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主中原三大功臣,第一吳三桂,第二大明大臣,第三八旗軍

滿清入主中原三大功臣,第一吳三桂,第二大明大臣,第三八旗軍

第一大功臣,吳三桂

1644年,由於吳三桂拒不投降李自成,李自成輕率大順軍前往山海關,還帶上了吳三桂的老爸吳襄和前明太子朱慈炯。大順軍估計十萬不到,號稱三十萬,吳三桂有五萬人馬,算是明軍中較強戰鬥力的東北明軍,其中就有關寧鐵騎。由於有關隘做屏障,吳三桂的五萬人馬可以於大順軍一戰。而此時,吳三桂做了一個改變中國以後三百年的重大決策。在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自殺後,吳三桂觀察了農民軍的行為,李自成並不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農民軍進入北京後,甚至有種天下已定的感覺,對於內部做大的戰友,李自成有著婦人之仁,並未多加約束,施以帝王之威。這種軟弱的政治能力,讓吳三桂心中燃起了小火苗。而他這個小火苗讓整個華夏生靈塗炭,讓滿清立國三百年。

終於,吳三桂拒絕了李自成的招降,至於什麼陳圓圓的藉口,我們從政治角度就不考慮這個幼稚的觀點了。吳三桂準備依託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然後攻入北京,自己有了帝王之心。為了保證勝算,他聯絡了滿清出兵助陣,當時的策略是以吳三桂的東北明軍為主,滿清屬於借兵,條件非常優越,自然是女真人想要什麼給什麼。注意,此時女真人的眼界也只限於東北那一畝三分地,至於中原他們根本沒有想過,因為多爾袞帶著八旗軍總數在八萬左右。作為長期作戰的女真第三代實際領導人,多爾袞自然也不會貿然給吳三桂當槍使,他率軍移動到山海關附近後,選擇了觀望,並未立即加入戰鬥。

一腔雄心的吳三桂和李自成大戰於一片石,二天後,吳三桂並開始顯露敗績。可想而知,吳三桂心中的憤懣。面對觀望的滿清八旗軍,吳三桂自然就跪了,多爾袞此時展現了他的政治能力。他的條件是吳三桂必須投降八旗軍,然後八旗才會助陣。吳三桂並無任何資格談條件,吳三桂的小火苗傳遞給了多爾袞,此時女真統治集團已經開始考慮佔有除了東北之外的華北地區。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條件。八旗軍的鐵騎呼嘯著衝向大順軍,在和吳三桂戰鬥了兩天之後的大順軍已經開始疲憊,而人數幾乎和大順軍相當的八旗軍衝向大順軍時,勝負已定。李自成收攏殘軍退回北京,在北京自立為帝,第二天就開始撤往西安。李自成佔據北京前後只有42天。而此時,多爾袞率領八旗軍命令吳三桂為先導,攻向北京。

如果吳三桂沒有這個帝王夢,那麼他可能投降大順軍,也可能繼續守著山海關等待南方的消息,畢竟大明只是沒了一個皇帝,丟了一個北京。大明宗室還有許多人,還有一個南都南京。這兩種選擇都不會和女真人有關聯,這樣女真人最大的收穫也許是趁著戰亂,擴大點地盤,趁機掠奪更多資源,僅此而已。但是此時,女真人已經站在了北京,這個大明的首都,跪在多爾袞面前的是大明的大臣們。

所以吳三桂其實是滿清入主中原的第一大功臣,這是毋庸置疑的。隨後他和他的部下為滿清征戰天下,從北往南把南明末帝從緬甸抓回在昆明弒殺。雖然他最後想推翻滿清自立為帝,但是這種人自然為天下人所不容。而他的心思在山海關跪在多爾袞面前時,女真統治集團就心知肚明,從那時起就一直在防範著他。

第二大功臣,大明文武大臣

在進入北京後,滿清各旗依然在劫掠周邊並且不停的運送物資回東北老家,這說明滿清統治集團並沒有以北京為根據地攻略天下的雄心。此時多爾袞表現出了傑出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他要把滿清首都從瀋陽遷到北京,徹底打消其他滿清貴族的猶豫心態,因此在滿清的史書中,多爾袞為第一功臣,這個也是對的。那麼多爾袞的雄心又是誰給他的呢,畢竟滿清八旗盡出,滿蒙漢八旗軍一共才十萬左右。而大明人口已經過億。按照正常思維,滿清這點軍隊由於炒菜放味精一樣,入鍋就不見了。所以滿清的統治集團大部分人並不願意留在北京,更不要說遷都了。此時大量投降的前明大臣,包括北方的明軍以及投降的城池,讓多爾袞看到了與其他滿清貴族不一樣的東西。他看到了天下。為了招降北方的漢族地主階級,多爾袞為崇禎帝發後喪,保護明陵,對明王及勳戚給以禮遇,“故明諸王來歸者,不奪其爵”。同時優待和重用明朝降官,如任命洪承疇為大學士,提拔原明朝給事中陳名夏為吏部尚書等,以後又開科進士,安撫士人。減輕人民負擔,改革明朝弊政,多爾袞立即下令取消加派銀餉使人民“歲減數百萬兩,民賴以蘇”。同時大力打擊太監勢力和賄賂行為,使明末極為猖獗的太監階層大大削弱,賄賂之風也大為收斂。

