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盡江南》:格非在書寫中加入希望,又加了雙倍的絕望

我潛意識覺得《人面桃花》是三部裡寫得最好的,但我又覺得《春盡江南》是最真實的。三部裡,我最喜歡《春盡江南》。


正如書名,《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多少帶著點消極的味道。名字很好聽,但好像註定了要沒落一樣,要麼入了夢,要麼盡了頭。這都是格非思考的結果。

以前大家總是說,讀理科好讀經濟好,以後出來找工作好,可是我一如既往地喜歡文科,我還記得康超當時叫我同桌倆去聊天的時候,說我從一開始就直接放棄了理科,其實我曾經尋思他是在諷刺我不上生化物的課。

直到看完《春盡江南》之後才終於幡然醒悟,工科面對的是如何解決問題,去創造改變世界的奇蹟。而社科面對的,是發現問題所在。文人總是要去思考、去敏感、去傷春悲秋,大家都說讀文的人很不理智,是情感動物,說的完全沒錯。不然遇到問題直接炸毛反抗的也不是那群寫詩談理想的青年了。

餘華寫《第七天》反應社會醜陋的時候,也沒想改變現狀。耶茨寫《十一種孤獨》的時候也沒想要喚醒紐約人的自我。格非寫“江南三部曲”的時候,也只是想給出他對社會發展的思考。


沒有哪個文人妄想要改變現狀,但幾乎每一個都在給予觀察的眼睛。不同的眼睛看到的不同的世界,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這個社會存在的問題,這才是文人的力量。

《春盡江南》:格非在書寫中加入希望,又加了雙倍的絕望

人物關係圖


“江南三部曲”的變化

《春盡江南》:格非在書寫中加入希望,又加了雙倍的絕望

從花家舍落入張有德手中之後,花家舍成了聲娛之地,這裡的妓女反而以自己妓女而驕傲。所謂溫柔鄉。男人的天堂。

“花家舍”一個重要意象,一種烏托邦般的存在,真的讓人和在意,儘管對花家舍的執著逐部減少,但它依然作為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之地存在。

到了《春盡江南》,基本上氣數已盡了。

《春盡江南》:格非在書寫中加入希望,又加了雙倍的絕望


為什麼我覺得《春盡江南》很真實?

首先,它所觀察的社會是當代社會——我們存在的這個社會,通過格非的描寫,可以發現很多我們很在意的問題,包括城市發展所帶來的道德淪陷、市民的壓力導致的精神疾病、過度比較帶來的人情冷漠、人際關係的不牢固等。

和餘華《第七天》的社會新聞掠影不一樣,《春盡江南》是真的將社會問題融入了角色裡頭。比方說守仁他們討論養生經:

“誰不能喝,牛奶喝不得。豆芽裡有亮白劑。鱔魚裡有避孕藥。銀耳是硫磺燻出來的。豬肉粒藏有β2受體激動劑。癌症的發病率已寵愛過百分之二十。相對於空氣汙染,抽菸還算安全。”

我覺得蠻有意思的,畢竟我讀高中的時候,大頭娃娃剛剛冒出頭,食品安全問題剛剛邁入監管範圍不久。讀著倒是覺得很熟悉。

這種食品安全問題背後是人們為了經濟利益放棄道德原則的結果。社會經濟發展太快導致的種種問題正在慢慢地浮現。

大家都變得不像自己了。這一段是龐家玉自白的時候說的:

“我曾經想把自己變成另一個人。陌生人。把隱身衣,換成刀槍不入的盔甲。一心要走到自己的對立面,去追趕別人的步調。”

格非將“龐家玉”作為時代劃分的標誌,當龐家玉還是“李秀蓉”的時候,人們還是崇拜海子的浪漫和理想情懷,他們追捕的夢的影子。當龐家玉已經是“龐家玉”的時候,大家都已經越過夢想、追逐金錢過去了。


後來的龐家玉性子非常潑辣,正和這個時代一樣潑辣,如同沸騰的水。安分不得。

“作為律師,她奇怪地發現,這套法律程序,似乎專門是為了保護無賴的權益而設定的,一心要讓那些無賴,自始至終處在有利地位。”

格非賦予龐家玉“律師”的身份,通過龐家玉的眼睛去挖掘社會的陰暗面。從這一條線索我們可以看見兇殺、棄嬰、拆遷之難等等,還看到親人為了擺脫債務而勸病人棄生,太多了,這些陰暗面成為龐家玉崩潰的原因之一。

