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江南》:格非在书写中加入希望,又加了双倍的绝望

我潜意识觉得《人面桃花》是三部里写得最好的,但我又觉得《春尽江南》是最真实的。三部里,我最喜欢《春尽江南》。


正如书名,《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多少带着点消极的味道。名字很好听,但好像注定了要没落一样,要么入了梦,要么尽了头。这都是格非思考的结果。

以前大家总是说,读理科好读经济好,以后出来找工作好,可是我一如既往地喜欢文科,我还记得康超当时叫我同桌俩去聊天的时候,说我从一开始就直接放弃了理科,其实我曾经寻思他是在讽刺我不上生化物的课。

直到看完《春尽江南》之后才终于幡然醒悟,工科面对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去创造改变世界的奇迹。而社科面对的,是发现问题所在。文人总是要去思考、去敏感、去伤春悲秋,大家都说读文的人很不理智,是情感动物,说的完全没错。不然遇到问题直接炸毛反抗的也不是那群写诗谈理想的青年了。

余华写《第七天》反应社会丑陋的时候,也没想改变现状。耶茨写《十一种孤独》的时候也没想要唤醒纽约人的自我。格非写“江南三部曲”的时候,也只是想给出他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没有哪个文人妄想要改变现状,但几乎每一个都在给予观察的眼睛。不同的眼睛看到的不同的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文人的力量。

《春尽江南》:格非在书写中加入希望,又加了双倍的绝望

人物关系图


“江南三部曲”的变化

《春尽江南》:格非在书写中加入希望,又加了双倍的绝望

从花家舍落入张有德手中之后,花家舍成了声娱之地,这里的妓女反而以自己妓女而骄傲。所谓温柔乡。男人的天堂。

“花家舍”一个重要意象,一种乌托邦般的存在,真的让人和在意,尽管对花家舍的执着逐部减少,但它依然作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之地存在。

到了《春尽江南》,基本上气数已尽了。

《春尽江南》:格非在书写中加入希望,又加了双倍的绝望


为什么我觉得《春尽江南》很真实?

首先,它所观察的社会是当代社会——我们存在的这个社会,通过格非的描写,可以发现很多我们很在意的问题,包括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沦陷、市民的压力导致的精神疾病、过度比较带来的人情冷漠、人际关系的不牢固等。

和余华《第七天》的社会新闻掠影不一样,《春尽江南》是真的将社会问题融入了角色里头。比方说守仁他们讨论养生经:

“谁不能喝,牛奶喝不得。豆芽里有亮白剂。鳝鱼里有避孕药。银耳是硫磺熏出来的。猪肉粒藏有β2受体激动剂。癌症的发病率已宠爱过百分之二十。相对于空气污染,抽烟还算安全。”

我觉得蛮有意思的,毕竟我读高中的时候,大头娃娃刚刚冒出头,食品安全问题刚刚迈入监管范围不久。读着倒是觉得很熟悉。

这种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是人们为了经济利益放弃道德原则的结果。社会经济发展太快导致的种种问题正在慢慢地浮现。

大家都变得不像自己了。这一段是庞家玉自白的时候说的:

“我曾经想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陌生人。把隐身衣,换成刀枪不入的盔甲。一心要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追赶别人的步调。”

格非将“庞家玉”作为时代划分的标志,当庞家玉还是“李秀蓉”的时候,人们还是崇拜海子的浪漫和理想情怀,他们追捕的梦的影子。当庞家玉已经是“庞家玉”的时候,大家都已经越过梦想、追逐金钱过去了。


后来的庞家玉性子非常泼辣,正和这个时代一样泼辣,如同沸腾的水。安分不得。

“作为律师,她奇怪地发现,这套法律程序,似乎专门是为了保护无赖的权益而设定的,一心要让那些无赖,自始至终处在有利地位。”

格非赋予庞家玉“律师”的身份,通过庞家玉的眼睛去挖掘社会的阴暗面。从这一条线索我们可以看见凶杀、弃婴、拆迁之难等等,还看到亲人为了摆脱债务而劝病人弃生,太多了,这些阴暗面成为庞家玉崩溃的原因之一。

