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士兵上戰場前要餓著肚子,為什麼?

姚雅君


《亮劍》打到淮海戰役,楚雲飛的第89師向趙莊急進,楚師長髮現部隊沒開早飯,就逮住一個團長詢問,這廝聲稱要拿下趙莊再埋鍋造飯。楚雲飛也跟著渲染氣氛,說什麼打下趙莊“我給你們發罐頭”!這事看著好像挺靠譜?假的,餓著肚子的部隊是沒有戰鬥力的。



古今中外,任何一場戰爭和任何一支軍隊,都把糧食和吃飯當作頭等大事,我們說解放戰爭期間五大戰略區中西北野戰軍最苦,不僅因為彭總麾下的兵力最少(西北野戰兵團初建時只有26000人),更嚴重的問題就是陝北地貧民瘠,糧食不足始終困擾著西北野戰軍和後來改稱的第一野戰軍。

1947年夏秋之後,陝北地區先旱後澇,糧食普遍欠收,這裡的黃土地即使在風調雨順的年份,也很難養活當地百姓,而若是天氣稍有變化,就會導致飢殍遍地,更別提供養軍隊了。所以,是否有糧食、戰士們能否吃上飯,決定著西北野戰軍能否打仗、打什麼規模的仗以及仗最後打的什麼樣。



在當時的陝北,上至中央領導下到普通戰士,日常伙食都是一種叫“糠菜糊糊”的東西,就是用米糠、秕穀、瓜菜和黑豆加水熬煮,製成的粥狀食物。而西野戰士們每天能吃到兩頓這樣的東西,那就不算斷糧,可問題是這東西也根本保障不了。不妨看看彭總與中央的往來電文,便知道糧食和吃飯問題給西野帶來多大的困難:

1947年8月31日彭德懷電:“本日以備戰伏擊姿態,積極籌帶兩天糧食,半月以來給養不定,前日遇雨,部隊有疲勞現象”。又及:“本日籌糧,兩天敵亦未動,野戰軍明拂曉前出發南進”。



1947年9月3日軍委來電:“敵人南進甚快,如隴東三縣有糧,又有殲敵機會,則打一二仗再出去也好。。。如糧食許可,請考慮在九里山地區殲滅九十師(指胡部整編第90師)一部”。

可見能夠讓戰士們吃上飯,已經成為將帥們關心的頭等大事,到9月初,軍委命令西北野戰軍攔截向南撤退的敵人。然而由於部隊嚴重缺糧,彭總只能集中糧食給王震將軍的第2縱隊,令其先行南下打擊敵人,而大部隊需要休整兩到三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籌糧,否則無法繼續作戰。



王震所部於9月9日在延川西北,伏擊了敵人整編第76師和整編第1師的167旅,仗打得非常勉強,主要原因還是缺糧。飢餓的幹部戰士們體力嚴重不足,加上大雨不斷,使戰鬥傷亡很大,第二縱隊政治部要求指戰員們要與敵人“比忍受困難的能力”,但無論如何人總歸是要吃飯的,哪怕是糠菜糊糊。

1948年2月,在根本改變陝北戰略局面的“宜瓦大捷”中,由於增援宜川的敵整編29軍劉勘所部小心翼翼行軍遲緩,彭總一度憂心如焚。因為到2月28日,西北野戰軍已經斷糧,如果劉勘三日內不鑽進伏擊圈,彭總只能收兵撤圍。所幸在胡宗南的嚴令下,劉勘率領兩個整編師還是鑽進了口袋,次日凌晨,戰鬥打響。



真的無法想象,埋伏起來的西北野戰軍的幹部戰士們,是如何在雪地中如何度過漫漫飢寒之夜的。是役,經過三天激戰,餓著肚子的戰士們將敵人分割包圍後,幾乎是用刺刀全殲敵人一個整編軍部、兩個整編師部、五個整編旅10個團290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和輜重糧食,陝北戰場的局勢終於“過山坳”了。

所以“士兵上戰場前餓著肚子”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除非像西北野戰軍這樣極度困難的局面,否則吃上飯才是士兵維持體能和作戰能力的基本條件。唯一貼點邊的是,戰前不可以吃的太飽,否則在劇烈運動下腸胃會出現問題反而影響了作戰,另外如果吃得太飽,人會出現睏乏和精神不振的現象,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但是餓著肚子上戰場,絕對是無稽之談。


