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是要自己帶

有一位家長,她是一個外企的高管。她接觸過我的講課內容,比較瞭解教育的一些原理。在她兒子3歲多的時候,因夫妻人工作都較忙,從老家請了一個很好的小保姆幫她帶孩子。保姆對孩子很好,孩子也非常喜歡她。因此這位家長很高興,也很信任地把孩子交給保姆照顧。

孩子還是要自己帶

他們小區後面有一個花園。週末的時候,夫妻倆常帶孩子去花園散步。以往,只要一出去,孩子總是不願意回家,看外面的天空、景色、行人等。可最近不一樣了,帶孩子出去,孩子不看景,也不看人,就看地,就像只小狗似的,好像在搜索什麼東西,腦袋一直低著看。爸爸讓孩子把頭抬起來,可孩子頭抬起來一會兒又低下了,爸爸就很生氣。但媽媽知道教育的鐘表原理,想觀察孩子到底想幹什麼。

孩子還是要自己帶

一般家長會採取當下教育,就是告訴孩子抬起頭。如果這樣做了,家長就不知道孩子到底要幹什麼。用鐘錶原理來解釋,就是孩子剛出現一點兆頭,就被父母立馬給矯正了回去。只要知道鐘錶原理,就不會做當下教育。碰到這種事情,正確的做法就是:家長仔細觀察孩子,要找出原因。

孩子還是要自己帶

爸爸總是提醒孩子抬起頭來,可媽媽說別提醒,看下孩子究竟要千什麼。這位媽媽知道:如果做了當下教育,就永遠也不會知道孩子想做什麼。

走著走著,孩子忽然發現了一個易拉罐,似乎異常興奮,快速跑過去,很嫻熟地“啪啪”踩了幾腳,把易拉罐踩扁,然後撿起來放進兜裡。

看著孩子的行為,爸爸氣壞了。其實媽媽也生氣,但媽媽不吭聲,想仔細觀察著孩子的舉動。剛才沒有阻止孩子低著頭看地,現在媽媽知道了,原來孩子是在找易拉罐。看著孩子把髒兮兮的易拉罐踩扁往兜裡裝爸爸正想發火,又被媽媽用眼神給阻止了。媽媽想知道孩子下一步到底要幹什麼。

爸爸媽媽一直跟著孩子觀察,沒有阻止孩子撿易拉罐,直到孩子把兩個兜都塞滿了。孩子終於說:“爸爸媽媽,我不玩兒了,咱們回家吧。”

以前孩子出來總是玩兒不夠,都不願意回家。木來爸爸想教育孩子,但他

懂得要配合妻子,就帶孩子回家了。

一家人回到家,孩子馬上跑進儲藏室,趕緊打開一個儲藏櫃,非常興奮且很有成就感地把易拉罐往裡倒。此時,家長才發現儲藏櫃裡已有一堆易拉罐和塑料瓶子。緊接著,孩子手都不洗就跑上樓,邊跑邊喊保姆:“姐姐,姐姐,我又撿了兩兜兒。”保姆很高興,就給了孩子兩個糖果作為鼓勵。

孩子還是要自己帶

爸爸看了這一切非常生氣。第一,出去玩兒,搞得這麼掃興;第二把這些髒東西帶回家;第三,家裡有很多吃的,孩子都不要,就要保姆給的糖,並且還吃得津津有味。為什麼呢?

其實,孩子重視的是誰在意他。家裡有什麼東西,孩子並不在乎,他只在乎關照。多數家長都是在照顧孩子,但真正關心孩子的卻很少。

媽媽怕先生跟孩子發生衝突,就讓先生到別的屋子去,她單獨跟兒子聊。她說:“兒子,咱們家那麼多糖你都不吃,為什麼吃這個糖呢?”

兒子說:“這個是姐姐給的。”媽媽知道孩子已經信任保姆,喜歡保姆,願意幫保姆的忙,讓保姆高興,孩子在意的是保姆的認可和鼓勵。

孩子還是要自己帶

平時孩子做什麼事情,我們家長常常阻止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我們不認可孩子,他沒有成就感、不高興、不喜悅,就會跟我們對著幹。

保姆是家裡的親戚,廢報、瓶子賣點錢都歸保姆。保姆這麼做也沒錯但她一出來就撿易拉罐,孩子看見了,也就跟著一起撿。保姆的眼神掃著地,孩子就會跟她學,也掃著地。這便是家長的行為遺傳與孩子的習慣養成。

這位媽媽聽過我的課,懂得教育的鐘表原理,最終找到了真實的原因。家長是孩子的真實成長環境。

孩子還是要自己帶

這位媽媽非常理智,她知道不能讓保姆再帶孩子了,不然將來孩子的行為會有問題。她於是對孩子爸爸說:“孩子沒錯。也不是保姆的錯,她帶孩子很好,農村來的嘛,願意撿這些東西多點收入也沒有壞處。但是保姆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她也是孩子真實的影響力。咱們還是自己帶孩子吧。”

這次事件之後,他們忍痛把保姆送回了老家,自己來帶孩子,一點點教孩子。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家長才把孩子喜歡看地的毛病給糾正過來。

如果媽媽不懂得教育的方法,可能一時就發現不了孩子低頭的原因。如果阻擋了孩子撿易拉罐的行為,家長就可能會和孩子發生衝突,也不會知道孩子撿易罐的真實目的。媽媽運用鐘錶原理,看孩子下一步做什麼,直到最終答案揭曉。如果不這樣的話,保姆的做法可能會一直影響孩子。

我們不知道保姆給孩子的負面影響到底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對夫妻選擇自己帶孩子是完全正確的。

孩子還是要自己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