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門前的石獅子為何都喜歡“燙”捲髮?原來裡面大有學問!

引子

捲髮、直髮,於多數人來說,不過是外在形象。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產物身上,卻有著非凡意義。不知道你有沒有仔細看過清宮劇、明朝劇裡面的物件擺設。在仔細觀察下,你會發現,被視為祥瑞的“石獅子”,其實也是捲髮的。

石獅子表面,除開稜角分明,最顯著的特徵,便是那看起來威嚴的面孔,但和傳統的華夏古物不同的是,石獅子體現出了一股“異域”之風。因為較之華夏古物,石獅子那形似“捲髮”的表面,像極了西方特有,那為何石獅子會有“捲髮”的形象呢?

為何大門前的石獅子為何都喜歡“燙”捲髮?原來裡面大有學問!


舶來品的逆襲

獅子,非洲的“草原之王”,多見於非洲草原、亞洲印度,至於亞洲中國,只存在老虎,並無獅子。因此才有“讓老虎和獅子打一架”的猜想!早在漢代,獅子被當做異獸上貢於大漢。在《穆天子傳》中記載:

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

其中狻猊的註釋即為獅子,也就是說在漢朝就已有獅子。

為何大門前的石獅子為何都喜歡“燙”捲髮?原來裡面大有學問!

根據史料記載,絲綢之路打通之後,和西域的交流日趨頻繁。獅子的威武雄壯,與皇家氣質十分符合,這也就有了“獅子上貢”一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獅子受皇家喜歡,為官者即便害怕,也要想方設法的討好官家。但官家喜好,並非獅子逆襲的真正原因。絲綢之路打通,不僅和西域的交流更甚,雙方文化也發生融合,同為舶來品的佛教文化,在華夏大地紮根

而在佛教文化中,狻猊,也就是獅子,是一種被賦予神力的靈獸。隨著佛教文化深入,漸漸和道教文化持平,獅子的形象就更加豐滿。從最初的異獸,逐漸變為神獸

此時,獅子不再是現實生活中的動物,而是神話中的動物,甚至地位一度比肩麒麟。獅子的逆襲,也讓獅文化的傳播得到更多機會。

為何大門前的石獅子為何都喜歡“燙”捲髮?原來裡面大有學問!


以心待之、敬如神明

佛教文化,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彌足深遠的影響。在《燈下錄》中記載:

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正因如此,佛教將獅子視為莊嚴吉祥的神靈之獸。除卻釋迦牟尼,有著“七佛之師”之稱的文殊菩薩,其坐騎也是獅子。在五臺山的許多寺廟中,都供有文殊菩薩騎著獅子的佛像。觀察眾多佛像,尤其是釋迦牟尼、文殊菩薩等佛像,不難發現,中國佛陀的頭髮也形式“捲髮”,這點和石獅子的“捲髮”極其相似。

原來,獅子被視為佛教神獸,那自然和佛教佛陀的外貌要看齊。這“捲髮”自然毫不例外,由此可見,這“捲髮”的來歷也算是大有學問。

為何大門前的石獅子為何都喜歡“燙”捲髮?原來裡面大有學問!


祥瑞之獸、庇護家宅

在唐朝之前的史書中,幾乎是見不到“石獅子”的記載的。作為佛教神獸,獅子的形象應該是莊嚴不可侵犯的。

所以從大漢到唐朝,石獅子也只是貴族的專屬品。在帝王陵墓、貴胄墳宅中還是能見到石獅子的。但通常石獅子和其他神獸是放在一起的,用來震懾盜墓賊,讓其產生敬畏的心理!

唐朝之後,石獅子就成為了鎮守家宅的祥瑞神獸。至於石獅子走向民間,還要說到唐朝家宅體制的改革。根據《元代石獅趣談》中介紹,唐朝的住宅區轉變為“坊”。坊,即有圍牆,有坊門,便於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在坊柱的柱腳上都放著一塊大石塊,以防風抗震。為了美觀,工人們通常會對大石塊進行雕刻,形象由獅子、麒麟等祥瑞之獸。

為何大門前的石獅子為何都喜歡“燙”捲髮?原來裡面大有學問!

宋朝時期,坊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這種樣式得以保存,成為“門樓”。在形式轉變的過程中,原本用作防震防火的柱腳,成了裝飾。既然是裝飾品,為凸顯門樓的大氣,石獅子逐漸取代其他形象,成為唯一的石像。

在之後歲月裡,石獅子的影響被固化,但衍生出來的眾多文化,卻影響深遠。如舞獅盛會,這在廣州等地,可謂是一大盛事。思忖到此,反而想起一段話:中國並沒有活生生的獅子,所以在廟前畫裡、鑼鼓陣中的獅子是走了樣的獅子。然而走了樣的獅子並不是謊言,因為它是圖騰,既是圖騰,當然就無所謂走樣不走樣。誠然,獅子作為舶來品,在華夏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已經被賦予了新的外貌,這點是不容更改的。

參考資料:《百年思索》、《燈下錄》、《穆天子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