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她25歲就可以在一線城市買房,而你30歲卻欠了一屁股債

1

我有個朋友陽陽, 今年 26 歲。

在某一線城市,買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

當然,是首付+貸款。

但這依然是很厲害的。

與她相對比的我,年近三十,存款都不過一萬。

買房子?妄想而已。

問她是如何做到的,原因無它,唯理財爾。

但怎麼理財呢?

她非常的省吃儉用,每月薪資的 50%是要存在銀行的。

不買理財產品,不放在各個寶裡面,就正規銀行定期存款。

我問她,如果我也像你這樣的話,三年之後也能買得起房子嗎?

她搖搖頭,那首先要看你工資多少。

扎心了老鐵。

但是,她又說,如果你定期存款的話,你肯定會過的比現在好很多,你的心情也會好很多,並且,你不會一看到別人買房就覺得焦慮了。

這是真的。

回家之後我就認真買了些理財書籍,學習。

結合我的個人情況,開始定期存點錢。

到現在也並沒有多少,但的確是在定期增長,我的焦慮感減了不少。

下面,我就跟大家說一說我關於理財的一點點想法。

憑什麼她25歲就可以在一線城市買房,而你30歲卻欠了一屁股債

2

關於如何理財,相信大家都聽過很多不一樣的說法。

比如某大 V 就說,年薪不到 10W 的,要把錢都花出去,來投資自己。

某某大 V 說,越是薪資低,越要加槓桿,這叫“以貸撬資”。

某某某大 V 卻說,不管怎麼樣,都要把每月收入的 20%~40%儲蓄起來,這叫“為未來準備”。

……

有道理嘛嗎?

單看每一條,都很有道理。

但也都是毒雞湯。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每一個人的家庭條件、個人條件、起步條件……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每一個人的理財觀念、消費觀念、金錢觀念……也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更不用說,每一個人的融資、貸款、自我提升的理念,也都千差萬別。

甚至他們的人生規劃,有時候都是南轅北轍的。

那麼,在這種現實的前提下,給予一個限定的方式,一刀切的方式,都是不靠譜的,不適合讓每一個人來照盤實現。

理財的個人屬性太強了。

諸位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現實情況,酌情去做。

憑什麼她25歲就可以在一線城市買房,而你30歲卻欠了一屁股債

3

那麼,當我們理財理念有很多,理財方式也有很多。

但,就是沒錢怎麼辦?

只能埋頭掙錢攢錢咯,不然還能怎麼辦?

當一個人的想法太多,錢卻不夠用的時候,就會很痛苦。

這句話是真的。

特別是當你不僅沒有存款,還有負債的時候,痛苦就會加倍。

花唄借唄銀行建行農行各種貸款,拆了東牆補西牆,永遠都沒有還完的時候。

這種時候應該怎麼辦?

建議只有一個,一定要先清負債!

做好計劃,努力縮減開支,還錢。

一定要努力縮減開支,將負債還清。

到時候你會覺得一身輕鬆的。

因為當一個人又沒有資產,還全是負債的時候,人很難有向上的動力。

很容易就破罐子破摔,不願意去拼搏,不想去吃苦,只想消費。

造成消費上的“破窗效應”,負債越多,越喜歡消費。

看不到任何希望,也沒有任何希望。

這種感覺真的很差勁。

曾經我就是這樣的人,欠了不多,兩三萬,但每天真的就愁眉苦臉。

沒有任何動力。

後來努努力,將開支縮減,慢慢還清。

一身輕鬆。

後來開始定期存款,雖然每一期都存的不多,但是銀行卡上的數字一直在增長。

當卡里的數字變的越多,你就會想著讓他變的更多。

從而工作起來更有動力,每天都努力工作。

攢錢真的是會上癮的。

相信我。

憑什麼她25歲就可以在一線城市買房,而你30歲卻欠了一屁股債

4

總而言之,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清負債,一定要清負債。

然後是攢錢。

到了攢錢的時候,再去看哪一種理財方式對自己更好,更適合自己。

不要盲目地看到別人把 80%的工資都儲蓄起來你也跟著做。

這不現實。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根據目前自己的情況,看理財書,學習各種知識。

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

制定計劃,開始嚴格施行。

從 100、200 到 1000、2000 再到 10000、20000.

當你看著那個數字在一次次地往上增加的時候,你會充滿安全感。

一旦你有了安全感,就會有底氣,就能離焦慮、迷茫、彷徨遠一點,就能少很多負面情緒,負面能量。

憑什麼她25歲就可以在一線城市買房,而你30歲卻欠了一屁股債

5

攢錢還有一個好處。

對我們的收入有一個正常的認知。

很多人都蜜汁自信地活在“中等偏上”的幻覺裡。

等真正去攢錢的時候,才會發現並非如此,才會發現開支不要太多了,需要花銷的地方更是數不勝數。

錢不夠用啊爸爸。

怎麼辦呢?

開源節流。

努力存一點兒錢!

或者,進一步去努力,努力賺錢。

這樣,你的小日子就會越過越紅火。

憑什麼她25歲就可以在一線城市買房,而你30歲卻欠了一屁股債

6

結尾說一句題外話。

運動健身,飲食規律,又何嘗不是對自己的另一種投資呢?

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理財方式呢?

有句話說的好,21 世紀什麼最重要?

健康。

健康的身體才是資本,不然怎麼 996?怎麼去拼搏?

我們用最好的身體和最好的狀態,去投入到與生活的抗爭中。

我們用最舒適的精神和最科學的生活,去投入到生活與夢想的前進中。

這樣,最後才能用最有能力的大腦,去積攢更多財富!

開始吧,夥計們。

憑什麼她25歲就可以在一線城市買房,而你30歲卻欠了一屁股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