人脈,首先是自己先給予,而不是索取,並且這種給予是別人正好所需要的,或者是別人認為有價值的。如果你不斷付出,還沒有人脈,說明你的付出不是別人需要的,或者是對別人沒有價值的。

成功者,都踏上了一定的軌跡。如果你按照以上三個步驟死磕執行,不強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