《春盡江南》:格非在書寫中加入希望,又加了雙倍的絕望


龐家玉的另一個身份,是母親。精英母親的驕傲和自尊,幾乎都落在了寶貝兒子身上,她樂於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我覺得這種比較真的太變態了,直接逼著小朋友上刑場,龐家玉的育兒方式……還挺普遍的,至少我們家就是這樣。

“你要對他再嚴厲一些。每小時,每分鐘,都要督促他。要是打個盹兒,伸個懶腰,別人就把他超過去了。差一分,就是半操場的人啊。”
“她一遍遍地給兒子講解著解題步驟,漸漸就失去了耐心。責怪變成了怒罵。慢慢地,怒罵又變成了失去理智的狂叫。拍桌子的頻率顯著增加。在寂靜的雪夜,她的聲音聽上去有點瘮人。端午的心臟砰砰地猛跳。但他唯有忍受。”

這一段描寫真的非常熟悉了,因為我們一家人就是這麼對我弟的。

我以前非常沒有耐心,當然現在也不是很有。我弟小學的作業做得一塌糊塗或者做得很慢的時候,基本上別輪番罵。我媽還經常怪嬰兒時候生過病,其實學習這種東西吧,天賦很重要啦,可是家庭環境也很重要。所以,我一直覺得我弟讀書不好是我的錯,我到現在還很自責。

“一直生活在童話世界中,賴在嬰兒期,就是不肯長大。”

這一段是老師的話,直接導致龐家玉把親手送給兒子的寶貝鸚鵡給丟了。我覺得“鸚鵡”是個很關鍵的意象,它代表了兒童好玩的天性,是社會壓力下唯一的避風港。

可孩子就應該活在童話世界裡,當無憂無慮不要長大的小搗蛋鬼寶寶,就跟女孩子喜歡穿裙子是應該的、男孩子喜歡玩洋娃娃也是可以的。

太功利了,可以後我有了孩子我會不會送他去讀興趣班?會不會嚴格要求他學習?


那當然會。

道理大家都懂,但這個社會發展太快了,人的觀念都是要往前超感,你心軟了放鬆了,那就註定這個人很可能平平無奇。當一個班的孩子聚在一起的時候,每個人都技多不壓身,而你的寶寶什麼都不會只會打LOL的時候,就已經輸了。輸給這個時代。


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屈服,你必須妥協。

《春盡江南》:格非在書寫中加入希望,又加了雙倍的絕望


好的,那麼問題又來了。


每個人都要求被稱為精英、天才,每個人從小就被灌輸了功利的想法,那道德淪陷就更快,人情冷漠就更不可避免,精神疾病就越來越多。

“萬一我考不進前五十,我就自殺!”


從人物關係圖上可以看到,精神不健康的人(標紅)就有好幾個,從概率學上算,真的很大比重了。要不然為什麼大學裡老聽到有人跳樓,還說誰誰誰抑鬱,聽都聽得煩了,但它就是有,而且有那麼多。

“端午決定上當。”

這句話寫出來的時候,我真的感同身受了。


前幾天我遇到了一個借錢買車票的人,說自己手機沒電了,所以需要幫助,回頭會把錢轉給我。但是到今天他都沒有通過好友驗證。雖然十來塊也不算多,我也不覺得他是個慣犯,但人就是會在那麼一瞬間產生利己的念頭,比方說,反正又不會再見第二次面,不還錢就不還錢了,他又找不到我。


可就是這種小小決定,逐漸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雪崩的時候,每一片雪花都有責任啊。


說實話,我買車票之前是有考慮的,當時他在問別人借錢,我就在旁邊想如果是我,我要不要借給他。我還是決定借,儘管可能有點傻,就是在意存在的那一點點可能性,這一點點可能性就是光之所在啊。

道德淪喪之外,是人的冷漠和虛偽,這大概也是人際關係越來越差的原因吧。


小說裡出現了很多文縐縐的名字,比如說“黃鶴樓”“醉花陰”“荼蘼花事”,那些居高位者的風流雅興也不是真的雅,詩人皮囊下還是吃人的惡魔。太虛偽了,基本上都是表面的東西,誰能想到“荼靡花事”裡的人在打麻將啊,擺明了就是附庸風雅,假的很。

“資本家在讀馬克思,黑社會老大感慨中國沒有法律,吉士呢,很不得天下的美女供我片刻賞樂。被酒色掏空的一個人,卻在呼籲重建社會道德,滑稽不滑稽?”