度度狼gg


俗話說,皇帝不差餓兵。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至少在古代很多的時候,當兵就是為了吃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糧食對於軍事行動,是重中之重。讓士兵餓一頓或許還能保持基本秩序,飢餓超過三頓,軍隊必亂。所以就別提讓士兵餓著肚子上戰場了。


設營紮寨之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埋鍋造飯。有重要軍事行動,也都是“三更造飯,五更拔營”。所以就是必須讓士兵吃飽了才能去上戰場。連這點基本保障達不到,該要士兵賣命,那是不科學的。有些重要的攻堅敢死的戰鬥,還必須準備酒肉,讓死士們吃飽喝足,上戰場。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最主要是古代生產力低下,糧食單一,且供應不足。很多士兵長年實際上保持著飢餓與半飢餓的狀態。打仗是耗費體力的事情,餓著肚子上戰場,不但影響戰鬥力,還影響士兵的戰鬥意志。


但是上戰場前,對於長期保持飢餓狀態的士兵,卻只允許吃七八成飽,剩下帶著定量的乾糧隨身。

這實際上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因為士兵長期以來保持飢餓狀態的情況下,突然吃多了,容易血糖升高,容易犯困,視力下降。而且飽腹以後劇烈運動,容易引發消化器官得受傷。

所以特別是到了近代戰爭中,戰士們會在戰鬥的間隙,隨時多餐補充能量。

在《集結號》中,在淮海戰役中,突然整個戰場安靜了下來,九連連長谷子地一邊向敵軍喊話,“九連給國軍弟兄們準備了兩樣吃的,一個是子彈,一個是餃子。把槍舉起來換雙筷子,九連陪弟兄們一起坐下來吃餃子。”


而就在穀子地喊話的時候,焦大鵬和姜茂才等人就在那啃餅子。因為都已經默契了,接下來穀子地就要安排焦大鵬帶幾個人,去探情況了。不抓緊這點時間補充一下體力,不但多一份因為體力虧欠引發的危險,而且這種探營的冒險,犧牲幾率比其他人更大,弄不好就是最後一頓。


所以在戰鬥間隙,在劉澤水的指揮部,在後來的戰地醫院,有很多吃飯的鏡頭。穀子地甚至嘲笑趙二斗吃飯的揍性和自己曾經的一個兄弟一樣。


實際上這些場面鬥說明了,戰士們在戰鬥之餘,不停地補充能量。因為誰都不確定下一場戰鬥什麼時候打響,自己什麼時候就可能犧牲,下一頓什麼時候才能吃上。

所以要隨時保持最好的體力狀態去迎接將要發生的戰鬥。



炒米視角


不是因為不給吃飯或者糧食不夠,而是上戰場前,餓著肚子緊急時刻能救命,吃飽了有得自己好受的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我們都知道人要吃飽了才有力氣做事情,也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然肚子一餓起來,咕嚕嚕的叫,什麼事情都辦不好。但這句話放在戰場上就一定適用了,一般情況下,士兵上戰場前都不會吃的太飽,或者餓著肚子。

  •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這個要從人體本身說起。因為人在吃飽的時候,身體的機能就會促使血液循環加快,帶動身體消化食物,這個時候人很容易進入疲勞狀態。要知道這是在戰場之上,一個犯困帶來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下一秒可能命就沒了。

雖然餓著肚子也挺難受的,但是這也有利於精神的高度集中。然後就涉及我國的傳統思想了,留著飯等打完了,回來吃,這是一個念想,提醒自己留著命,不要做一個餓死鬼。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關乎士兵們的性命。戰場上刀劍無眼,炮火無情,士兵們難免會受傷。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手術了,如果士兵體內有大量的食物的話,便會很致命,因為這些體內殘留的食物殘渣很容易滋生細菌,嚴重話,直接會導致手術的失敗,造成士兵死亡。

這兩點就是為什麼士兵上戰場前要餓著肚子的原因。關鍵時刻能保命,只是真的上了戰場又有幾個能回來呢?


