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勵志書《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幫你擺脫生活的迷惘

有人寫詩,一經出名就“洛陽紙貴”;有人寫書,一經出版就受到熱捧。這種現象來形容英國作家、編輯理查德·羅珀(Richard Roper)一點也不過分。

他的處女作《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一經出版,一年之內就被翻譯成19種語言,在20多國出版,作品深深地攫取了人們內心深處那最易動情的膜塊,有人為之傷神、有人為之動情,更多的讀者因其精美的語言、流暢的結構、動情的細節而沉迷其中。

治癒勵志書《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幫你擺脫生活的迷惘

就連暢銷書作家比安卡·馬赫斯也高度評價:“《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既溫暖治癒又讓人心碎,作者寫盡了孤獨,也寫盡了人與人之間對情感聯結的渴望。《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會讓你為主角欣慰之餘,更想要抓住當下。”

治癒勵志書《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幫你擺脫生活的迷惘

是的,抓住當下才是最關鍵的。因為,不可琢磨的明天,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誰也無法確定,而活在當下,才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作者需要提醒讀者的最緊迫的任務。

01 孤獨的現實與現實的孤獨

在小說中,安德魯一年參加了25場無人問津的葬禮。即使如此,他還要在有人孤零零地死去時,還要去死者家裡做調查,確認死者是否尚有親人在世,留下的錢是否足夠支付葬禮。偶爾,還要和死者的侄子商量著追回拿去的東西。

治癒勵志書《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幫你擺脫生活的迷惘

“藍色的月亮啊,你看到我孤獨地站著。”這是安德魯經常聽到的聲音,而這也是安德魯孤獨內心的強烈觀照。孤獨,從來不是一個褒義詞,但凡與孤獨扯上關係,總會有某種心理上的壓抑與不適。但是,孤獨也並非全部都是壞的思想或者意識,有時候,孤獨也是對人生有益的開拔

治癒勵志書《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幫你擺脫生活的迷惘

著名作家朱剛曾經說過:“孤獨是自成世界的一種獨處,孤獨是一種完整的狀態,所以,孤獨者是自成世界、自成體系的人,表現出一種‘圓融’的高貴。”

這樣說來,孤獨既然是一種“圓融”的高貴,那麼,孤獨也就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狀態。因為,並非所有的絲竹管絃,都有知音;也並非所有的晨鐘暮鼓,並無聽眾。愛者,皆道其好;不喜者,自然憎之、惡之、厭之。自古如此,別地長情。

治癒勵志書《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幫你擺脫生活的迷惘

在大洋彼岸的英國,安德魯僅僅42歲,就開始常常厭惡自己。總覺得自己會孤獨終老,不知道該如何愛任何人。

這當然是他的心理問題,而這確切地說是與他的本職工作有關係。因為他從事的工作,經常要與死亡的老人打交道。於是,工作的孤獨造成了他內心的極度空虛民緊張,以至於他“斥巨資入手了一幅降噪耳機,方便上下路上用”,通過“埃拉·菲茨傑拉德”的音樂,撫慰孤寂的心靈。實際上,他在有意識地拒絕社會,因為社會上的一切雜音,都可能對他造成某種傷害。

02 孤獨中的奮鬥與深夜的希冀

早在這本書出版之前,有人在採訪作者時,羅珀就告訴了本書的創作靈感源於他讀過的一篇文章,那是一個關於處理孤獨終老者身後事的特殊職業者的故事。

治癒勵志書《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幫你擺脫生活的迷惘

而他真正成為作者的契機,也是在某一刻,“我也希望有一個電閃雷鳴的非凡時刻,讓我突然意識到我想成為作家。但我的那個時刻,其實只是在寫完一封給公司全員的郵件之後。那一刻我想,與其寫一封根本沒人想看的郵件,為什麼不寫點比‘會議地點變更’更有趣的東西呢?”

因此,在羅珀的筆下,憑著對社會的熟知,沒有經過太多的描繪,僅僅依靠實錄,就完成了這部作品。

治癒勵志書《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幫你擺脫生活的迷惘

小說中,安德魯已經因為工作原因、很少與人交流,以至於產生了嚴懲的交流障礙,當他與佩姬從自己的上司卡梅倫家裡出來時,走到街道上,就因為佩姬指著人行道上一攤幹掉的血跡說了句:“為什麼血跡要這麼久才會褪去?”

