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是要自己带

有一位家长,她是一个外企的高管。她接触过我的讲课内容,比较了解教育的一些原理。在她儿子3岁多的时候,因夫妻人工作都较忙,从老家请了一个很好的小保姆帮她带孩子。保姆对孩子很好,孩子也非常喜欢她。因此这位家长很高兴,也很信任地把孩子交给保姆照顾。

孩子还是要自己带

他们小区后面有一个花园。周末的时候,夫妻俩常带孩子去花园散步。以往,只要一出去,孩子总是不愿意回家,看外面的天空、景色、行人等。可最近不一样了,带孩子出去,孩子不看景,也不看人,就看地,就像只小狗似的,好像在搜索什么东西,脑袋一直低着看。爸爸让孩子把头抬起来,可孩子头抬起来一会儿又低下了,爸爸就很生气。但妈妈知道教育的钟表原理,想观察孩子到底想干什么。

孩子还是要自己带

一般家长会采取当下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抬起头。如果这样做了,家长就不知道孩子到底要干什么。用钟表原理来解释,就是孩子刚出现一点兆头,就被父母立马给矫正了回去。只要知道钟表原理,就不会做当下教育。碰到这种事情,正确的做法就是:家长仔细观察孩子,要找出原因。

孩子还是要自己带

爸爸总是提醒孩子抬起头来,可妈妈说别提醒,看下孩子究竟要千什么。这位妈妈知道:如果做了当下教育,就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想做什么。

走着走着,孩子忽然发现了一个易拉罐,似乎异常兴奋,快速跑过去,很娴熟地“啪啪”踩了几脚,把易拉罐踩扁,然后捡起来放进兜里。

看着孩子的行为,爸爸气坏了。其实妈妈也生气,但妈妈不吭声,想仔细观察着孩子的举动。刚才没有阻止孩子低着头看地,现在妈妈知道了,原来孩子是在找易拉罐。看着孩子把脏兮兮的易拉罐踩扁往兜里装爸爸正想发火,又被妈妈用眼神给阻止了。妈妈想知道孩子下一步到底要干什么。

爸爸妈妈一直跟着孩子观察,没有阻止孩子捡易拉罐,直到孩子把两个兜都塞满了。孩子终于说:“爸爸妈妈,我不玩儿了,咱们回家吧。”

以前孩子出来总是玩儿不够,都不愿意回家。木来爸爸想教育孩子,但他

懂得要配合妻子,就带孩子回家了。

一家人回到家,孩子马上跑进储藏室,赶紧打开一个储藏柜,非常兴奋且很有成就感地把易拉罐往里倒。此时,家长才发现储藏柜里已有一堆易拉罐和塑料瓶子。紧接着,孩子手都不洗就跑上楼,边跑边喊保姆:“姐姐,姐姐,我又捡了两兜儿。”保姆很高兴,就给了孩子两个糖果作为鼓励。

孩子还是要自己带

爸爸看了这一切非常生气。第一,出去玩儿,搞得这么扫兴;第二把这些脏东西带回家;第三,家里有很多吃的,孩子都不要,就要保姆给的糖,并且还吃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呢?

其实,孩子重视的是谁在意他。家里有什么东西,孩子并不在乎,他只在乎关照。多数家长都是在照顾孩子,但真正关心孩子的却很少。

妈妈怕先生跟孩子发生冲突,就让先生到别的屋子去,她单独跟儿子聊。她说:“儿子,咱们家那么多糖你都不吃,为什么吃这个糖呢?”

儿子说:“这个是姐姐给的。”妈妈知道孩子已经信任保姆,喜欢保姆,愿意帮保姆的忙,让保姆高兴,孩子在意的是保姆的认可和鼓励。

孩子还是要自己带

平时孩子做什么事情,我们家长常常阻止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我们不认可孩子,他没有成就感、不高兴、不喜悦,就会跟我们对着干。

保姆是家里的亲戚,废报、瓶子卖点钱都归保姆。保姆这么做也没错但她一出来就捡易拉罐,孩子看见了,也就跟着一起捡。保姆的眼神扫着地,孩子就会跟她学,也扫着地。这便是家长的行为遗传与孩子的习惯养成。

这位妈妈听过我的课,懂得教育的钟表原理,最终找到了真实的原因。家长是孩子的真实成长环境。

孩子还是要自己带

这位妈妈非常理智,她知道不能让保姆再带孩子了,不然将来孩子的行为会有问题。她于是对孩子爸爸说:“孩子没错。也不是保姆的错,她带孩子很好,农村来的嘛,愿意捡这些东西多点收入也没有坏处。但是保姆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她也是孩子真实的影响力。咱们还是自己带孩子吧。”

这次事件之后,他们忍痛把保姆送回了老家,自己来带孩子,一点点教孩子。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家长才把孩子喜欢看地的毛病给纠正过来。

如果妈妈不懂得教育的方法,可能一时就发现不了孩子低头的原因。如果阻挡了孩子捡易拉罐的行为,家长就可能会和孩子发生冲突,也不会知道孩子捡易罐的真实目的。妈妈运用钟表原理,看孩子下一步做什么,直到最终答案揭晓。如果不这样的话,保姆的做法可能会一直影响孩子。

我们不知道保姆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对夫妻选择自己带孩子是完全正确的。

孩子还是要自己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