格非很高明,他把這些醜陋的東西通過各種渠道展現出來了,而不是浮光掠影新聞串燒,我覺得這一點比《第七天》要好很多。

龐家玉就像一個反抗現實的失敗者。她成為時代的一部分就是為了化無為有,如果不進入時代,那麼她就要被淘汰。儘管最後還是被這個時代所折磨得潰不成軍。

我一度以為龐家玉才是《春盡江南》的中心人物,因為從她身上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的探討,當然還包括了婚姻生活矛盾、情人、婆媳關係惡劣等現狀。所以就很真實。

順便一說,要是我有一個像唐燕升那樣的刑警男朋友,我才不要重返詩人的懷抱呢,畢竟龐家玉自己意淫的那個夢真的非常美好。

《春盡江南》:格非在書寫中加入希望,又加了雙倍的絕望


如果說龐家玉的行為是反抗的一種,那麼譚端午就代表了妥協。

他決定返回鶴浦的那一瞬,就是他決定自我放逐的開始。所以他明明很心疼兒子,但就是不會插手龐家玉的育兒行為。他明明很看不起朋友顛三倒四的虛偽,但還是與之為伍。他明明覺得事與願違不可為之,卻老把“不妨試試”掛在嘴邊。

不妨試試。


這本來就是一個很無奈且消極的說法。你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只不過是破摔的隨便,比如我考研就是不妨試試。

可是譚端午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他很浪漫,是個詩人。他喜歡聶魯達,喜歡莫奈,喜歡德彪西。從詩歌到音樂到繪畫,譚端午有自己的精神享受。書裡有一句話特別讓我心動:

每天聽一點海頓或莫扎特,是譚端午為自己保留的最低限度的聲色之娛。
每天墮落一點點。


這種聲色之娛,在忙碌的社畜眼裡就是奢侈的東西,放在以前就是資本主義,我們現在說它是小資情調。但格非說,這就算是“每天墮落一點點”,天啊,這多浪漫啊。

這樣的墮落感覺就好像是日緩緩落、葉緩緩飄、風慢慢拂。

譚端午和綠珠一起的時候,會談論《紅樓夢》,會談論很多文學的東西,我覺得就很明顯地表現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追求,這是他的烏托邦。當然,他不敢和綠珠真槍實幹。

很奇怪,譚端午和他老爸一點都不像。譚功達直接繼承了陸秀米那種革命的熱情和對理想社會的渴望,到了第三代後卻變得內斂了,譚端午都不敢表現出來。但這並不代表他沒有。

譚功達的革命精神被沒有血緣關係的王慶元繼承了。他也談花家舍,也談理想,王慶元的烏托邦卻是一個精神病院。我尋思好像放在這個時代,也差不多是這樣了。可就是這麼一個王慶元,竟是譚端午極其崇拜乃至模仿的對象。所以我覺得譚端午也有對烏托邦的渴望,但是他不敢去追求。


就好像他自己要求的,自我放逐。

這麼說來,其實龐家玉也是自我放逐。王慶元從要求給自己一個病房開始,他也是自我放逐了。也對,不自我放逐還能幹嘛呢。

《春盡江南》:格非在書寫中加入希望,又加了雙倍的絕望

最後談談技法。

《春盡江南》裡不再是唯一的日記或者信件了,分化成了王慶元的摘抄、龐家玉的QQ和自白email。通過這種不見面的交集使王慶元、龐家玉和譚端午三人的思想產生了交流,相互影響。

其二是呼應的巧合。

故事就好像是一個圓,比如徐吉士和譚端午遇到龐家玉那天的事情又發生在花家舍。比如龐家玉身上的事情要發生兩次。比如地標位置的變化,三部曲的位置從普濟到梅城到鶴壁,從小地方到大地方位移,最後又落到了“普濟”,因為龐家玉是在上海的普濟醫院自殺的。比如龐家玉和守仁同樣夢到了雪,有相同的結局。龐家玉夢到了與陸秀米、姚佩佩相似的夢境,就好像她們經歷過的人生本來該發生在她身上似的。

新歷史敘事和新時代結合的表現,是眾多明星人物的出現,佔了房子的人長得像孫儷、樓上的兒子或者是白巖松……我覺得非常好啊,畢竟明星已經是這個時代的另一個勢力了。

總之,我還真挺喜歡《春盡江南》的。

《春盡江南》:格非在書寫中加入希望,又加了雙倍的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