《春尽江南》:格非在书写中加入希望,又加了双倍的绝望


庞家玉的另一个身份,是母亲。精英母亲的骄傲和自尊,几乎都落在了宝贝儿子身上,她乐于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我觉得这种比较真的太变态了,直接逼着小朋友上刑场,庞家玉的育儿方式……还挺普遍的,至少我们家就是这样。

“你要对他再严厉一些。每小时,每分钟,都要督促他。要是打个盹儿,伸个懒腰,别人就把他超过去了。差一分,就是半操场的人啊。”
“她一遍遍地给儿子讲解着解题步骤,渐渐就失去了耐心。责怪变成了怒骂。慢慢地,怒骂又变成了失去理智的狂叫。拍桌子的频率显著增加。在寂静的雪夜,她的声音听上去有点瘆人。端午的心脏砰砰地猛跳。但他唯有忍受。”

这一段描写真的非常熟悉了,因为我们一家人就是这么对我弟的。

我以前非常没有耐心,当然现在也不是很有。我弟小学的作业做得一塌糊涂或者做得很慢的时候,基本上别轮番骂。我妈还经常怪婴儿时候生过病,其实学习这种东西吧,天赋很重要啦,可是家庭环境也很重要。所以,我一直觉得我弟读书不好是我的错,我到现在还很自责。

“一直生活在童话世界中,赖在婴儿期,就是不肯长大。”

这一段是老师的话,直接导致庞家玉把亲手送给儿子的宝贝鹦鹉给丢了。我觉得“鹦鹉”是个很关键的意象,它代表了儿童好玩的天性,是社会压力下唯一的避风港。

可孩子就应该活在童话世界里,当无忧无虑不要长大的小捣蛋鬼宝宝,就跟女孩子喜欢穿裙子是应该的、男孩子喜欢玩洋娃娃也是可以的。

太功利了,可以后我有了孩子我会不会送他去读兴趣班?会不会严格要求他学习?


那当然会。

道理大家都懂,但这个社会发展太快了,人的观念都是要往前超感,你心软了放松了,那就注定这个人很可能平平无奇。当一个班的孩子聚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技多不压身,而你的宝宝什么都不会只会打LOL的时候,就已经输了。输给这个时代。


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屈服,你必须妥协。

《春尽江南》:格非在书写中加入希望,又加了双倍的绝望


好的,那么问题又来了。


每个人都要求被称为精英、天才,每个人从小就被灌输了功利的想法,那道德沦陷就更快,人情冷漠就更不可避免,精神疾病就越来越多。

“万一我考不进前五十,我就自杀!”


从人物关系图上可以看到,精神不健康的人(标红)就有好几个,从概率学上算,真的很大比重了。要不然为什么大学里老听到有人跳楼,还说谁谁谁抑郁,听都听得烦了,但它就是有,而且有那么多。

“端午决定上当。”

这句话写出来的时候,我真的感同身受了。


前几天我遇到了一个借钱买车票的人,说自己手机没电了,所以需要帮助,回头会把钱转给我。但是到今天他都没有通过好友验证。虽然十来块也不算多,我也不觉得他是个惯犯,但人就是会在那么一瞬间产生利己的念头,比方说,反正又不会再见第二次面,不还钱就不还钱了,他又找不到我。


可就是这种小小决定,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啊。


说实话,我买车票之前是有考虑的,当时他在问别人借钱,我就在旁边想如果是我,我要不要借给他。我还是决定借,尽管可能有点傻,就是在意存在的那一点点可能性,这一点点可能性就是光之所在啊。

道德沦丧之外,是人的冷漠和虚伪,这大概也是人际关系越来越差的原因吧。


小说里出现了很多文绉绉的名字,比如说“黄鹤楼”“醉花阴”“荼蘼花事”,那些居高位者的风流雅兴也不是真的雅,诗人皮囊下还是吃人的恶魔。太虚伪了,基本上都是表面的东西,谁能想到“荼靡花事”里的人在打麻将啊,摆明了就是附庸风雅,假的很。

“资本家在读马克思,黑社会老大感慨中国没有法律,吉士呢,很不得天下的美女供我片刻赏乐。被酒色掏空的一个人,却在呼吁重建社会道德,滑稽不滑稽?”