像素說


大型戰爭中,餓肚子的軍隊打不了仗。

古話說,民以食為天,軍隊能不能吃上飯,直接影響士氣和戰鬥力。世界上沒有餓肚子打仗的軍隊,讓自己軍隊餓著肚子打仗,這個指揮官一定瘋了。

首先在古代,軍隊並沒有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兩餐,即早餐和晚餐。古代軍隊作戰全是體力活,要行軍到戰場刀砍斧劈,沒有戰鬥間隙和修整,不吃早餐怎麼行?

其次,即使人扛的住飢餓,戰馬卻不行,不給它們餵飽草料,上戰場一定掉鏈子。所以即使想搶先動手,也要提早埋鍋造飯、餵飽肚子。只有遊動作戰的小型部隊,才能依靠胡餅、炒麵等乾糧,解決吃飯問題。


現代戰爭中,小型戰鬥才會有先打仗、後吃飯的現象。

現代戰爭中,戰場伙食供應能力大幅提高,單兵有隨身攜帶的口糧,可以因小型作戰的需要,如戰鬥任務不重,兩三個小時就能解決,這種時候,指揮官可靈活調整吃飯時間。

但是正常作戰中,只要有條件一定是先吃飯,後打仗。畢竟嚴格吃飯時間,讓後勤儘可能提供豐盛、營養的食物,是保持軍隊士氣的重要內容。



部隊上戰場,是拿性命搏生死,誰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著回來,如果這種時候還讓部隊餓著肚子上戰場,是會影響士氣的。

只是戰前部隊要求士兵只吃七八分飽,避免吃的過飽引起犯困、腸胃不適、負擔加重等情況,另外給士兵配發簡易食品,在戰鬥間隙可以補充能量。


菸酒閣大學士


上戰場前要餓著肚子?難道死也要做個餓死鬼嗎?

前線戰士太難了,不能讓戰士們流血又流淚!上戰場前一定要吃飽!後勤保障一定要充分!

在《亮劍》種,有這樣一個鏡頭:

淮海戰役戰場上,楚雲飛視察陣地,卻發現戰士們沒有吃早飯,就問團長。團長說,拿下趙莊陣地再吃飯!聽著很燃是不是?其實這句話,出自於春秋時期。

《左傳·成公二年》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齊國打魯國,晉國帶著衛國來打齊國,齊國很瞧不起晉國,對敵人們說“欲勇者,賈余余勇!”雙方約定第二天早晨開戰,第二天齊頃公迫不及待說“餘姑翦滅此而朝食。”

這裡面用了兩個成語,“餘勇可賈”和“滅此朝食”。餘勇可賈的意思是我們的勇氣很充足,要不要分一點給你們啊!滅此朝食的意思則是今天滅了這幫敵人再吃早飯!

餘勇可賈和滅此朝食的結果必然是驕兵必敗,這一戰,齊國大敗虧輸,齊國國君齊頃公差點被俘虜。

齊頃公的故事告訴我們,滅掉敵人沒有那麼著急,讓士兵們吃飽飯在上戰場,是很重要的。當然,如果真的想要趁著敵人吃飯睡覺時發動奇襲,那可以把士兵們吃飯睡覺的時間提前,但不能推後。

《亮劍》中這個鏡頭,本來是嘲笑國軍虛張聲勢,不關心戰士死活,結果演出來的效果卻成了國軍戰士嗷嗷叫士氣旺盛,徹底跑偏了。很大程度上說,是因為主創人員和觀眾們大都不知道“滅此朝食”發明者的戰鬥結果。

說完這些,來給大家講講戰士們出戰前為什麼一定要吃飽飯。我分析理由可能至少有三個:

1,戰鬥時間可能很長,不吃飽根本沒有力氣。

一場戰鬥能持續多長時間,通常來說是一天,當然一觸即潰的國軍渣渣例外。解放軍打阻擊常常以一天一夜為單位,白天敵人(國軍和美韓軍都是)藉助炮火和空軍掩護髮動攻擊,解放軍拼死抵抗,往往丟失陣地。到了晚上,志願軍藉助夜色發動反擊,奪回陣地。以誕生“最可愛的人”的松骨峰阻擊戰為例,第38軍112師335團一個連,抵抗美韓軍衝鋒長達十幾個小時,其實就是天亮的時間。天一黑,志願軍發動總攻,敵人全面崩潰,成了趕羊抓俘虜。

