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山海經》:窫窳之死是上古生化事件還是權謀鬥爭


窫窳(ya yu)

每讀《山海經》往往給人一種錯覺,這本書中似乎記載的不是地球上的事和物,因為裡面沒有一件正常的事物,恐怖詭異的怪獸,光怪陸離的國家,似乎是某個人在某個怪物星球上的旅行日誌。但是其中令人熟悉的名詞:黃帝、顓頊、帝嚳、大禹等等,又處處在暗示這是華夏文明原初的歷史狀態。但是如果我們對比西方或其他民族的神話傳說的話,無論如何,不管神怎麼個變,人的跡象還是非常明顯的,然而我們在《山海經》裡,卻完全找不到這種感覺。在山海經的世界裡,蛇身人面、人身龍首,交脛國、穿腸國、三面國這些形象似乎才是正常的,反而形象正常的人類才顯得很不正常。

解讀《山海經》:窫窳之死是上古生化事件還是權謀鬥爭


除此之外,《山海經》中還記載了許多令人頗為費解的事情,比如夸父被殺兩次、顓頊曾經復活、朱丹稱帝等等,以及今天筆者要談到的窫窳之死。

窫窳之死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在惜字如金的《山海經》裡有關窫窳的記載就有6條之多,其中4條與窫窳直接相關,2條與之側面相關。

按照記錄順序窫窳的第一次出場是在《北山經·北山一經》:

又北二百里,曰少鹹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於雁門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魚。食之殺人。

解讀《山海經》:窫窳之死是上古生化事件還是權謀鬥爭

這裡的窫窳完全就是一個吃人怪獸的形象,它成長在少鹹山上,全身赤紅,長的像牛一樣,但是有馬的蹄子,而且有一幅人的面孔,叫聲像嬰兒一樣,絕非善類。

窫窳的第二次出場是在《海內南經》:

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解讀《山海經》:窫窳之死是上古生化事件還是權謀鬥爭

這裡的窫窳與前面相比有兩個變化,一是它不再住在山上了,而是居住在弱水之中;二是它的形象也大為改變,變成像龍的頭顱一樣,但是身子是什麼卻沒有講。唯一相同的是它還是繼續要吃人的。

窫窳的第三次出場是在《海內西經》:

貳負之臣曰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發,系之山上磐石之下。在開題西北。

解讀《山海經》:窫窳之死是上古生化事件還是權謀鬥爭

貳負的臣子危

這裡就講到了窫窳之死,它是被貳負和他的臣子危一塊殺害的,為此他還被當時的“帝”處罰,但貳負為什麼要殺窫窳這裡卻沒講。

窫窳的第四次出場是在《海內西經》:

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

這時窫窳已經死了,但是有6名巫師手裡都拿著“不死之藥”圍繞在它身邊,一般的解讀認為這6人是相救窫窳,但是書中明確記載他們的把窫窳的屍體夾在中間“以距之”,關鍵就是對這個“距”字的解釋,筆者查閱很多翻譯,解釋都是同“據”,抗拒的意思,無論如何也解讀不出“救”的意思。而且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這裡窫窳的形象再次發生了變化,變成了蛇身人面的形象,而這個形象在《山海經》的體系裡很顯然是神的形象。

還有2條記載是關於殺死窫窳的貳負的記載:

1.《海內北經》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貳負之屍在大行伯東。

2.《海內北經》鬼國在貳負之屍北,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貳負神在其東,為物人面蛇身。

很顯然在這裡貳負的屍體已經成為一個地理座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關於貳負的形象——“人面蛇身”,即他和窫窳是一樣的,都是神。

上古生化事件

有一種對窫窳之死的解讀認為窫窳在被殺之後,被黃帝命令上古十巫之中的6巫進行復活,復活的方法就是6巫手裡的不死之藥,但是沒想到在這個過程中卻發生了事故,窫窳雖然被複活了,但是先是掉進弱水裡變成了人身龍首的吃人怪物,後來又跑到少鹹山上成為牛狀人面馬足的吃人怪獸,等到堯帝的時候,被后羿射死了。因此按照這個說法窫窳的活動路線應該是:

《海內西經》被貳負和危殺死——《海內西經》被6巫在開明之東救活——《海內南經》居住在弱水的龍首怪物——《北山經·北山一經》盤踞在少鹹山上的吃人怪獸

因此就形成了一種說法,認為這是發生在上古時期的生化事件,窫窳被殺之後,黃帝命人復活它,但是沒想到所謂的“不死之藥”雖然能復活肌體,但是卻產生了變異,讓窫窳由一個性情溫和的神變成了吃人的怪獸。

但是這裡面存在幾個問題:

其一,《山海經》關於窫窳的記載並沒有列明先後順序,因此這種說法純屬猜測;

其二,6巫到底是不是在救窫窳存疑,正如前文所說,6巫“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其中的“距”並沒有救治的意思,而是抗拒的意思,而且要救治也沒必要每個人手裡都拿著藥吧,這是得多大劑量?

初神對次神的迫害

因此,窫窳之死是一次失敗的生化試驗的結論顯然成立,在結合多處記載之後,筆者認為,窫窳之死其實是貳負等“初代神”對窫窳這個“次代神”的迫害。

為什麼說窫窳是“次代神”?

這要從它的幾個形象轉變和居住地點說起。如果把前面窫窳的事蹟做一個調整,我們就會發現,窫窳的幾次形象轉變其實是個人修煉的不同層次。

即開始的時候,窫窳只是一隻居住在少鹹山上的牛形人面吃人怪獸。

若干年後,經過修煉,窫窳來到了崑崙之丘的弱水,居住在弱水中,並且進化成龍首,但是這時它吃人的惡習還沒有改變。

又過去若干年,進過進一步修煉,窫窳已經進化成了蛇身人面的“神”,馬上就可以離開弱水和崑崙之丘,來到眾神之都——崑崙之虛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卻被貳負和其臣子危殺害了。窫窳死的地方在崑崙虛之東,而且根據《海內西經》記載,崑崙虛的南、北、西都有神獸守護(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開明西有鳳凰、鸞鳥,皆戴蛇踐蛇,膺有赤蛇。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不死樹。鳳凰、鸞鳥皆戴盾),唯獨東方只有窫窳,因此可以推測,窫窳可能就是崑崙虛東大門的守護者。

解讀《山海經》:窫窳之死是上古生化事件還是權謀鬥爭

開明獸


現在我們把窫窳的形象和居住環境做一對比:

牛形人面馬足食人首·少鹹山——龍首食人·崑崙之丘弱水——蛇身人面·崑崙之虛東面

可以發現,窫窳的每次轉換形象都距離神界越來越近,等他過了崑崙之丘後就可以正式成為居住在神界——崑崙虛的“神”了,這是何等的榮耀啊!

但是,就在這時,作為初代神的貳負對窫窳這個後來者卻充滿了敵意,他不明白為什麼“帝”要重用這個原本是惡獸的窫窳,於是在手下危的挑唆下,貳負下定決心夥同危在崑崙虛的東面殺害了窫窳。窫窳雖然被殺害了,但是根據《山海經》,“神”是不死的,在死後會成為另一種狀態的生物——“屍”,同樣有著巨大的威力(參考刑天)。而窫窳經過千辛萬苦在終於快要修成正果的時候卻被殺害,必定怨氣沖天,而且又在崑崙神界,當時的“帝”害怕窫窳死後報復神界,所以在快速處置了貳負的同時,命令6巫設法化解窫窳的怨氣,而6巫因為害怕窫窳,所以每人都帶有“不死之藥”,並以此共同抗拒窫窳的屍體。這後續就再沒有相關的記載了,可能 6巫最終想到方法化解了窫窳的怨氣,讓曾經一度高度緊張的神界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