格非很高明,他把这些丑陋的东西通过各种渠道展现出来了,而不是浮光掠影新闻串烧,我觉得这一点比《第七天》要好很多。

庞家玉就像一个反抗现实的失败者。她成为时代的一部分就是为了化无为有,如果不进入时代,那么她就要被淘汰。尽管最后还是被这个时代所折磨得溃不成军。

我一度以为庞家玉才是《春尽江南》的中心人物,因为从她身上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的探讨,当然还包括了婚姻生活矛盾、情人、婆媳关系恶劣等现状。所以就很真实。

顺便一说,要是我有一个像唐燕升那样的刑警男朋友,我才不要重返诗人的怀抱呢,毕竟庞家玉自己意淫的那个梦真的非常美好。

《春尽江南》:格非在书写中加入希望,又加了双倍的绝望


如果说庞家玉的行为是反抗的一种,那么谭端午就代表了妥协。

他决定返回鹤浦的那一瞬,就是他决定自我放逐的开始。所以他明明很心疼儿子,但就是不会插手庞家玉的育儿行为。他明明很看不起朋友颠三倒四的虚伪,但还是与之为伍。他明明觉得事与愿违不可为之,却老把“不妨试试”挂在嘴边。

不妨试试。


这本来就是一个很无奈且消极的说法。你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只不过是破摔的随便,比如我考研就是不妨试试。

可是谭端午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他很浪漫,是个诗人。他喜欢聂鲁达,喜欢莫奈,喜欢德彪西。从诗歌到音乐到绘画,谭端午有自己的精神享受。书里有一句话特别让我心动:

每天听一点海顿或莫扎特,是谭端午为自己保留的最低限度的声色之娱。
每天堕落一点点。


这种声色之娱,在忙碌的社畜眼里就是奢侈的东西,放在以前就是资本主义,我们现在说它是小资情调。但格非说,这就算是“每天堕落一点点”,天啊,这多浪漫啊。

这样的堕落感觉就好像是日缓缓落、叶缓缓飘、风慢慢拂。

谭端午和绿珠一起的时候,会谈论《红楼梦》,会谈论很多文学的东西,我觉得就很明显地表现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追求,这是他的乌托邦。当然,他不敢和绿珠真枪实干。

很奇怪,谭端午和他老爸一点都不像。谭功达直接继承了陆秀米那种革命的热情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到了第三代后却变得内敛了,谭端午都不敢表现出来。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

谭功达的革命精神被没有血缘关系的王庆元继承了。他也谈花家舍,也谈理想,王庆元的乌托邦却是一个精神病院。我寻思好像放在这个时代,也差不多是这样了。可就是这么一个王庆元,竟是谭端午极其崇拜乃至模仿的对象。所以我觉得谭端午也有对乌托邦的渴望,但是他不敢去追求。


就好像他自己要求的,自我放逐。

这么说来,其实庞家玉也是自我放逐。王庆元从要求给自己一个病房开始,他也是自我放逐了。也对,不自我放逐还能干嘛呢。

《春尽江南》:格非在书写中加入希望,又加了双倍的绝望

最后谈谈技法。

《春尽江南》里不再是唯一的日记或者信件了,分化成了王庆元的摘抄、庞家玉的QQ和自白email。通过这种不见面的交集使王庆元、庞家玉和谭端午三人的思想产生了交流,相互影响。

其二是呼应的巧合。

故事就好像是一个圆,比如徐吉士和谭端午遇到庞家玉那天的事情又发生在花家舍。比如庞家玉身上的事情要发生两次。比如地标位置的变化,三部曲的位置从普济到梅城到鹤壁,从小地方到大地方位移,最后又落到了“普济”,因为庞家玉是在上海的普济医院自杀的。比如庞家玉和守仁同样梦到了雪,有相同的结局。庞家玉梦到了与陆秀米、姚佩佩相似的梦境,就好像她们经历过的人生本来该发生在她身上似的。

新历史叙事和新时代结合的表现,是众多明星人物的出现,占了房子的人长得像孙俪、楼上的儿子或者是白岩松……我觉得非常好啊,毕竟明星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另一个势力了。

总之,我还真挺喜欢《春尽江南》的。

《春尽江南》:格非在书写中加入希望,又加了双倍的绝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