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發力,設計先行!

建築設計諮詢

在全球疫情衝擊深化背景下,作為純內需行業,新、老基建投資預計將是政策主要方向,而老基建尚具有一定預期差,預計在Q2不斷得到政策強化推動。


1) 17日ZZJ會議定調將加大宏觀政策力度、首提加強傳統基建,正名定位超此前悲觀預期。


2) 財政部近期擬再提前下達1萬億專項債額度,力爭5月底發行完畢,確保早發行、早使用、早見效,儘快形成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若新一批專項債於5月初開始發行,則5月單月專項債淨融資額有望達到1萬億元,為有史以來的單月最高值(此前最高值為2020年1月的7,148億元),有望為基建提供進一步的資金支持。

基建發力,設計先行!

3) 浙江推進沿海高鐵/超級磁浮等工程,總投資超3萬億;江蘇發佈交通強省方案。


4) 從《關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到《關於授權和委託用地審批權的決定》,“農轉建”審批權限下放,打通基建“堵點”促需求加快釋放,將加快基建在手訂單轉化和新項目立項。


5) Q2將是政策高峰期,財政貨幣加碼政策將集中落地。4月26日-29日召開的人大常委會或將公佈部分無需在兩會上表決的政策,如提前下達專項債額度1萬億左右、發行特別國債5,000-10,000億元等。


而工程設計環節整體領先於基建項目的正式開工,在基建政策轉向的過程中,工程設計龍頭企業有望率先受益。


覆盤歷史,在經濟下行、貨幣財政寬鬆期,基建上行具超額收益,基建設計先受益。以市場關注度較高的中設集團和蘇交科為例:


1) 2014-15年6次降息5次降準,江蘇公路投資增速從-65%到61%,蘇交科異地擴張助業績增長36/23%,股價最高漲3.7倍,PE從18到62倍;


2) 2016年財政貨幣寬鬆/PPP加槓桿,江蘇公路投資增速從-17%到83%,蘇交科開啟全球戰略/環保併購助業績增長22%,股價最高漲1倍,PE從22到39倍;中設集團業績增速31%,最高漲56%,PE從25到37倍。


考慮到2020年是十三五末年需要趕工期,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年、重大項目前期規劃將加速落地,以中設集團、蘇交科等為代表的設計類企業有望從Q2起業績反轉、趨勢回升至少1年以上。


理清了板塊的驅動邏輯和潛在節奏之後,我們再來詳細瞭解一下我國建築設計諮詢行業的總體特徵。


設計諮詢行業處於建築產業鏈前端,包括勘察、設計、諮詢等多種業務。全國企業個數超過23000家,行業分散,山頭林立。

基建發力,設計先行!

根據住建部等相關部門的規定,細分為21個子行業,包括鐵路、公路、建築、市政、水利、電力等。不同政府對口職能部門以“條、塊結合”的方式管理,使得設計諮詢行業被人為拆分為多個互相隔斷的子行業,也形成了地域之間的割裂。

基建發力,設計先行!

行業大致可以分為“部級院”、“省級院”、“市級院”、“設計事務”所四種規模的企業。


部級院是原國家部委下屬研究院,改制重組後主要是大型中央企業及下屬研究院,典型如:


中國交建,2019年基建設計收入379.45億,毛利率19.20%;

中國鐵建,2019年勘察設計諮詢業務收入180.85億,毛利率32.06%;

中國中鐵,2019年勘察設計與諮詢服務161.72億,毛利率27.45%。


省級院由原來的省級交通院改制發展而來,多為區域龍頭。


規模較大的有蘇交科(原江蘇交科院)、中設集團(原江蘇規劃設計院)、設計總院(原安徽交勘院)、勘設股份(貴州交勘院)、甘諮詢、中衡設計等,其中蘇交科、中設集團等為改制後的民營企業,近幾年迅速崛起。


蘇交科,2019年工程諮詢收入53.19億,毛利率40.82%;

中設集團,2019年服務業收入46.75億,毛利率31.12%;

設計總院,2018年服務業收入16.47億,毛利率47.49%;

勘設股份,2018年工程諮詢收入17.10億,毛利率47.04%;

甘諮詢,2019年服務業收入15.63億,毛利率35.91%。


市級院一般規模較小,地域性強,通常在固定地或範圍內從事相對穩定的業務領域,典型如:


建科院,2019年專業技術服務收入4.68億,毛利率34.73%;

建研院,2019年專業技術服務收入5.18億,毛利率48.99%。


參考研報:

《國盛證券-基建發力設計先行,聚焦區域成長設計龍頭》

《國泰君安-設計龍頭業績築底反轉至少1年以上,價值將重構》

《國信證券-歷史造就割裂,改革加劇整合》

《中金公司-財政部擬再下達1萬億專項債額度,基建回暖確定性增強》


衛星互聯網

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範圍。國家發改委在新聞發佈會上解釋稱,“新基建”主要包括3大方面內容: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


信息基礎設施指以高科技驅動的基礎設施,如通信基礎設施(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新技術基礎設施(AI、雲計算)、算力基礎設施(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


融合基礎設施指以新拉舊,以新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創新基礎設施指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如重大科技、科教、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值得注意的是,“衛星互聯網”首次被納入“新基建”範圍,超出市場預期。


這一方面說明商業航天(含衛星)技術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家對太空開發及“天地信息網絡一體化”的重視。


我國衛星互聯網存在較大發展空間,由於低軌星座建設所需的軌位及頻率資源較為稀缺,自主建設以衛星互聯網為核心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已凸顯必要性和緊迫性。


衛星產業面臨發展機遇。


衛星互聯網通過發揮覆蓋面積廣等優勢,有望在以下三方面帶來變化:


1)遠期,通過電動車+衛星互聯網的垂直整合,為智能出行行業帶來下一波革命浪潮;


2)短期來看,更直接的商業機會在於,把握政府、海事、飛機等企業專網從語音到寬帶數據的升級機會;


3)衛星互聯網還能為各國邊遠地區提供寬帶接入,成為現有光纖和有線電視接入的有效補充。


當前我國衛星產業鏈已經形成閉環,主要有衛星製造、衛星發射、衛星運營和服務,以及地面設備四個部分。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超過160家,涉及到A股公司超過15家。


二級市場投資機會關注:


1)衛星總裝龍頭:中國衛星;


2)衛星及火箭配套:航天電子(衛星分系統配套、火箭分系統配套、航天測控)、鴻遠電子(航天被動電子元器件)、和而泰(毫米波射頻芯片)、天銀機電(星敏傳感器)等;


3)衛星運營:中國衛通(國內主要的通信衛星運營商);


4)地面設備配套:華力創通、海格通信、北斗星通;


5)衛星服務:航天宏圖等。


參考研報:

《中金公司-衛星互聯網首次被納入“新基建”範疇,產業面臨歷史發展機遇》


數據看盤

1、短線情緒觀察

基建發力,設計先行!

2、北向資金

基建發力,設計先行!

基建發力,設計先行!

3、龍虎榜機構狙擊

基建發力,設計先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