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之道,貴在這一個字,把握好了,一生輕鬆


處世之道,貴在這一個字,把握好了,一生輕鬆

度”字太圓滑,太世故,讓人很難把握。但世事紛繁,人生艱難,只能把握這個字,並且不得不把握這個字。

潮漲後潮落,花開後凋謝,月盈後月虧,自然的一切,有其恆定的規律。世間的事物,也有其平衡的支點,因此,做任何事物,都不可過度。

有的人,熬夜過度,沒法早起,天天遲到;有的人運動過度,肌肉損傷;有的人用眼過度,近視加深。很多的事情,只要超過了度,超過了極限,那麼就會有反效果,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

無論是工作上,生活中,只有好好把握好這個度,做到不偏倚、不消極、不過激,人生才能夠遊刃有餘。

1

進退有度是一種豁達,也是一種智慧。

為人處世大智慧

《菜根譚》中說,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務加讓三分之功。

世間萬物,都有它的分寸在,而進退之間,考驗的就是一個“度”字。

有些事,一開始本是好事,往往只因把握不好尺度,反而會不由自主地走到另一面,變成了一件壞事。

《周易》中說,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意思是說:聖人,懂得進退,知道適可而止,知道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

講到進退有度,大概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以退為進,退的目的是謀取更有利於自己的進步;第二種境界,是審時度勢、隨遇而安,這也是孟子的觀點,當形勢對自己有利時就進,對自己不利時就退;第三種境界,是以退為主,不得已才進,這是王陽明的觀點。這三種關於進退的境界,第一種最低,第三種最高。

王陽明每每一升官,他立馬就奉上一封辭職信,辭職的次數多了,到後面連皇帝都不太搭理他的辭職了,不僅不做挽留,還呵斥他“自私”——只顧自己不管蒼生。往往一通教訓之後,反而又給他加官,這個現象,在有明一代,也算奇葩了。顯然,王陽明並非像一些拙劣的政客搞什麼待價而沽,而是確實不想當官,他只想做一個在山水間悠遊、講學的學者。

王陽明的進退有度,比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境界顯然更超脫。

話不可說的太滿,留三分餘地給人,也留幾分空間給自己,才能張弛有度、進退自如。

凡事當有度,過度就會物極必反。

范蠡和文種幫助勾踐滅吳,兩人位極人臣,再進一步就威脅到越王,范蠡選擇功成身退,帶著西施隱姓埋名,文種依然身居高位,最終被越王賜死。

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對待得失要有“度”。做事要進退有度,既懂得乘勢而上,也善於急流勇退。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之後,主動裁撤湘軍,交出兵權,才換來曾家的安寧和富貴。

《道德經》裡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該進的時候要進,該退的時候要退。該顯的時候要顯,該藏的時候要藏。不知進退,就是取禍之道。

《菜根譚》中主張:“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華,盡華則衰;行義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

意思是:官爵不必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否則就容易陷入危險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過度否則就會轉為衰頹,言行不要過於高潔,否則就會招來謗或攻擊。

曾國藩說:“蓋天下之理,滿由招損,亢則有悔,日中則昃,月盈乃虧,至當不易之理。”

進退有度,才能明哲保身,進退自如。

2

處世之道,貴在這一個字,把握好了,一生輕鬆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世間萬物,皆有其度。倘若失度,則往往會過猶不及。

有人說,“凡事有個度,事情發展才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過猶不及”,出自《論語·先進》。簡言之,即做事超過或不夠,都是不合適的。

“過猶不及”的處世之道,就在於講究一個“度”字,它不僅滲透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在於個人的修養之中。

《菜根譚》寫道:“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處世之道,貴在這一個字,把握好了,一生輕鬆


意思是:賞花的最佳時刻是含苞待放之時,喝酒則是在半醉時的感覺最佳。凡事只達七八分處才有佳趣產生。正如酒至微醺,花看半開,則瞻前大有希望,顧後也沒斷絕生機。

如此意趣自能悠久長存於天地之中。

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做人也是如此。把握好做人的度,有度制衡,衡而適度。

與人相處,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身處現世複雜多變的環境,既要有防備之心,也不可太防,否則容易淪落成為一名空虛孤獨的行者。

