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函谷关写道德五千言后不知所踪,对道教却影响至深,其犹龙邪

关于老子有本典籍都对他的人和事进行过描述,《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楚国人,家住苦县厉乡曲仁里,也就是现在的安徽亳州涡阳县。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的职业,周天子国家图书馆馆长。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说的礼,发明它的人和他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再则说,君子时运来临才会出来建功立业,时运不济,则像蓬草一样苟存性命。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会把货物囤积起来不为人知,君子虽有高贵德行,才智过人,但看上去毫无锋芒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想,去掉显挂在脸上的神采、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你的身心没有好处的东西。我能跟你说的,只有这些了。”

西出函谷关写道德五千言后不知所踪,对道教却影响至深,其犹龙邪

孔子回去后,和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野兽可以用网捕捉它,会游的鱼可以用丝线钓它,会飞的鸟可以用弓箭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而上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就像龙一样。”

这段讲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并非主张圣人要避世,而是说,现在天下无道,应该抱道藏身才对。对于礼崩乐坏,老子看得更平淡,他觉得礼乐只是人制定和发明的,既然发明它的人会消亡,那么礼乐思想所缔造出来的言论、礼制、和社会秩序,也会自然而然地随之消亡。真正不会随着时间消亡的,唯有独立而不改的大道。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修研道德,他的学问以自隐不求闻达为宗旨。他久居周地,目睹周王室衰败,便离开了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你就要隐居了,写本书留给我吧。”于是老子便著书上下两篇,讲述关于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写完人就走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也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应用,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五十篇,讲道家思想的应用,是和孔子同时代的人。这里提到的老莱子,是老子的学生,他研究的是怎么运用道家思想。这是老子道家学说的支流之一。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西出函谷关写道德五千言后不知所踪,对道教却影响至深,其犹龙邪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老子活了两百多岁,因为他修道能延年益寿。从这段可知,老子是深谙摄生之道的。有肤浅的人认为,《道德经》只是在阐述政治思想,而不知《道德经》也可以奉生养寿。能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老子道家学说里面的摄生思想,活一百岁是没有问题的。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说:“从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开始算,合五百年后会分开,分开七十年后,就会有霸王之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人知道他到底是不是老子。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从此段可以看出,老子非常懂得摄生,真正做到了长生不老,孔子死后一百多年,他还能化名出来过问世事。再次说明,后世关于道家思想消极避世是一种曲解。真正的道家思想,是得其时而驾,不得其时而隐。后人习老子奉生治身之术的,大都也不得其要,老子很轻松地就能活到两百多岁,而后人习老子修道德之人,鲜有百岁之人。可见,老子的思想,是不容易领会与把握的。


而《列仙传》直接把老子列入神仙之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餘年。史記云:二百餘年時稱為隱君子,諡曰聃。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聖人,乃師之。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函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道一生死,跡入靈奇。塞兑內鏡,冥神絕涯。德合元氣,壽同兩儀。

《列仙传》是我国最早且较系统地叙述神仙事迹的著作,即把老子列为神仙。

西出函谷关写道德五千言后不知所踪,对道教却影响至深,其犹龙邪

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道教最直接的思想渊源就是道家,道教在创立时就把老子尊为教主,把《道德经》奉为主要经典,尊奉其为《道德真经》。把庄子尊为南华真人,奉其著作《庄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称为《南华真经》。著名学者卿希泰和唐大潮先生主编的《道教史》一书称:“道家思想确实是道教神学理论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

道教在我国历史上曾演化出不同的教派,较为典型的有五斗米道、太平道、净明道、正一道和全真道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不同教派的经典著作和规范教徒的科仪方术各有侧重。但是,有一点是相同或一致的,即都尊奉“道”的精神和理念。

正所谓“学道君子,非路而同趣,异居而同心”。意思是说,修道之士可能属于不同的教派,道行的深浅和对教义的领悟各有异同,但是,追求“道”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

追踪溯源,道教教义和教理的根本理念和核心信仰是对老庄思想学说中“道”的发挥和神圣化。“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修身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的思想境界。意思是说,以清净虚无的处世态度来保护自己,以卑微柔弱的心态来克制自己,能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致,使生活清静坚守而不变。

西出函谷关写道德五千言后不知所踪,对道教却影响至深,其犹龙邪

北魏道士寇谦之(365—448)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他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其“天师”之位,又称老子玄孙李普文下降授其《箓图真经》。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他献道书于太武帝,倡改革道教,制定乐章,建立诵诫新法。寇谦之曾说太上老君下降,并赐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魏书·释老志·寇谦之传》)。

东晋著名道士葛洪(284—364)自号抱朴子,字稚川,祖籍丹阳郡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他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和《西京杂记》等。葛洪云:“但谛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现,则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聘字伯阳,身长九尺。”(《抱朴子内篇·杂应》)

早期道教经书《太平经》亦对老庄之“道”做过阐释。“大”“一”等类似名词均是针对“道”而言的。文曰:“元气怳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太平经》)这明显是对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思想的阐发。

《老子想尔注》记载,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身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意思是说,道教中太上老君就是就是“道”的化身,既存在我们世界之外,又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西出函谷关写道德五千言后不知所踪,对道教却影响至深,其犹龙邪

北宋著名道士、内丹学家张紫阳(984—1082)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省)人,被道教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紫阳真人。熙宁八年(1075)作《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及道教、禅宗、儒家三教一理思想。他曾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悟真篇》)张紫阳的思想借用了《道德经》中所记载的“虚其心,实其腹”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理念内涵,并且在字面上就可以明显看到他对《道德经》话语的引用或者摘抄。

我们可以看出,道教的修持原理是以道家的“道”为旨圭和思想原则。道教不仅借用和汲取了道家的思想内涵,而且进行了一个自我思想的调整与圆融,逐渐衍生出自己一套特有的宗教信仰文化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