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孩子的心理防護

一、熱點鏈接

2 月 12 日,湖南省民政廳、湖南省婦女聯合會聯合發文,要求按照兒童自身和家庭情況分類做好臨時照料服務。通知要求,各地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和婦聯主席、婦聯執委要及時發現,登記造冊,並第一時間向所在村(居)民委員會、鄉鎮(街道)報告,及時協調解決。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造成兒童監護缺失主要包括: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確認感染、疑似感染或需隔離觀察,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因防疫抗疫工作需要以及其他因疫情影響不能完全履行撫養和監護責任的兒童。要根據兒童自身和家庭狀況,區分不同情形,分類做好臨時照料服務。對與患者有密切接觸史、身體狀況不明的兒童,在指定地點進行隔離醫學觀察或診斷期間,要跟進了解相關情況,並在隔離或治療結束後,妥善落實監護責任。對於因特殊原因一時難以落實監護責任的兒童,由民政部門承擔臨時監護責任。同時,因疫情影響造成監護缺失的兒童,通知要求及時將其納入救助保障範圍,對於符合條件的,及時落實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政策和困境兒童保障政策,確保生活兜底到位等。

二、例題展示

當前,每個人都身處疫情中,被實實在在地牽動和影響著。但與成人不同的是,孩子對不確定的事情敏感度更高,而心理調節機制不成熟,受到認知、表達、情緒調節和經驗的限制,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對此,你怎麼看?

三、參考答案

新春佳節,本該是舉家團聚,走親訪友的時候。但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不斷蔓延,不僅讓無數醫護人員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奔赴抗擊疫情的一線,也讓很多人的心懸在半空中。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成人的焦慮可以通過搜尋科普的資料,交流和理性思考釋放焦慮和壓力。但越小的孩子對不確定的事情敏感度越高更容易有焦慮的情緒。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孩子更需要我們幫助他們理解現在所發生的事情,降低他們對於未知變化的焦慮和壓力。

面對當下的疫情,很多家長可能會感到焦慮和恐慌,更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被感染,一味限制孩子正常活動。其實,家長殊不知過分的擔心,可能會加重孩子的焦慮、恐懼等情緒,影響到孩子的心身健康。

比如成人所表現出來的焦慮和不安,父母緊張焦慮,孩子首先會感受得到,要避免在孩子面前過於緊張地談論疫情,此外,宅在家的時間過長,也容易消耗父母的精力,往往會對孩子失去耐心,或者孩子們的精力得不到適度的釋放,但由於他們的能力有限,表達這些情緒所採用的方式經常是本能的哭鬧和發脾氣,所以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

那麼如何使孩子做好疫情期間的心理防護,首先對於某些比較安全,受到感染幾率比較小的地區,或者孩子年齡尚小,情緒較好,也很享受爸爸媽媽都在家且不必外出的假期,就不需要告訴他們有關疫情的事,沒有必要讓孩子知道這些事情。如果孩子已經有些大了,能感受到周圍環境的變化,大人們情緒的變化,他/她會疑惑地問你,為什麼不能出去?為什麼要洗手、戴口罩?那麼就需要進行回答和解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根據他們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給予不同方式的回答,但原則上都需要真實而簡潔地進行解釋。對於青少年,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正確獲取疫情信息,比如通過官方電視新聞、正規新聞媒體報道、專業醫療機構公眾號等渠道,瞭解有關疫情的發展情況。但家長要注意篩選,避免孩子攝入過多的負面信息,以致過度緊張或恐懼。

其次,在疫情期間,家長和孩子要安排好生活作息,早睡早起,營養均衡,保持一種健康有序的生活狀態。良好的營養,充足的睡眠,能夠提升身體的免疫能力,具有更強抵抗病毒的能力。同時,有規律的生活會讓孩子感受到一種確定、穩定的狀態,對維持孩子的心理穩定也很重要。

最後,適當的室內鍛鍊、活動,比如原地踏步跑,做仰臥起坐、俯臥撐等,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運動或親子游戲,比如趣味遊戲比賽,或者家庭運動會等,既可以鍛鍊身體,還可以調節孩子的情緒,促進親子關係。


疫情之下孩子的心理防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