做人三分傻,不可太圓滑,外圓內方,方圓有度,才是處世之道。日中則移,月滿則虧。不圓與人難以相交,處事難以成功。太圓,處處時時算計人、防算計,使人不敢輕易接近。

人和人之間,不可不察,不可太察。不察,恐怕交上壞人;不察,可能做錯事情;不察,難免上當受騙被人利用;擦亮眼睛,人不可不察;太察,讓人不敢接交,就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故而,該清醒時清醒,該糊塗時還得糊塗。

為人還需講究分寸,真正的成熟應該是:熱情而不顯恭維,熱愛而不成癮癖。如此生活,才是恰到好處。

古人說:“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

哪怕關係再好,做人都該知輕重,懂分寸。

中國人常講究一個“度”,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行。與人相處,分寸的拿捏也極為重要。

剛剛相識,就別問太過隱私的問題,也少佔他人便宜。

普通朋友,就不要亂開和別人缺點相關的玩笑。不給他人難堪,是一個人最起碼的修養。

好朋友,就該懂得他的底線在哪裡,不要藉著關係肆意刺探。

如果是家人,就更應該明白,對外,要維護好雙方臉面,對內,也不要把對方的錯誤說得比天還大,適當給人臺階下,才是家人之間最好的相處形態。

不要把性子直,當作傷害別人的藉口,說話越是口無遮攔的人,落難時越是沒人相助。

不親不疏,不冷不熱,再親近的關係也要保持距離,要懂得“禮讓”。

與人交往、說話要講分寸。開玩笑要有度,過猶不及,反會傷人,直爽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

人生需適度,適可而止。

凡事有度,話不可以說盡,要把握分寸,事不可以做絕,要留有餘地。

人生中的任何事都需要講求適度,凡事有度,一切要適可而止。

所謂有度,就是讓自己的言行保持合理的尺度。人皆有慾望,但不管追求什麼,都不能放任而為,因為一旦過了度,結果必定令人得不償失。

人生當中掌握好適度原則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只有在一定範圍之內,事物才能保持它的功效。如果超過了這個範圍,反而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樂極生悲便是這個道理,適可而止,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人對於自己所渴望所喜歡的東西,很容易產生貪多求全的心理。但事實卻是,凡事太過則猶不及。

生活就如同吉他的琴絃,一旦放得過鬆會影響吉他的音色,難成佳曲;一旦繃得過緊則琴絃易斷,得不償失。

水滿則溢,物極必反。為人處世,如果不懂得掌控尺度,也很難過得好這一生。

學會適度,才有風度。人生在世,要適度而行,適可而止。放縱慾望只是本能,能控制慾望才是本事。很多東西,並非要擁有得足夠多才算好,而是要知道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少。人生有度方坦然。丟掉過多的欲求,讓一切變得剛剛好,才會有恰到好處的得到。

真正聰明的做法,是要學會凡事適可而止,適度而為。

有個哲人就倡導“八分哲學”。

處世之道,貴在這一個字,把握好了,一生輕鬆


他說:“如果用十分的力氣算是竭盡全力的話,我只用八分。如果別人竭盡全力能當上處長,那我只當到科長;如果別人竭盡全力能賺到十元錢,那我賺到八元就停止,我永遠要留兩分給自己。

我要用這兩分的時間和精力去注意天邊的雲霞;去凝視遠處的山巒;去留意水中的漣漪;去聆聽父母的叮嚀;去欣賞愛人溫柔的眼神、孩子純真的笑臉……我要放慢腳步,儘自己的可能去發覺、去欣賞人生旅途中的每一道風景,而不是不留餘地匆匆趕路。”

八分哲學,講究的是一種和諧、有彈性的生活方式。

八分飽的人生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在路上”的哲學。

飯吃到八分,是健康;酒喝到八分,是微醺;生活到八分,才是智慧。

凡事都有度,愛情也要把握尺度,愛到八分才是恰到好處。愛情只到八分,留那麼兩分的距離,不僅可以避免相互傷害,不讓感情成為對方的負擔,而且距離產生美,平淡儲存真,更有利於地久天長。

任何時候,都能做到言行適度,給自己也給他人留迴旋和轉身的餘地,這是一種格局,更是一種智慧。

好的人生,貴在有度。

處世之道,貴在這一個字,把握好了,一生輕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