2,一線陣地沒法吃飯,不在後方吃點熱的,可能這輩子再沒機會了。

一線陣地是什麼樣的情況,恐怕和平時期的人們很難想到。抗美援朝時的38軍軍長梁興初在前線吃飯,一枚彈片直接掉進碗裡。梁興初說,沒有肉,哪裡來的骨頭?前線為了隱蔽目標,不能生火做飯,志願軍常常是一口炒麵一口雪,互相鼓勵的話就是“等回去了咱們包餃子吃!”有個部隊損失很大傷兵在修整,卻發現沒有打好配合的兄弟部隊卻在開開心心吃餃子,二話不說去給他把鍋砸了。官司打到志願軍司令部,彭總說,砸的好!打不好仗還吃什麼餃子!

3,不吃飽,沒力氣打阻擊,更沒力氣打衝鋒,戰鬥可能要失敗。

在輕步兵時代,尤其是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我軍戰士補充能量的主要方式就是吃各種主食糧食。不像現在,可以帶著一條士力架,一吃就來勁。戰前吃飯時,戰士們都有一頓飯頂一天的覺悟,自然不會讓自己餓著。如果吃飯不吃飽,阻擊時丟不動手榴彈,衝鋒時被敵人一推一個趔趄,這樣的弱雞,能打勝仗嗎?

在慘烈的上甘嶺戰役,進入上甘嶺一線陣地的士兵,一直就是餓著肚子作戰,他們不是不願意吃飽,他們實在是沒有補給。當時送上去一個蘋果一個水果糖就算立大功。曾經入選小學課本的《一個蘋果》,講的就是上甘嶺的故事。

不懂戰爭,就不要隨便給戰士們規定條條框框了,上次就有網友說不許撿敵人的槍,現在不許吃飯,下次估計是不是有人要規定不許戴頭盔了(這個好像真有)。


歷史知事


上戰場之前要餓著肚子?完全沒有的事!

士兵上戰場自然要意味著拼命,如果連最起碼的飯都不給吃飽,誰還能去拼命?

可以說糧食和後勤是決定一直軍隊戰鬥力的重要保證,有充足的糧食供應才能具備絕對的戰鬥力,具備了戰鬥力那距離勝利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可一旦在戰場上斷絕糧食補給,那所帶來的損失將會是毀滅性的!



例如官渡之戰,曹操成功偷襲袁紹後方的屯糧重地烏巢,消息傳來十萬大軍頃刻間就走向瓦解,袁紹僅僅帶領800騎兵狼狽逃走,即便事後收集殘兵敗將也不過只剩兩三萬人,難道烏巢被偷襲的時候,袁紹的大本營一點糧食都沒有?這是不可能的,袁紹的大營裡肯定還有相當數量的糧食,雖然已經支撐不了他作戰,但如果限量發放,理論上也能維持一段時間,至少可以保證取自己的軍隊有時間撤退,但需要記住的是,這僅僅是理論上而已!要知道,一旦糧食供應出現了短缺,士兵連每天最起碼的飲食都難以保證,又如何保證戰鬥力?更如何保證自己能夠活到最後?如果接下來再遭到敵人的層層追殺,完全沒有生命保障的這支軍隊只能會提前喪失本該有的紀律性,從而走向大亂和崩潰,除此之外我們熟悉的劉備被偷襲徐州,關羽被偷襲荊州,結果走向的都是同樣一條路。

所以在真實的戰場上,沒人敢輕易斷絕前線官兵的糧食,更不敢輕易讓前線的將士們餓著肚子去打仗,還沒到戰場上決一生死,飯先不夠吃了,那誰還傻乎乎的跟你玩兒!



那在戰場上,除了後勤斷絕這個重要因素之外,就沒有限制糧食的時候嗎,個別時候還是有,但情況較為特殊!

