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函谷關寫道德五千言後不知所蹤,對道教卻影響至深,其猶龍邪

關於老子有本典籍都對他的人和事進行過描述,《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有這樣一段記載: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楚國人,家住苦縣厲鄉曲仁裡,也就是現在的安徽亳州渦陽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的職業,周天子國家圖書館館長。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請教禮的學問。老子說:“你說的禮,發明它的人和他的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再則說,君子時運來臨才會出來建功立業,時運不濟,則像蓬草一樣苟存性命。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會把貨物囤積起來不為人知,君子雖有高貴德行,才智過人,但看上去毫無鋒芒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想,去掉顯掛在臉上的神采、情態和過高的志向。這些都是對你的身心沒有好處的東西。我能跟你說的,只有這些了。”

西出函谷關寫道德五千言後不知所蹤,對道教卻影響至深,其猶龍邪

孔子回去後,和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野獸可以用網捕捉它,會遊的魚可以用絲線釣它,會飛的鳥可以用弓箭射它。至於龍,我不知道它是怎麼乘風雲而上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他就像龍一樣。”

這段講孔子向老子問道,老子並非主張聖人要避世,而是說,現在天下無道,應該抱道藏身才對。對於禮崩樂壞,老子看得更平淡,他覺得禮樂只是人制定和發明的,既然發明它的人會消亡,那麼禮樂思想所締造出來的言論、禮制、和社會秩序,也會自然而然地隨之消亡。真正不會隨著時間消亡的,唯有獨立而不改的大道。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修研道德,他的學問以自隱不求聞達為宗旨。他久居周地,目睹周王室衰敗,便離開了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你就要隱居了,寫本書留給我吧。”於是老子便著書上下兩篇,講述關於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寫完人就走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也有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闡述的是道家的應用,和孔子是同時代的人。

有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書五十篇,講道家思想的應用,是和孔子同時代的人。這裡提到的老萊子,是老子的學生,他研究的是怎麼運用道家思想。這是老子道家學說的支流之一。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西出函谷關寫道德五千言後不知所蹤,對道教卻影響至深,其猶龍邪

據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人說老子活了兩百多歲,因為他修道能延年益壽。從這段可知,老子是深諳攝生之道的。有膚淺的人認為,《道德經》只是在闡述政治思想,而不知《道德經》也可以奉生養壽。能深入地理解並掌握老子道家學說裡面的攝生思想,活一百歲是沒有問題的。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孔子死後一百二十九年,史書記載周太史儋會見秦獻公時說:“從秦國與周朝合在一起開始算,合五百年後會分開,分開七十年後,就會有霸王之人出現。”有人說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說不是,世上沒人知道他到底是不是老子。老子是一位隱君子。

從此段可以看出,老子非常懂得攝生,真正做到了長生不老,孔子死後一百多年,他還能化名出來過問世事。再次說明,後世關於道家思想消極避世是一種曲解。真正的道家思想,是得其時而駕,不得其時而隱。後人習老子奉生治身之術的,大都也不得其要,老子很輕鬆地就能活到兩百多歲,而後人習老子修道德之人,鮮有百歲之人。可見,老子的思想,是不容易領會與把握的。


而《列仙傳》直接把老子列入神仙之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餘年。史記雲:二百餘年時稱為隱君子,諡曰聃。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聖人,乃師之。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函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道一生死,跡入靈奇。塞兌內鏡,冥神絕涯。德合元氣,壽同兩儀。

《列仙傳》是我國最早且較系統地敘述神仙事蹟的著作,即把老子列為神仙。

西出函谷關寫道德五千言後不知所蹤,對道教卻影響至深,其猶龍邪

老子不僅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道教最直接的思想淵源就是道家,道教在創立時就把老子尊為教主,把《道德經》奉為主要經典,尊奉其為《道德真經》。把莊子尊為南華真人,奉其著作《莊子》為道教的經典之一,稱為《南華真經》。著名學者卿希泰和唐大潮先生主編的《道教史》一書稱:“道家思想確實是道教神學理論最為重要的思想淵源之一。”

道教在我國曆史上曾演化出不同的教派,較為典型的有五斗米道、太平道、淨明道、正一道和全真道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不同教派的經典著作和規範教徒的科儀方術各有側重。但是,有一點是相同或一致的,即都尊奉“道”的精神和理念。

正所謂“學道君子,非路而同趣,異居而同心”。意思是說,修道之士可能屬於不同的教派,道行的深淺和對教義的領悟各有異同,但是,追求“道”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

追蹤溯源,道教教義和教理的根本理念和核心信仰是對老莊思想學說中“道”的發揮和神聖化。“清虛自守,卑弱自持”,修身能達到“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第十六章》)的思想境界。意思是說,以清淨虛無的處世態度來保護自己,以卑微柔弱的心態來剋制自己,能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致,使生活清靜堅守而不變。

西出函谷關寫道德五千言後不知所蹤,對道教卻影響至深,其猶龍邪

北魏道士寇謙之(365—448)名謙,字輔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屬北京)。他自稱太上老君授予其“天師”之位,又稱老子玄孫李普文下降授其《籙圖真經》。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他獻道書於太武帝,倡改革道教,制定樂章,建立誦誡新法。寇謙之曾說太上老君下降,並賜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魏書·釋老志·寇謙之傳》)。

東晉著名道士葛洪(284—364)自號抱朴子,字稚川,祖籍丹陽郡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他是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世稱“小仙翁”,著有《神仙傳》、《抱朴子》、《肘後備急方》和《西京雜記》等。葛洪雲:“但諦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現,則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聘字伯陽,身長九尺。”(《抱朴子內篇·雜應》)

早期道教經書《太平經》亦對老莊之“道”做過闡釋。“大”“一”等類似名詞均是針對“道”而言的。文曰:“元氣怳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太平經》)這明顯是對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思想的闡發。

《老子想爾注》記載,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在天地間,而且往來人身中,“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意思是說,道教中太上老君就是就是“道”的化身,既存在我們世界之外,又存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西出函谷關寫道德五千言後不知所蹤,對道教卻影響至深,其猶龍邪

北宋著名道士、內丹學家張紫陽(984—1082)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屬浙江省)人,被道教奉為南宗五祖之首,稱紫陽真人。熙寧八年(1075)作《悟真篇》,宣揚內丹修煉及道教、禪宗、儒家三教一理思想。他曾說:“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守取滿堂金。”(《悟真篇》)張紫陽的思想借用了《道德經》中所記載的“虛其心,實其腹”和“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的理念內涵,並且在字面上就可以明顯看到他對《道德經》話語的引用或者摘抄。

我們可以看出,道教的修持原理是以道家的“道”為旨圭和思想原則。道教不僅借用和汲取了道家的思想內涵,而且進行了一個自我思想的調整與圓融,逐漸衍生出自己一套特有的宗教信仰文化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