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未來科技,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最捨得“燒錢”


投資未來科技,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最捨得“燒錢”


這幾年,我國對科技研發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反映在研發經費投入上,自2013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超過日本以來,我國R&D經費投入一直穩居世界第二位。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8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18年全國R&D經費已近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支出佔名義GDP比重)也升至2.18%,再創新高。

各省市又表現如何?我們來看

2018年研發經費投入超千億省份有6個,分別為廣東、江蘇、北京、山東、浙江和上海;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全國平均水平省份也有6個,分別為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天津和浙江。顯然,這些地方都是我們印象中的經濟重鎮。不過,通過看數據,還有一些意外的發現。


1)區域差距

先來看一下2018年全國R&D經費排名結果。我們將31個省份為三個梯隊:1-10名為第一梯隊,11-20名為第二梯隊,21-31為第三梯隊。

投資未來科技,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最捨得“燒錢”


總體看,研發投入格局已經比較固化,“頭部”省份固化趨勢還在進一步加強。具體而言,第一梯隊名單較固定,第二、第三梯隊表現慘淡,且梯隊之間差距懸殊。第一、第二、第三梯隊R&D經費總和分別為14417.1億元、4360.4億元、900.6億元,差距相當明顯。

投資未來科技,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最捨得“燒錢”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重視研發著稱的華為,僅憑一己之力,就撐起廣東“半邊天”,這也是為什麼華為可以獨自抵擋美國製裁還頂得住的原因。年報顯示,華為2018年研發費用高達1015億元,約佔廣東全省研發經費37.5%。這也意味著,除排名前6的省份外,華為一家企業的研發經費,比剩餘25個省份都高。

再來看研發經費投入的另一個指標——研發投入強度。

投資未來科技,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最捨得“燒錢”


一眼看去,“領頭羊”北京的地位很難撼動,是全國唯一高於5%的區域,高達6.17%的投入強度甚至超過在全球各國排名第一的以色列(4.25%)。城叔翻閱歷年公報還發現,作為高校、科研機構及大型企業雲集的首都,近年來北京研發投入強度一直維持在5%以上,大大領先於其他省份。為了便於考察各省份科研投入強度變動情況,以2013年公報公佈的排名作為參照。

投資未來科技,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最捨得“燒錢”


從結果來看,這六年間排名下滑最厲害的是黑龍江和山西,分別從17和16名,下降至23和22名。與排名下滑對應,黑龍江、山西研發投入強度也分別下降0.32和0.18個百分點。

黑龍江和山西都是資源型省份,都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環節,培育新興產業亟需科研能力支撐。而從科研經費投入強度來看,黑龍江和山西重視程度明顯不足。黑龍江尤其值得關注。過去6年間,黑龍江R&D經費呈萎縮趨勢:2013年,黑龍江R&D經費是164.8億元;到了2018年,這一數字已下降至135億元。在經濟低迷情況下,黑龍江研發如果繼續不增反降,或許會進一步削弱未來發展潛能。


2)基礎研究

討論了各地R&D經費總量、投入強度排名,再來看一下R&D經費內部構成。R&D經費通常由三個部分構成:基礎研究經費、應用研究經費以及試驗研究經費。

通俗地講,基礎研究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應用研究就是在基礎研究基礎上研究應用,而試驗研究則是在前兩者基礎上對產品生產或工藝進行研究。這三部分,也對應著科技從理論規律到產品落地的上中下游環節。

截至目前,中國試驗研究經費(16396.7億元)已居世界首位,今年基礎研究經費(1090.4億元)也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從近5年我國基礎、應用、試驗佔總經費比重變動來看,三部分佔比穩定,變化不大。

投資未來科技,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最捨得“燒錢”


必須指出的是,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喻。但從全國來看,短板依然明顯。

一方面,2015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比重首次突破5%,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差距較大。以2016年為例,這一年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基礎研究經費佔比分別達到16.9%、14.0%、12.6%和16.0%,而中國僅為5.2%。

也是因此,近來,國家相關層面一直在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基礎研究決定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9月2日召開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工作座談會上,就直接作出這樣的論斷。

另一方面,企業角色嚴重缺位。2018年,科研經費投入總量上,高校、政府、企業佔比分別為7.4%、13.7%和77.4%;但在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上,高校、政府、企業佔比分別為56.4%、40.4%和3.2%。

也就是說,雖然總體來看,企業是中國科研投入中堅力量,但具體到基礎研究領域,主要還是依賴高校和科研機構。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呂薇的看法是:“與世界主要科技大國相比,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來源較單一,投入強度也偏低,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尚有差距。”

今年1月,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公開表示,對華為自己的基礎研究還不夠滿意。

“這30年,其實我們真正的突破是數學,手機、系統設備是以數學為中心,但是在物理學、化學、神經學、腦學……其他學科上,我們才剛剛起步,還是落後的,未來的電子科學是融合這些科學的,還沒有多少人願意投奔我們。所以,我們在科學構建未來信息社會的結構過程中,我們還是不夠的。”

3)投資未來

前面講過,研發經費和投入強度最突出的省份,幾乎都是傳統經濟重鎮。

彙總了2018年31省份GDP排名和R&D經費排名。從結果來看,GDP和R&D經費之間大致呈正相關關係。這可以簡單理解為,越“有錢”的地方,越敢於“燒錢”做研發。

投資未來科技,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最捨得“燒錢”


而在GDP與投入強度排名之間,部分省份則出現明顯偏離。這意味著什麼?

毫無疑問,GDP最直觀地代表著一個區域的經濟實力,反映的是當前的經濟格局;而研發投入強度則代表對科研的重視程度,一定程度上預示著未來的經濟格局。

投資未來科技,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最捨得“燒錢”


根據偏離方向,可分為正負兩類:

正向偏離,代表研發投入強度排名高於GDP排名,典型代表如北京、上海、天津;負向偏離,代表研發投入強度排名低於GDP排名,典型代表如河南、河北、廣西。

北京、上海、天津的共同之處,除直轄市外,還都具有強大的高校、科研資源。相比之下,河南、河北、廣西拿得出手的高校寥寥無幾,這三個省份都還沒有自己的985高校,甚至211高校的數量也非常稀少。

近年來,河南、河北、廣西三省都在加大研發投入上動作頻繁。

河南主要瞄準企業,於今年2月印發《關於實施創新驅動提速增效工程的意見》。根據意見,到2020年底,河南科技型中小企業要達到5500家,並培育出2-3家潛在“獨角獸”企業。屆時,全社會研發投入要突破1000億元,這與目前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河北在高校建設上動作頗多。此前,北京理工大學已確定在河北張家口建設新校區。上月,東南大學雄安創新研究院也已正式揭牌,未來雄安新區預計將為河北吸引到更多重點高校。

廣西則打起“組合拳”。去年廣西提出《關於促進全社會加大研發經費投入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政府每年要將科技支出作為預算保障的重點,確保財政科技支出只增不減”。與此同時,為引導和激勵企業和高校加大研發投入,提供了種類繁多的獎勵和資助。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顯然,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浪潮中,只有捨得花眼下的錢,才能等來騰飛的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