不要以為這些政策是多爾袞或者那些滿清統治集團可以想出來的,此時他們還沒有做好準備理解中原漢家王朝複雜的政治格局。這些建議和策略都是那些前明大臣給他的,他們終於可以徹底剷除宦官集團,自以為實現了自己的政治夢想,貌似讓滿清延續了傳統的官僚機制和選拔機制,同時做為地主階層的代表,這些官吏的財產和權益得到了保全。華北地區快速投降了滿清,作為那塊土地上的精英代表,地主階層的利益得到了暫時的保障。同時大量投降的北方明軍也大大充實了滿清的軍事實力。他們自然作為了先鋒,帶著滿清八旗殺向了南方。

所以第二大功臣,自然就是大明的文武大臣,也就是崇禎死前所說的諸臣誤朕的那些諸臣,多爾袞只是一個有政治格局,看到了機會有遠見卓識的,恰好又掌握了滿清實際統治權的女真人。如果沒有那些大明諸臣的建議,他不會留在北京,如果作為短暫佔領,八旗軍必然劫掠整個華北,北方的地主階層自然會抵抗。然而他的懷柔政策,招降了整個華北地區。

第三大功臣,滿蒙漢八旗軍

滿清的武功都來自於八旗軍,八旗軍其實就是軍民一體的架構,可以最大程度的進行軍事動員,同時減少軍事維持成本。出征時,八旗為軍,平時為民,平時並不需要供養。而八旗作戰的最大動力,就是劫掠分配戰利品。在作為落後民族的滿清眼裡,大明的財富的吸引力非常強,無論是對於奴隸的需求,工藝品或者農產品,他們都需要。這種落後民族的原始消費慾望,促使滿清不斷的擴充實力,不斷的劫掠大明。在征服了蒙古各部落之後,女真人組建了蒙古八旗擴大實力,然後隨著投降而來的明軍火器部隊,組建了漢軍八旗。

但是直到和大順軍做戰,滿清的出兵總數,也不超過十萬人。所以他們並不應該考慮逐鹿中原,然而幸運的是有了吳三桂和他的帝王夢,有了崇禎留下的足智多謀善於政治鬥爭的地主階級代表的大臣武將,為了獻媚新主,轉身出謀劃策,北方各地舊明軍紛紛投降做為先鋒,延續滿清的做法開始劫掠沒有投降的其他地方。劫掠也成為了這些投降明軍的最大驅動力,在故明,劫掠可是治軍大罪。然而身份一變就可以合法劫掠,南方富裕地區的人口和財富都在等待著。

滿清入主中原三大功臣,第一吳三桂,第二大明大臣,第三八旗軍

至於崇禎,後人評價很多,什麼剛愎自用了,什麼能力有限了,什麼優柔寡斷了。其實這些都對,但是也都不對。我不認為努爾哈赤,皇太極或者多爾袞比崇禎更有能力,其實很簡單。滿清的軍事行動直接由酋長負責,他們可以調動所有的資源來作戰,在他們作戰時,後方的人可以捱餓,所有的生產勞動可以由女人,老人和孩子來做,他們是團結的。而大明,貌似強大,每次作戰,都是有將領,但是皇帝沒上啊,不光資源受到節制,連人都受到猜疑。兩個國家生死之戰時,必須竭盡全力。我相信如果崇禎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遼東問題上,暫時讓渡一下國內事務給文官集團或者宦官集團,都可以解決問題,大明會得到延續。無論是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無非是要藉著皇權攬財而已,為了這點財,他們搞了大量耗費精力的政治小動作,把崇禎套在裡面無法自拔。而崇禎並沒有大智慧,可以跳出來。

至於李自成,他可能是個好大哥,但是他沒有帝王之道,入北京城那天,他就該立威天下。而對於自己人的清理,尤其是囂張的功臣集團的清理,才能讓他取信天下。結果卻是讓整個北方地主階層見識到了農民的憤怒,他們劫掠了北京城的權貴,虐殺了他們。讓他們感覺到農民軍是比滿清蠻夷更大的危害。直接促成了後期北方地主階層投降滿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