安德魯說,“血跡太濃了,都凝結在了一起。所以血跡,很難清理乾淨。”

佩姬哼了一聲:“‘血跡,很難清理乾淨。’好了,這是我最近聽到的最低連環殺人犯說的話了。”

這裡的一段對話,足以表明,安德魯的心智受到工作的影響太深,已經沒有能力與他心目中,認為非常值得交往的女性去交流。一說話,自然而然地帶上了職業特點。

治癒勵志書《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幫你擺脫生活的迷惘

就連在路上行走,聽到救護車的警報聲,也在想“醫護人員是不是還在無線電旁待命,隨時準備奔赴現場開展救護工作呢?”

一邊是工作,一邊是美人。工作是安德魯的全部,因為那是他賴以生存的資本,沒有工作,他也許連那個老舊的公寓也租不起。而這個美人,其實是新生的希望,是點燃他內心慾望的引信,一聽到佩姬問他“等你回去,家裡人還沒有睡嗎?”他就皺了皺眉。

在他的心裡,“家”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是一個不存在的“假想”,只是一個空想的“符號”,他心裡嘀咕“不要問這個。別在這個時候”他怕,他擔心、他恐懼,他害怕失去這暫時的與佩姬相處的機會。因為,他很久很久,沒有與女性獨處的機會,更談不上什麼經驗了。

治癒勵志書《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幫你擺脫生活的迷惘

這個夜晚,他送佩姬的時候,是“騎士”也是猥瑣的,或者這兩種心態兼有。畢竟,上天給了他與佩姬一個機會,而且是夜晚,女人最容易動情的英國、浪漫、溫情的夜晚。

為什麼說這個夜晚對安德魯而言是一次希冀,從小說中可以看出,僅僅一次擁抱,安德魯就有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溫暖感,就在那一瞬間,他心裡竟然感到了向某人打開心門的暖意。”

這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畢竟,孤獨已久的安德魯也開始春來冰化、開始等待著他的愛情,在他看來,“生命還會有另一種未來。”多麼讓人心酸的一句話。

03 凡是孤獨的人生都需要奮起

孤獨只是一種症候,而不是生命的終結,對於任何人而言,這都是一種萬用的標準。即使是安德魯也不例外。

“在車站跟佩姬告別後,他心中出現了無數可能性,開心極了,一路飄回家。”

他半路買了4罐啤酒,一口氣灌了下去。等他醒來,有些宿醉,安德魯“單曲循環了五遍《離你如此近》”一邊煎培根,一邊想著挽著自己胳膊的佩姬,說明此時,他是享受的,儘管佩姬並不知情。

治癒勵志書《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幫你擺脫生活的迷惘

在現實生活中,人為了生存,總是要換一種活法,儘量把孤獨的話題變得優美或者優雅一些。比如,安德魯在夜晚,在酒和音樂聲中,給了自己一些美妙的回憶。又比如,著名詩人雷抒雁就把藝術創作當作是“寂寞者的事業”。老作家汪曾祺先生說過“人是孤兒”的名言。

孤獨,除了憂傷、空虛、寂寞、無聊,還可以充滿奮鬥的力量,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深邃更遙遠的地方伸展,只有在孤獨中,只有耐得住寂寞,你才能把紛亂的思緒梳理起來,淨化、凝結成文字的詩的結晶。

治癒勵志書《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幫你擺脫生活的迷惘

就像汪老“文革”期間曾被髮配到塞外山溝的一個馬鈴薯栽培站接受再教育,獨自一人朝夕與那些大大小小、園不溜秋的馬鈴薯打交道,結果汪老就撲下身子研究它如何種植、如何管理、如何做菜,有幾種吃法。而且做得很認真,一絲不苟。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一本書的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對於《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一書,正在閱讀和情感體驗中,總體感覺,此書對於“孤獨”的處理積極向上的,總給人一種在悲傷中積極向上的勇氣。值得仔細品味。

不管是不是社恐症患者,都可以看看這本書,品一品孤獨,也感受下打破內心囚籠後的暢快,畢竟,《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又喪又治癒!


姑且慕容,在文字的海洋中摸索著前進文學新人,散文詩歌散見於報端,終於大成;我手記我心,不問前程;遵章守紀,率性而為。喜歡,點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