比如說某一支部隊向自己投降,隨後充當進攻的急先鋒,或者將要進攻的目標是一支缺乏補給即將崩潰的軍隊,這樣的情況下後面壓陣的部隊往往選擇限制對前線主攻部隊的補給供應,前者的原因很好解釋,畢竟這是一支信不過的部隊,在需要防範的情況下不需要讓自己的新隊友吃飽喝足,例如太平天國安慶保衛戰,太平軍叛徒程學啟率軍向曾國荃投降,曾國荃任命程學啟和他的部下充當先鋒,但糧食和彈藥全部按天供給,以防止這支部隊重新叛亂;而後者也容易理解,進攻一支即將被困死的軍隊,在前線衝鋒官兵最容易遭到傷亡的情況下,被圍困的軍隊很可能會從打死的敵人身上搜集自己想要的彈藥和糧食,所以及時的對前線部隊進行限制,產生缺口之後再進行補給,也有利於防止對手進行繳獲,例如我們眾所周知的西路軍之戰,在多次戰役中進攻的馬家軍就嚴重限制尖刀部隊的供應,身上儘可能的不要攜帶糧食,進攻時只攜帶十發甚至幾發的彈藥(反正打光了,後面隨時可以補上),也造成了西路軍在防守時擊斃了眾多敵人,卻從他們的身上繳獲不到足夠的彈藥和糧食,最終造成失敗。



除了這一些特殊因素之外,現實當中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為了激勵軍隊能夠儘快解決戰鬥,在開戰前故意不選擇吃飯,而讓官兵在戰鬥解決後再進行吃飯,當然實行這種戰術必須要具備一個最起碼的先決條件,那就是自己有能力快速壓倒對手,或者自己自認為能夠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解決敵人。

相信看到這段文字,大家都會想起連續劇亮劍中楚雲飛進攻趙莊時的情節,裝備的先進美式裝備和飛機坦克掩護之下的楚雲飛89師,向李雲龍守衛的趙莊進攻,其手下的團長自信的認為只要進行一通火力覆蓋,最後一個簡單的衝鋒就可以拿下趙莊,所以就下達了佔領趙莊再吃早飯的命令,採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再這樣特殊的環境下激勵軍隊的士氣和勇氣,當然最後的結局還是冷冰冰的,楚雲飛遇上了更加不要命的李雲龍,硬是把楚雲飛在趙莊在前面死死地頂了幾天之久,估計到了第一天的中午,無可奈何的楚雲飛和他手下的團長只能下達吃飯的命令,沒辦法,再不吃自己就要崩潰了!


遼寧資深球迷


上戰場前儘量不吃太飽,主要原因還是出於醫療方面的考慮。若是吃得太多,士兵萬一被子彈打中腹部,傷及腸胃等位置,裡面的食物就會流出到腹腔內,就會對對戰場外科醫療造成很多的麻煩,甚至威脅士兵的生命。因此,打仗前少吃點,關鍵時刻也能救自己一命哦!


劇透歷史


餓著肚子有點誇張哈!

可以理解成這樣:

一個人在正常情況下怎麼吃的可以的,只要不是太過分的吃(會造成胃難受)。

但是軍人在戰場上不一樣,戰場戰機瞬息萬變,隨時都會進行劇烈運動,長途奔襲,劇烈的動作和衝鋒,而且伴隨著人的精神高度集中,所以肚子吃的太飽是不適合的,會造成胃疼,甚至比較嚴重的胃劇痛,嘔吐等症狀!如果是一個部隊的後勤工作沒有考慮到這樣的情況,會造成非戰鬥減員,是個很大的事故。

我們看對越自衛作戰臨行前為啥要喝酒呢,其實第一個就是提高士氣,然後喝點酒可以壯膽壓一下緊張的心情。


吶喊前沿


上戰場前要餓著肚子?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我長話短說,一場抗日戰鬥裡,士兵們要扛槍扛炮,要扔手榴彈,要搬運物資,要衝鋒…………這麼多重活,不吃飯哪來的力氣去幹。

人需要大量的蛋白質、能量、卡路里的元素來維持生命,不吃飯這麼補充。

還有,每一名士兵上戰場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的,本來人家中彈傷亡就很嚴重了,你還不給人家吃飯,流血又流淚,士氣能起來嗎?

人是鐵 ,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


GRX成員


士兵在發起戰鬥前是不能吃飯的,因為人在進食後需要消化食物,這時所有主要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器官,人體的精神集中力,反應能力,運動力都會下降。而且由於進食後腸道充血,一旦被子彈擊中腹部會導致大出血嚴重危及生命。軍隊一般在戰鬥前2-4個小時進行戰鬥前的食物補充,而且通常只吃半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